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曉琳
(南京理工大學 江蘇 南京 210094)
黨的十八以來,立德樹人成為高校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這不僅進一步確立了立德樹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指導地位,也凸顯出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對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養成和教育活動的作用愈加明顯,發揮其積極作用,對增強高校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是指環繞并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開展和思想、行為形成、發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總和。[1]這些因素中與文化相關的,如大眾傳媒、文化產品等被稱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具體表現為“內化”與“外化”兩個環節。“內化”是指受教育者通過學習和交往等實踐活動,自我學習,主動生成新的道德意識和思想觀念的過程。這個過程不再是受教育者單純地被“灌輸”,而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過程。今年開播的《覺醒年代》,作為主旋律影視文化作品的代表作,通過故事和畫面營造濃厚的愛國主義氛圍,啟發民眾覺悟,進一步加深愛國主義信念,理解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中國共產黨。
“外化”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幫助和引導下,將道德意識轉化為行動的過程,其實質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用實際行動踐行思想道德規范。文化環境為“外化”建構情境,其創造的積極氛圍能促使個人思想正確外化為行為。[2]建黨百年之際,從黨中央到各高校,通過組織舉辦文化慶祝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青年學生在這種氛圍中,會加深政治認同感,主動投身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暑期社會實踐等具體的實踐活動中。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3]文化自信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有機整體的自信。培養文化自信對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培養文化自信,有利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五四運動以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運用和發展,給中華文明帶來深刻的變革,使中華文明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成為中國革命、改革和建設的精神動力。從根本上來說,堅定文化自信,就是堅定對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自信。[4]因此,培養文化自信,傳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成果,有利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第二,培養文化自信,有利于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改革開放尤其是21世紀以來,西方文化滲透通過好萊塢電影等文化作品的形式,對青年文化價值取向產生負面影響。高校學生對西方文化充滿獵奇之心,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缺少基本的關注和了解。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刻不容緩,我們既要看到世界文化的發展前沿,也要保留并傳承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發揮更大作用。
第三,培養文化自信,有利于實現樹人造才。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可以從先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中汲取營養,促進他們主動學習理論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引導他們參加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之中,實現和創造人生價值。
在網絡媒體主導的時代,網絡文化對青年學生的沖擊日漸明顯。在高校中,校史、學風等高校的校園文化環境也總是在“潤物細無聲”中對青年生活、學習產生影響。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自信教育依舊存在諸多問題,這與文化環境因素息息相關。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止到2019年6月,20—29歲網民群體占比高達24.6%。在網民的職業結構中,學生最多,占比為26.0%。[5]在人人都是發聲者的年代,網絡言論繁多而冗雜,大學生在感受網絡帶來的多元文化的新鮮感的同時,不易辨別錯誤信息和言論,他們的思想和行為遭受沖擊。在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關鍵時期,給大學生的道德認知和價值判斷帶來不良影響,使其逐漸喪失文化自信,影響他們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
大學生文化自信的缺失,除了網絡文化環境的沖擊以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未能充分發揮作用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1.高校思政課教學效果不佳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隊伍責任重大。”[6]
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中的作用不言而喻。不可否認,當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還不同程度存在碎片化、形式化、短效化的問題。雖然新興的“思政網紅”能夠解決思政課堂上出現的“低頭族”和睡覺等問題,但是拋開內容建設而過度的形式創新的“泛娛樂化”,則會背離初心,勢必阻礙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提升,無法增強文化自信。
2.高校隱性文化環境教育功能不顯著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隱性環境也是校園文化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及行政人員的作風等都是隱性環境的內容,對文化自信教育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隨著學生數量的增多,新建高校也逐年增加。部分新建學校由于缺乏文化積淀等原因,并沒有形成學校特色的學風,這就導致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的作用微乎其微,出現了考試作弊等學風衰退的現象。學生們對自己所在學校的校史和知名校友的事跡不了解,也就不能繼承學校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特品質和中華民族的優秀品德。
3.高校校園文化活動感染力不足
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寶貴歷史財富。增強大學生文化自信,就要在大學校園里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廣泛而有效的傳播。然而,部分高校并沒能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主要空間。在高校教學制度方面,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缺乏系統規劃,教學內容片面分散,大多數學生接受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只能通過大學語文等少數課程,課程比重小,考評體系不夠完善,導致學生學習不積極、不主動。在校園特色化活動方面,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和社團數量較少,即使有一些活動,由于活動本身缺乏趣味性,與大學生的距離比較遠,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不能主動去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被動“充人數,學生對此類活動和傳統文化的興趣大大降低。由此而產生高校課堂+校園活動產生1+1<2的結果,教育的感染力不足,不能有效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長期積淀形成的特定文化環境,會借助各種活動形式和教育載體深入人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行為方式、價值取向和思維特點。因此,我們要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的角度出發,探索提高大學生文化自信的路徑。
新媒體和網絡的廣泛應用,改變了大學生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時,他們也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因此,凈化網絡環境,減少其負面影響刻不容緩。網絡媒體要發揮正面的導向作用,以新華社、共青團中央等官方媒體開通微信公眾和視頻平臺賬號為例,高校可以通過構建自己的文化自信教育網絡陣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進行我國優秀文化的多方面傳播。[7]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新興的且有價值的教學載體,選取內容豐富且接地氣的文化資源。包括大學生更感興趣、更接地氣的主旋律綜藝節目《國家寶藏》等,借助大學生喜愛且容易接受的方式,讓更多的學生了解中國文化、聽懂中國故事,從而提高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在課堂主陣地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時,要形成“大思政”+“小課堂”的課堂環境。“大思政”教育觀是一種從全局上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從根本上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觀。它以“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為工作理念,以“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為最終目的。“大思政”的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局限于思想政治理論課專職教師,而是要求全校的專職教師、黨政干部、輔導員乃至全體教職員工,全員參與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來,從而形成教師、干部和學生之間的全過程良性互動。在“大思政”教育觀的背景下,“小課堂”更能集中思政課教師的優勢,發揮課堂主陣地的作用,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激發理論興趣,提高學習熱情。一改“滿堂灌”的現象,把教學方式從單向的灌輸轉換為雙向的互動,從而使受教育者從被動接受轉換為主動學習,最終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增強文化自信。
高校是學生日常生活、學習及參與活動的場所。因此,加大資金投入和建設力度,增加圖書館藏書量,改善學習設施,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條件,從而營造環境優美、富有書香氣息的校園環境。另外,高校應加強班風、校風建設,營造積極向上、學術氛圍濃厚的學習環境,創設更有利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根據大學生需求和個性特點,啟發每位學生主動投身到班風、校風建設中去,學習校史及知名校友的事跡,讓學生在文化活動中培養文化自信心。[8]
各個高校應結合本校的辦學特點及專業優勢,整合教育資源,通過舉辦深受學生喜愛的與傳統文化有關的特色活動,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與傳播,例如華東理工大學每年舉辦的龍舟賽,杭州師范大學的越劇文化傳承保護活動等,讓大學生深刻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另外,高校在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要發揮學生社團的影響力,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近學生。例如以學生興趣愛好為出發點,成立漢服、古代文化的相關社團,并加大扶持力度。在傳統節日來臨之際,社團積極舉辦相關詩詞大會、典故點評及影視劇配音等年輕化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交流的平臺,促進思想交流與文化傳播。
培養文化自信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根本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整合社會、高校等多方面資源,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環境的作用,引導大學生了解中國文化,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認同,從而提升自身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