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華 秦皇島市生態環境局北戴河區分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是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其中最為嚴重的就是對環境的過度破壞。地球是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家園,如果肆意破壞和開采,不注重一點一滴的保護,將會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結果。建國初期,為了快速恢復經濟,提高國民生活水平,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主要放在了重工業領域,但是隨之而來就是產生了大量的工業廢棄物,這些工業垃圾的肆意排放對環境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今天,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保護環境已經成為全民的訴求,國家為了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既發展經濟更注重環境保護。相關部門也一直在研究新能源,旨在用新能源替代那些會對環境造成嚴重破壞的舊能源,這些都是我們目前城市化進程中積極的一面。但是工業作為第二大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可取代,要發展工業勢必會對環境造成破壞,所以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發展好經濟,一直是相關部門工作的重點。
生態環境主要是指我們的生存環境,也是目前唯一的生活環境,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它們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即經濟的發展是在生態環境這個物質基礎上進行的,同樣,保護環境更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因此,既要經濟發展,也要環境保護,這就是我們目前所說的可持續發展。那么,該如何做到二者的統籌兼顧呢?
首先是我們需要放緩經濟發展的速度,習近平主席在相關會議上也指出放緩經濟發展速度,在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要注重文化和環境的同步發展,這樣就可以減輕由經濟發展過快給環境帶來的壓力,保持經濟的長期穩定性發展,從長遠來說也就是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大對環境破壞者的懲罰力度,特別是一些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的重工業,建立嚴格的監督體制,企業造成的廢棄物必須經過治理合格之后才能排放出來。最后國家的相關部門也需要努力完善環境保護機制,建立健全的生態保護機制,保證從中央到地方都能夠實行這樣的保護機制,使人人都能參與到環境保護中來。目前我國的生態環境保護已經進入新的時期,這是從上至下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
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迅速,新型的工業種類正在逐步推進。但是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勢必會對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目前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就我國的發展現狀來看,主要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在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過程中產生一些廢水、垃圾等,導致天然的純凈水被污染的現象即為水污染。人的生存離不開水,工業的發展更離不開水,所以水是人類生存發展的最重要的資源之一。現在的水環境污染主要是工業污染,包括水中懸浮物污染、重金屬污染、石油污染等,這些物質難以在水中溶解,久而久之形成水污染。
大氣污染指的是人類生產生活中向大自然排放有害氣體,例如化工廠在生產過程排放的廢氣、餐飲業餐過程的氣體等,這些有害的氣體排放在空氣中均會對對環境造成污染。其中工廠排放的廢氣是造成大氣污染的重要原因。大氣污染的種類比較多,這些污染的氣體根據危害程度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危害程度相對較小,是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二類危害程度較大,它是在一次污染物之間或原生污與大氣的正常成分之間相互作用,引起化學反應生成的污染物。因此,二類污染物比一類污染物對環境和人體的危害更為嚴重。
土壤污染目前已經成為我國生態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問題,目前引起了各國的高度關注。土壤污染的形成主要是因為人們對土壤的破壞,這種破壞導致土壤的結構發生變化,使農作物生長遲緩,從而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和成熟。另外這種有害的成分還會在植物的體內累積,通過食物鏈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保護生態環境,人人有責”。為此,國家也制定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保護政策。目前我國已經放緩了經濟發展的速度,并提出用科學的方法來治理環境污染。保護環境是一項長期的工程,我們在治理環境的同時還需要對治理好的環境進行保護,避免二次污染,這也是我們未來環境保護的重點方向。
保護環境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努力,但是單純的自我約束并不能夠真正地對所有人起到約束的作用,這就要求我們相關部門要完善法治結構,建立健全綠色環保發展體系。首先是需要加強生態環境法治建設,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體系和法規,加大力度對現行的地方性法規進行調整補充和完善。其次是完善生態投入政策,國家的相關部門要加大對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新型能源研究和環境保護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相關部門需要積極爭取國家的補助,同時要動員社會力量并鼓勵企業和民間資金參與環境保護事業。三是完善環保生態補償政策。對容易產生污染的行業政府補貼進行技術改造,不能達標的行業讓他們逐步退出市場,積極發展新能源;適度控制城市的生活垃圾處理和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從制度上進行控制,推動綠色環保事業的健康發展。
1.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傳統的產業結構對環境的保護力度不夠,特別是第二產業的發展對環境的破壞比較大,所以產業結構的調整是目前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首先我們需要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資源回收產業、新能源產業和生態農業,把技術的發展和生態的保護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同時在城市擴大綠化面積,增加城市綠環、綠核、綠軸、綠帶,對生態進行保護,在農村實行退耕還林的政策,對生態環境進行修復,同時增大對農民的補助措施,使我國的經濟結構由資源型向技術型轉變。
2.杜絕污染項目落戶。在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下,我們要堅決杜絕污染項目落戶,對于會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公司和項目實行嚴格的審核制度,如果超過相關的規定堅決不予入駐本地。
3.對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對傳統行業進行改造升級,特別是對環境危害比較大的一些行業,像印染、造紙、電石、染料、釀造等,這些行業需要整頓、淘汰落后產能,通過改造升級直到符合國家的排放標準之后才能重新營業。
我國城市環境保護任重道遠,需要每個人都參與進來,增強社會各界的環境保護意識、生態意識,這樣才能快速有效治理好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經常性的組織各種宣傳活動,動員所有人從一點一滴做起,堅持垃圾分類,節約資源,增強保護環境和生態建設的意識。
1.要加強可持續發展教育。愛護環境,人人有責,保護環境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集合大眾的力量,目前很多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強,主要是因為對環境的重要性所知甚少。所以我們需要加強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在中小學的課程中加入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把可持續發展和保護環境的意識和概念深入到每個公民的內心,增強全社會的環境憂患意識,這樣他們才能真正去保護環境。
2.要加強可持續發展宣傳和科學技術普及活動。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信息的傳播突進和速度都非常快,我們要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手段來傳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可以通過電視、電影、廣播、報刊、書籍等方式來傳播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把循環經濟的概念傳遞給所有人,并納入到基層管理和經濟發展的思路中。
3.要加強可持續發展培訓。讓所有公民都能夠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需要做好榜樣作用,加強可持續發展的培訓。
保護生態環境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我們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持之以恒,相信我們肯定能夠將環境治理得越來越好。生態環境的恢復離不開生態工程的建設,像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公園、綠地,水、空氣、樹木、花草等,這都是我們生存的必需品。
要想真正地改善環境問題,需要我們利用新技術、新設備大力推廣生態文明,這樣在保證經濟發展的同時還能保護好環境。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我國的環境治理技術已經取得極大的成就,這也得益于我們對生態技術的大力推廣。例如杭州作為全面節能減排的示范城市,在推廣生態技術和保護生態環境方面有著突出的成就。一是在城市中大力推廣綠色技術,既減少對城市的污染,也節約了資源,提高了資源的可利用率。二是發展循環經濟,將廢棄的資源變廢為寶,實現資源的二次利用,使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不僅能改善生態環境,還可以刺激經濟消費的發展。
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相輔相成,經濟的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更離不開經濟的發展。只有兩者兼顧才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所以經濟發展需要從長遠利益來考慮,不能為了追求短暫的經濟利益而使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遭到破壞,把環境的保護作為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一方面要加大環境立法力度,建立嚴格的監督體制,同時要動員各界的力量,人人參加環保事業,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共同發展,造福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