杜 磊
(河北農業大學 河北 保定 071000)
網絡教育平臺的構建,為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新的思路,也使傳統教育模式面臨新的挑戰。作為全新的教育工具,網絡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發揮網絡主流思想的積極作用,緩解當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為高校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和健康人格的發展,提供理論上和技術的幫助。
互聯網時代,信息化心理教育呈現傳播效率快和信息開放程度高的特點,在網絡平臺建立心理干預教育模式,可實現對線下教學活動的拓展,利于教育工作者和心理輔導者及時轉變理念,積極主動地開展心理教育。在大學生心理教育中合理引入網絡技術,可精準了解學生思想動態變化,掌握學生存在的困惑和問題,及時疏導干預,預防學生形成心理問題,使“以學生為主”的思維成為心理干預的根本性原則。具體而言,一方面,網絡突破傳統課堂的時空界限,為教育雙方提供實時交流的渠道。教師可利用社交平臺,如微信、QQ、在線課程等引導和鼓勵學生,網絡能夠記錄下雙方的交流信息,教師可對問題進行分類和整理,構建學生心理狀況資源庫。當發現學生有心理變化時,在資源庫中了解學生基礎信息和問題,便于及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時,針對學生心理變化,教師還可利用網絡咨詢室,鼓勵學生傾訴和發泄情緒,強化自身心理健康素養;另一方面,成長在現代社會的高校學生,個性鮮明,對心理教育存在著一定的抗拒心理。而網絡空間注重用戶隱私,能滿足學生心理咨詢的需求。教師在網絡中展開與學生一對一的互動,能建立相互信任的心理基礎,學生更愿意在自由的教育環境中展示和表現自我,利于實現心理教育的優質發展。[1]
網絡環境有著開放性的特征,并蘊含豐富的信息資源,在網絡上對大學生開展心理教育活動,可擴展學生人際交往和交流的范圍,為學生了解社會動態、學習先進的思想和理念提供更多機會,特別是為一些社交能力較弱的學生提供交際平臺。部分性格內向、不愿意主動交流的學生,在網絡虛擬環境中避免了面對面交流的壓力,能暢所欲言,向人們吐露心聲,解決心理健康教育中師生溝通不暢或效果不佳的問題。[2]另外,大學生心理教育借助網絡空間開放性特點,可使學生以用戶的方式參與,教師以朋友的身份與學生交流,這種平等的關系更利于學生產生心理上的共鳴,便于教師準確掌握學生心理動向,適當給予學生引導、鼓勵、感化,轉變教與學的關系,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如教師可以網友的身份在社交軟件中添加學生,并與學生展開日常交際,在生活和學習上給予學生關心和幫助,增加學生交際的欲望。教師還可通過學生發布的社交動態,了解學生的想法和感受,及時化解學生心理困擾,發揮心理教育預警的作用,在激發心理教育活力的同時,強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針對性作用。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在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積極心理學理念,并借助網絡充足的育人資源,引導學生正確認知網絡,更加理性地看待社會中多元化的思想,以便于學生主動調整心態,發揮內在的潛能,實現積極心理品質的構建。傳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以教材中的理論知識傳輸為主,以心理引導和教育活動為輔,重視對學生心理引導,但統一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容易忽視學生個體的差異,心理健康引導效果不佳。同時,大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內容,都局限在課本中的理論知識上,對于成長在現代社會中的大學生而言,理論內容過于枯燥和乏味,學生理解和消化的難度較大。[3]為改善當前育人現狀,完成立德樹人的根本育人目標,高校應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革新心理輔導方式,并積極引入網絡育人資源,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凸顯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作為信息交互的場所,網絡平臺蘊含大量的資源,教師可對資源進行整合和管理,拓展自身心理輔導資源庫,滿足不同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需求。教師可借助網絡平臺,制作心理教育的課件或視頻,學生可自主觀看學習,通過對學生積極的引導,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這種線上和線下配合的方式,可實現心理教育同步,利用線上輔導彌補現實教育的不足,強化心理教育的時效性。同時,教師還可利用網絡平臺平等性和互動性特點,鼓勵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互聯網時代,創新發展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具備素質教育理念,明確認識到學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而教師則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開展的主導者。要以學生為教育中心,針對互聯網時代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需要,創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與方法。并借助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重點打造專業化網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服務平臺,構建一個大學生心理自主互助的網絡體系,有效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率。