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祥
(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 遼寧 沈陽 110034)
2021年,應屆大學畢業生人數超過900萬,大學生就業難繼續成為社會關注的重點。畢業生激增,導致競爭加劇。求學期間未能形成清晰職業規劃,是部分大學生暫緩就業的重要原因。職業希望自我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通過探討職業希望自我研究現狀及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從政府、社會、學校等多個層面提出建議。
大學生對于未來職業自我的期望就是職業希望自我(work hoped-for selves),是職業可能自我(work possible selves)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預期自我及職業恐懼自我,是另外兩個重要組成部分。職業希望自我是個體對將來職業中理想自我的自我表象表述,既是職業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又是將來情境下核心自我的心理體驗。職業希望自我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形成,對大學生畢業后進入社會擇業具有重要的意義。[1]2
國外對職業希望自我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對其結構沒有深入探討,只有Pisarik[2]基于可能自我的結構、職業渴望的研究,并且提出職業可能自我的結構假設。職業可能自我是用來評估個體在工作中表達、實現自我的希望與預期。這些希望與預期有能力、成就、自主、發展及創新等五個維度。Markus等人在時間維度(過去—現在—未來)上建立了動態自我概念理論,正式提出了“可能自我”的概念。“可能自我”是個體自我對自身潛力、未來定位及未來形象的思考與描述。可能自我是動態自我概念理論中最靈活的組成成分,可以促進個體適應周圍環境的改變與人生轉折時期的角色變化,伴隨經歷、時間而不斷地被創造、修改或丟棄;也是自我結構中的薄弱部分,具有動態性及延展性。[3]可能自我產生與發展有著深刻的社會文化印記,即它是在社會文化背景中被塑造成的。
國內眾多學者對職業希望自我進行了本土化研究。黃希庭等人在國內首先提出職業希望自我不單純是對于未來從事某種職業或某種事業的渴求與想象,而是對自己未來希望達到的理想自我形象的表述,是對未來理想狀態的一種設想,從而對大學生未來的職業選擇起到了重要影響。馬娟在2011年提出大學生的職業希望自我包含社會價值、個人發展、職業地域、職業聲望、創造性及自主性六個因素。[1]1簡單說,職業希望自我對于大學生來說,就是希望自己成為有怎樣特征的職場人與從事怎樣的工作。
職業希望自我對大學生未來就業有指引作用,有助于促進大學生的幸福感。良好的職業希望自我可以增加大學生在未來工作中的心理韌性,更好地應對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壓力,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4]大學生主觀幸福感是近年來積極心理學關注的問題,它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息息相關。國內有研究發現,擁有清晰良好的職業希望自我的大學生,對未來會充滿希望,認為未來的生活是美滿的;因此對當下的生活會更滿意,心理幸福感指數也越高。職業希望自我是一個可以產生積極作用的心理因素,對大學生實現自己的理想自我有助力作用,使其對未來職業生涯充滿希望,并能帶動其不停地努力。當前,面對社會競爭的加劇,大學生都會產生就業恐懼,主要是擔心不能勝任的恐懼,這就是職業可能自我當中的另一個因素“職業恐懼自我”。[5]過強職業恐懼自我,不利于大學生做出適合自己的工作選擇,甚至可能會使一些人放棄選擇的機會,導致未來發展不順利,抱憾終生。職業可能自我的構成因素是互相制約的,強大的職業希望自我可以提高大學生的心理韌性,使其更加堅強,對未來充滿希望,克服恐懼。
研究發現,職業希望自我水平高的大學生追求也高,也有較高的學習投入水平,喜歡將來從事有創造性且更自由的工作。值得注意的是,高職高專生大都向往大城市工作,但學習投入卻較低;因此,應關注對此類學生的研究,引導其腳踏實地地學習專業知識,增長專業能力。
大量研究表明,我國大學生職業希望自我存在總體水平不高、發展不均衡的問題,這與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城鄉方面、就讀學校層次等因素有關。一些父母受教育程度較高、家境較好、就讀院校層次較高的大學生,職業希望自我水平也較高;而一些農村、家庭收入較低、父母文化水平較低的高職院校的大學生,職業希望自我水平較差,對未來更加迷茫。
高層次院校如雙一流高校,有優質師資,完善的教學設備,更好的實習機會與平臺,學生對未來充滿希望;而普通本科院校及高職院校,缺少優質的師資、教學條件及活動,學生對未來的職業發展缺乏信心,畏首畏尾,不去認真規劃,對未來職業比較茫然。
盡管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差距逐漸縮小,但在獲得前沿信息方面,城鄉之間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這使農村出生的大學生難以充滿信心地規劃職業生涯。
