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寧
(西藏日喀則市第五高級中學 西藏 日喀則 857000)
隨著國家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從事教學工作,越來越多的學生也能更好地接觸到地理這門學科,在地理教學中,環境保護意識對教師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這要求老師能夠精通環境保護和高中地理教程,也能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教育理念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而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學習。
在今天,高中生們的生活經驗非常欠缺,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將學習課本知識作為主要的生活內容,由于缺乏生活經驗,這些學生越來越難以將日常生活融入學生生活,因此,教師必須為學習者提供一個實用的學習環境,為學習者提供理解生活經歷的平臺和方法。在這方面,地理老師需要不斷鼓勵學生學習和解釋地理知識的原理,只有當學生知道他們學習的知識可以使用到生活中時,才能讓學生更容易地了解日常生活。對于老師來說,可以利用空閑時間更多地關注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的生活能力也得到一定的發展,使他們能夠改善生活體驗,使他們能夠融入生活,增加學習潛力。例如,在講授《常見自然災害的成因與避防》這單元知識時,為讓學生全面了解自然災害及其成因,老師可以按班級向學生展示一些新聞,詳細介紹地震、山波、海嘯、臺風等諸多自然災害的新聞,這樣學生就可以在課堂上閱讀或觀看自然災害的種類,并了解自然災害的成因。作為老師,則應該花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解釋清楚相關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們意識到自然災害就存在于他們的生活中,提醒學生發生自然災害需要注意的各個方面。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通過將自主學習與教師的講解加以結合,更好地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認識自然災害的風險,提高他們的環保意識[1]。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我們作為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使用的資源和方法也越來越豐富。在我們的教育生活中,既要豐富我們的教育資源,又不能脫離書本上的內容,只有將書本上的內容和學生的生活以及諸多教學資源加以結合,才能很好的實現教育目的。在這方面,教師應該通過探索更符合課堂內容的現實資源和學習政策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并通過將課本知識融入日常生活,開達到幫助教育學生更有效地學習和使用知識的目的。對于學生來說,也需要不斷通過現有的教學資源來豐富自己的學習內容,讓自己能夠更加了解自然,不斷調整自己的學習心態,讓學習作為自身生活的一部分,從生活中學習,也能夠從學習中生活,只有保持這樣的態度,才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了解到自然環境與我們生活的關系,促進學生環境意識的培養,讓學生能夠更好的進行學習。
根據相關研究表明,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我們的老師向學生通常是通過口頭講述環境意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這導致學生無法正確理解到自然環境對于我們生活的影響,在學習起來就很困難。所以。在未來,我們的老師必須增強學生自己實踐生態意識,這樣他們才能教學生自信地應用環保意識。除此之外,在教育中,對教師的要求應該更高,老師只有以最高要求來提高自己的教學質量,才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地理知識和教學的意義。作為老師,在我們教學時,老師必須以身作則來激勵學生,進而更好地達到教學效果。老師被需要作為學生的良好榜樣,以便能夠更好地促進環境意識教育的進步。例如。當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述“山體滑坡”自然災害時,老師需要一開始就向學生解釋雪崩的原因、風險措施,同時也講述常見的災害預測方法,讓學生能夠從根本上了解到這類自然災害產生的原因和解決措施。
對于今天的高中生來說,他們大多生活條件較好,沒有遭受大規模自然災害的經歷。這些學生中的大多數并不關心甚至不了解環境保護的概念,所以對于他們來說,將實踐生活結合到學習活動中是非常困難的,這需要進行不斷地探索和學習。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能很難理解書本中以文字和圖像形式顯示的自然環境的問題。因此,為了提高學生環保觀念的水平,讓學生更好地了解環保的重要性,老師可以在課堂上分享一些資源,讓學生能夠得到良好的教學資源支撐。比如,在帶領學生學習《荒漠化的治理》這一章節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沙漠造成的破壞,老師可以通過發布一段視頻,比較環境比較好的地區和現在中國最荒涼的地區,供學生觀看。讓學生親眼目睹沙漠對環境的影響,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更好的了解沙漠的含義,也可以讓學生能更好的對環境進行對比,激發學生對環境知識的認知,促進學生環境意識的提高,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的目的[2]。
總的來說,作為老師,應該明白,在傳授知識和教學的過程中,重要的不僅是教書的內容,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在結合學生生活環境的前提下進行教學,然后通過高中地理教學的獨特性,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地理知識,以便這是更好地理解這地理知識和愛護環境的重要性。隨著他們獲得知識的增多,他們還可以提高自己的技能并將其應用到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這對于學生日后的整體發展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