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娜
(吉林省長春市基礎教育研究中心 吉林 長春 130000)
《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提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尤其是2020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不得不開展大規模的在線教學,更加體現了信息技術對課堂教育的重要性。有效運用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教師們需要重視的問題,本文對信息化環境下的課堂教學理念淺談一二,以期拋磚引玉。
信息化環境下的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對學生學習起到引導、促進、研究和評價作用。
1.1 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F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習者的主動參與度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國內外的專家學者亦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沈欣怡等以知識情景化理論和同伴評價為理論基礎的系列策略,屈廖鍵等從課下自主學習、課堂投入、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課程認知內驅力五個維度提出提升策略等,無一不在強調和重視學習者的自主性,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習者學習能力的培養。不論是“任務驅動”還是“問題解決”等方式開展學習活動,都是以學生主動構建知識為基礎。
1.2 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對學生課堂學習起到引導、促進、研究和評價作用。傳統教學以說教式、填鴨式的講授為主,課堂教學只能針對多數學生而非全體學生,也無法對學生所出現的不同問題給與全面、及時、有針對性的指導。信息化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重要參與者,既能夠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又能夠在關鍵環節給予恰當引導并準確把握學習的進程。如教師可以運用信息化工具根據不同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分層發布不同的學習材料,學生根據不同的材料自主學習、探究、交流,同時學生通過信息技術,也可以找到更多的高素質“隱性教師”。教育是一門藝術,好的課堂教學就是教師的優秀作品。
2.1 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習活動的主線,使信息技術和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學習活動的設計以教材為基礎,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讓學習者明確學習目標及應該完成的學習任務,并積極搭建信息化學習環境以引起學生興趣,在實踐活動和問題思考的探究活動中,學生主動梳理知識點及相互之間的聯系,不斷把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在構建知識結構的同時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創新能力。
2.2 強調合作學習。在信息化環境下,合作學習不僅指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還包括學生與信息化工具的交互合作。面對面的討論、移動終端(包括:智能手機、筆記本、平板電腦等)線上交流、交互APP與平臺上的交互等,使得交互學習既可以同步也可以異步展開。學習者在和諧、平等、自主的學習氛圍中交流溝通,解決疑惑,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體驗到學習的愉悅,促進其社會性發展,并為進一步更深層次的學習提供支持。
2.3 突出開放性。開放包含了豐富性和多樣性,信息技術本身為課堂教學的開放性提供可能。信息技術也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形式多樣的內容呈現形態和溝通方式,如同步與異步的對話,一對多廣播與多對多討論,以及從課堂到課下的延申等,這些都為學生開放的學習方式創造了可能性。就學習指導者而言,除了教師,各行各業的專家都可以對學習者的學習予以指導和幫助。
3.1 打破時空限制,創設多種學習情境。信息化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利用信息技術打破時空限制為學生創設多種學習情境。讓學生在情景中有效地獲得知識和各種體驗,并在體驗中思考與反思,最終通過整理、抽象、升華完成對知識的主動建構。例如,可以將信息技術整合到化學的學習環境,在創設的學習情境中“做中學,學中做”,以支持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
3.2 利用信息技術,提供豐富學習資源。教師和課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媒體和網絡技術能夠為學習者提供豐富開放的學習資源,也為有效開展基于問題的學習和主動探究學習等提供了充分的條件。在這種環境中,教師利用各種工具和資源組織開展課堂教學并充分支持學生的學習。面對海量網絡教學資源,教師也要教會學生篩選、精煉、整合、分享,形成有效的教學資源。也要防止學生過度依賴網絡資源,影響學生的獨立思考。
信息化環境下的課堂教學強調過程性評價,凸顯了評價與教學過程的整合。
信息化環境下的課堂教學,評價伴隨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因此評價量表包括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學習評價是逐步形成的,需要對知識進行檢測,結合教學反饋和學生反思而形成。評價主體具有多元化,進行評價時不局限于學生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還應考慮同伴評價等,同時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對學習過程的數據進行收集、處理、分析和評估,形成評價體系,發揮評價對課堂教學的指導意義。
社會在進步,科技在創新,信息化環境下的課堂教學是時代對教育者提出的更高要求,愿我們在教育實踐的道路上,博學而慎思,明辨而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