家庭收入狀況也是影響大學生職業希望自我水平重要因素。家庭收入水平高的大學生,因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優越也更自信,更愿意參與創新性活動,對未來職業有更清晰的規劃,并充滿希望;相反,而家庭收入水平較低的大學生,不僅經濟壓力大,而且不優越的物質與文化生活條件也遮蔽了他們的視野;現實的經濟壓力,使其畢業后不得不立即投入工作,在職業選擇上也會更受限制。
父母文化水平較高的大學生,家庭更加開放,對其職業選擇干預較少,并會為其提供更多的建議,這為學生獲得高職業希望自我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而父母文化水平較低的大學生,很難從父母那里獲得更多更好的就業建議,大多是參加公務員、事業單位招錄考試等。該類大學生需要自己去摸索規劃未來職業生涯;因此,很難有清晰恰當的職業規劃。
解決當前大學生職業希望自我水平發展不平衡問題,提高我國大學生職業希望自我總體水平,僅靠學校是不夠的,需要政府、社會、學校、個人同時努力。以下從四個方面提出建議,以期幫助部分大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做好未來職業規劃。
為切實解決當前存在的就業歧視、鄉村地區就業信息滯后等問題,國家已經出臺了詳細措施,相關職能部門應貫徹落實,并使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改變“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為大學生掃除就業障礙,安心學習,規劃未來職業生涯。招聘單位不得在招聘公告與實際操作中將大學畢業生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條件,創造公平的就業條件。監督高校建立適合社會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強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幫助大學生做出適合自己的職業規劃。
面對農村大學生考出去容易、留下來難的問題,政府職能部門應加強對這部分大學生的就業引導,設立專門的就業信息網站、就業信息公眾號,幫助他們獲得有時效性的就業信息。將大學生就業補貼落到實處,幫助農村大學生解決后顧之憂。對于那些回農村還是留城市猶豫不決的農村大學生,政府應以“鄉村振興戰略”,積極引導他們及有志于建設家鄉的大學生回到家鄉,建設農村,既解決了就業問題、實現了理想自我;又解決了鄉村“人才荒”問題,為鄉村注入年輕力量與技術支持,促進鄉村經濟發展。
提高大學生職業希望自我水平,應以校企合作為突破口。大學生在學校主要是學習專業理論,缺少實踐機會,這是當前職業希望自我發展出現困境的重要原因;因此,學校應與企業加強合作,為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與平臺,實現互利共贏,幫助大學生加深專業知識的理解,建立一個符合客觀實際的職業自我,既減少大學生未來就業失敗概率,也為企業培養了高質量人才,帶動企業發展。
除企業外,各類非營利組織或機構也應負起社會責任,利用線下、線上多種渠道,積極開展各行業的就業宣講,幫助大學生尤其是畢業年級的大學生拓寬就業視野,了解自己的不足,建立一個積極向上而又符合實際的職業希望自我。
首先,學校要開設大學生職業指導課程與活動,幫助大學生對自己有清晰準確的了解;定期開展就業心理輔導,糾正不當的就業觀念,避免其眼高手低,幫助其順利就業。在定期就業心理輔導中引導大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自身條件及客觀現實,規劃自己的職業開端與職業希望,實現精準就業,少走彎路。
其次,就業導師定期開展一對一就業指導,實現一人一策。導師要根據學生性別、生源地、學科、家庭背景,進行“定制化”擇業指導,指導重點年級不應只是畢業年級,應從大一開始為學生建立職業規劃檔案,盡早指導。就業導師也應該結合社會實際與學生的訴求,幫助學院調整安排理論與技能課程。
最后,要發揮大學生就業指導中心與創業孵化園的作用。積極為學生提供各類優質實習與兼職崗位;提供資源支持,給予大學生校內就業、創業的機會,為其創新、創意提供用武之地,為其建立符合實際的職業希望自我奠定基礎。
個體的主觀能動性起決定作用,建立完善的職業希望自我,離不開學生自身的努力。每個大學生對未來都有憧憬,為了將來順利擇業與勝任工作,應首先建立符合實際的職業希望自我。目前學生主要是學習專業理論,缺少理論與技能結合、投入實踐的機會,對自己的能力可能會有認知偏差,如高估自己;因此,大學生應主動參加學校組織的就業指導課程,利用學校提供的實習機會與平臺,提升實踐能力。在實踐中正確地認識自我,不斷提升動手能力,調整職業目標,找到正確的職業方向。
父母大都希望子女考研、考公、考編,有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大學生要加強與父母的溝通,積極主動地參與社會實踐,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在深思熟慮后,認清自身狀況、結合長輩意見,做出符合自己志向與能力的職業選擇。
隨著大學畢業生人數的迅速增長,就業壓力不斷增大,高校應采取積極措施幫助大學生順利就業。研究表明,大學生職業希望自我的正確發展與大學生選擇職業與入職后的適應能力聯系密切。正確的職業希望自我可以幫助大學生選擇符合興趣與能力的職業,樹立一個可實現的職業目標,促進未來職業的發展。職業希望自我是影響大學生就業的重要因素,應在政府、學校、社會等多方支持下獲得健康發展,幫助大學生獲得理想職業與美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