首先,互聯網時代的高校,應培養一批專業化、專家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專業團隊,注重對現有教師的培訓,使其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并能夠利用網絡資源與信息技術分析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將網絡信息技術熟練地運用到心理健康教育實踐中,進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精準度與時效性。其次,應借助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構建一個以互聯網平臺為載體,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大學生心理自主互助網絡體系,即心理健康網絡服務平臺。依托校內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指導中心,立足于心理健康輔導工作室,著眼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小組,搭建三級一體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開展網上心理輔導的心理互助活動,進一步發揮朋輩心理咨詢與輔導的積極作用,幫助學生走出心理困境。[4]
首先,以滿足當代大學生信息需求為目的,充分發揮網絡信息技術優勢,構建既能滿足當代大學生發展需求和心理健康教育標準,又能吸引大學生參與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學習網站。教育網站的設計應采用分層設計法,滿足大學生對各類心理書籍、心理自救常識等信息需求,涵蓋經典心理影片、名人傳記電影等方面的精彩內容,滿足不同學生的訴求,使其在獲得心理健康知識的同時,加深對自己生命價值的把握與理解。其次,應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在日常完成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知識的講解后,積極開設專業化、生動化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借助圖片、文字、音樂、動畫、影像等,結合案例教學法、心理健康知識講座等專業課程,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書本知識制作為生動且富有感染力的教學課件,豐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營造更加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5]再次,還應借助互聯網平臺,利用網絡信息技術,開發大學生心理咨詢反饋系統。利用電子郵件、社交軟件等引導大學生將自己的學習感悟、疑惑困惑、心理問題、意見及建議反饋在該平臺上,促使平日不敢表達內心想法的學生,在網絡中向教師吐露心聲。
首先,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注重更新教育觀念,明確自身所從事的工作是一門具有特定規律和特點的學科。在具體工作中,要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有針對性、循序漸進、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情感、認知、思想、行為等多方面進行疏導和教育,真正發揮自身教育工作的價值和作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其次,認識到教育工作與思政教育之間的關聯性。心理健康教育是通過心理咨詢與輔導,幫助教育對象擺脫心理問題,培養其積極情緒與潛在品質;而思政教育則是提高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改造社會的能力及道德實踐的能力,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兩者本質大致相同,因此,為充分發揮兩者教育作用,在網絡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要滲透思政教育內容,綜合運用思政教育方法,結合心理健康教育咨詢與輔導技術,形成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教育合力,引導學生在克服自身不良心理問題與偏激行為的同時,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一步提高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再次,應整合傳統教育與網絡教育的優勢,利用先進的網絡信息技術創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加速信息傳遞、整合教育資源、拓寬教育渠道。同時將網絡咨詢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結合,發揮傳統心理健康教育面對面交談的優勢,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環境中,以談心、互訴衷腸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放下內心的戒備,吐露心聲,更便于教育工作者采取針對性手段,給予其輔導和糾正。[6]
大學生群體處在意識形態構建的關鍵時期,面對復雜信息和外界誘惑,容易出現心理和思想上的問題。高校應深刻了解到網絡對學生的影響,利用網絡教育的優勢,建立完善的心理干預機制,幫助學生分辨多元信息,強化自身的網絡適應力。同時,心理健康教育者要結合理論內容,充分整合網絡教育資源,多渠道開展心理教育活動,豐富思想和意識形態引導方式。通過線上和線下的配合,強化心理引導和糾正效果,幫助學生構建積極心理品質,全面發展,達成新教育環境下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育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