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亞劼 中國人民銀行西寧中心支行
信用修復是建設完善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一環,“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契約”已遍布社會各個行業及領域,社會公眾對于信用修復的迫切需要與我國目前信用修復規章制度與流程并不完善的矛盾日益突出,因而滋生出大量打著征信洗白、逾期鏟單旗號進行欺詐的公司及團伙,導致大量社會公眾上當受騙,不僅使公眾對正規信用修復渠道產生了誤解,還影響了征信的公信力。相較于此,美英韓等發達國家有著較為完善的信用修復體系,本文旨在對比分析這些國家信用修復的相關方式及渠道,取長補短,以建設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信用修復體系。
“修復”一詞本意為使之恢復完整,信用修復字面含義則為使信息主體不良的信用恢復完整。目前大多數學者對于信用修復的定義并不一致,筆者將金融領域個人信用修復的定義總結歸納為信息主體在特定的時期內通過咨詢、異議、投訴、承諾等方式對其個人信用報告或檔案中的不良信息進行糾正以消除或降低被懲戒的一種救濟手段。
信用修復的對象,主要包括個人基本信息錯報漏報、信用卡、貸款的逾期記錄以及公共信息、納稅信息、失信被執行人、被法院判決等會對信息主體帶來不良后果的信息。本文所指的個人信用修復中的不良信息主要針對金融領域即信用卡、貸款等的逾期記錄。
國外個人信用修復模式主要以“市場主導”的美國模式,“市場+福利”修復的英國模式,“政府主導”的韓國模式為典型代表[1],本文將從法律法規,相關措施,實施路徑等幾個方面詳細介紹上述三國的個人信用修復模式,為完善我國相關建設提供借鑒參考。
美國作為“市場主導”模式的典型,擁有完善的信用修復配套法律法規,健全的監管體系,發達的行業協會,完備的投訴機制,在咨詢,宣傳,修復流程等各個方面均有大量的相關企業。其中關于個人信用修復的法律就有四部,《公平信用報告法》指出了消費者有權對錯誤信息提出異議,數據提供者有義務對異議進行調查等;《公平債務催收法》規范了債務催收行為,明確了債權人在催收債務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各種被禁止的行為和相關的懲罰措施;《信用修復機構法》明確了信用修復機構各項權利,不得提前收取費用,不得虛假宣傳,不得引導消費者或做出不真實的陳述,消費者在簽訂合約后的三日內可無條件終止合約等。《公平及準確信用交易法》規定了恢復不良記錄的相關措施,如凍結因身份證丟失或信息泄露而產生的信息等。
美國擁有大量的信用修復機構,據統計截至2020年底,美國擁有大大小小的信用修復機構約1 100家,這些機構主要為信息主體提供信息咨詢,修復方案,債務清理,債務歸還方案等,此外,不少信用修復機構還無條件的為社會公眾提供個人信用修復的培訓,指出哪些是可以進行修復的不良信息,極大程度的提高了公眾在信用修復方面的知識水平。
英國的信用修復為“市場+福利”的模式。英國有關信用的法律有《消費者信用法》《數據保護法》,英國政府設立信用法庭,破產五福局,信息專員辦公室等信用修復組織及協會,對信息主題提出的異議及投訴進行受理,并將該信息轉交給信息提供者進行核對處理,對不履行義務的機構做出處罰,以保障信息主題的權力。此外,英國政府設立了專門的信用修復中心對公眾提供政策咨詢,法定流程等,綜合判斷信用修復主體的資金周轉情況,并指定還款計劃,標注修復期限。在信用宣傳和信用教育方面,英國政府專門設立金融服務局,專職向社會公眾開展個人信用修復知識的普及,提高英國公民的征信知識和信用水平。
英國政府還推行大量的“寬信用”福利措施。比如2015年為破解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英國政府在全國范圍為滿足條件的中小微企業推行貸款展期,不良信息修復等業務,并設立專門的金融平臺匯總被拒貸的公司信息以為日后融資準備。在個人信用修復方面,英國政府對于因不可抗力、自然因素、生病醫療而導致暫無收入且非惡意逾期信息主體的不良信息予以標注,可暫時刪除其不良信息,放寬還款期限。
韓國是典型的“政府主導型”模式。在征信法律方面韓國擁有《個人信息保護法》《信用信息使用及保護法》《個人信用評價體系綜合改善方案》。韓國政府有著完善的個人信用評分機制,根據0—1 000分的信用分數,將個人信用等級劃分為1級—10級十個等級,1到10級信用等級依次下降,10級為最差。不同信用等級的個人有著不同的貸款政策,逐級分類,因人施策。此外,韓國政府還設置了個人信用加分機制,如連續一年沒有逾期記錄的個人加10分。2015年,韓國政府將醫保、手機賬單、納稅信息等納入個人評分機制,全方位的評估個人的信用情況。
在我國,目前還沒有相關法律規定個人信用修復的流程及方式,《征信業管理條例》針對個人的逾期記錄自還清之日起滿五年自動消除。絕大多數金融機構放貸或辦理信用卡的依據為逾期次數,而不考慮具體金額,個人疏忽大意而產生的逾期記錄無法修復。在救助渠道方面,咨詢、異議、投訴均在設在中國人民銀行,征信公司數量少且不成規模,擁有正規經營牌照的公司在業務量上還不及虛假廣告的鏟單公司。
擁有完善的法律法規是一個國家信用修復制度的基礎。建議我國在即將出臺的《個人信息保護法》中明確對個人信用修復的內容、范圍、方式及條件,按照“誰提供,誰負責”的原則要求數據提供者對數據的真實性負責到底。對于非惡意逾期且金額數量不大的信息主體,設立救贖機制;對于因信息泄露或身份證丟失而導致的非本人原因產生的逾期,及時凍結并標注。
大力開發和應用個人信用評分模型,根據不良信息的種類,比例,金額,逾期長短,權重的因素綜合對信用主體的信用狀況打分,為幫助金融機構提供依據。在評分方面,不能簡單考慮減分項,還應設置加分救贖機制,以滿足信息主體信用修復的訴求。此外,還應加大替代數據接入征信系統,比如手機賬戶及水電氣暖等日常項目,以豐富評分標準,也能充分反映出信用白戶的信用狀況。
目前對于信用修復咨詢、異議、投訴均在設在中國人民銀行,建立專門設立信用修復機構、搭建信用修復救助平臺以滿足信息主體日益增長的信用修復需求。建議為消費者提供信用修復APP、公眾號、官方網站等渠道。修復完成后也應及時更新數據,減少給信息主體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