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秀娟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沙坡頭區第一小學 寧夏 中衛 755000)
對于小學階段教學而言,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往往成為教師忽略的部分。為了改變這一教學現狀,有效促進學生朗讀能力的提升,教師可以在講解課文時改變之前的默讀課文,變默讀為分角色或齊聲朗讀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專注力的同時鍛煉語感;同時,還能有效加強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掌握,消除傳統教學課堂的枯燥感,讓學生參與到課堂當中,在朗讀時提升自信心。
在現階段的語文課堂中,很多語文教師為了追求課堂的和諧統一,往往讓學生采取默讀的形式來學習課文。但默讀通常存在許多弊端,如在默讀時學生會出現“開小差”的現象,教師也很難掌握學生閱讀課文的節奏,往往會出現有的學生讀完了,而有的學生沒有讀完的情況,這就導致課堂進度很難推進。其實朗讀的重要性,在漢字“聰”中就明確體現,“聰”字就告訴我們耳朵要聽,朗讀時要動用眼睛、嘴巴、心,調動多種感官一起閱讀,才可以做到聰明閱讀而不是盲目閱讀。
例如:以《北京的春節》這篇文章教學為例,在講解文章重點知識之前,教師可先為學生做朗讀示范,讓學生體會教師朗讀時輕重音及情感的變化,起到熟悉課文的作用。緊接著,提出相應問題:通過文章,你覺得老北京春節有哪些風俗習慣呢?你覺得老北京春節氛圍怎么樣呢?與我們的春節有哪些異同點呢?之后,讓學生帶著思考齊聲朗讀課文,在齊讀時感受北京春節喜氣洋洋的氣氛,領悟現當代社會春節時所缺少的年味,了解中國傳統的文化本質,樹立學生的家國情懷。通過這種朗讀形式,既創建參與性教學課堂讓學生融入其中,幫助他們深入理解掌握課文和作者的情感表達,體會老北京人單純、美好的性格,增強學生的情感建設的同時,讓學生真正感悟到朗讀對學習語文、培養語感的重要性。
小學學具有較強的可塑性,特別是在朗讀方面的情感培養。因而,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語文教師往往要對朗讀形式進行創新,不僅僅局限于全班齊聲朗讀,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中采取分小組朗讀或分角色朗讀等形式來提升學生自信心,增強課堂趣味性。分角色朗讀是建立在齊聲朗讀的基礎之上提出的更高層次的要求,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熱情的同時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學《要下雨了》這篇文章時,可以讓學生根據喜好扮演不同的小動物,教師可以在課前讓學生事先準備相應的動物頭飾。之后,在上課時,要求學生帶著頭飾進行朗讀,每位同學按照自己準備的頭飾進行朗讀,并要做到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不同動物在下雨之前所具有的行為。最后,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你知道自然中的事物都存在哪些聯系呢?讓學生動腦思考,打破思維定式。通過分角色朗讀,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能力的同時產生對朗讀的興趣,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
朗讀文章不僅可以加深記憶,也能夠便于理解文章內容,在閱讀時養成朗讀習慣對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較強的可塑性,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學習特點,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于他們朗讀習慣的引導。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哪些方法讓學生養成朗讀習慣呢?
3.1 開展朗讀茶話會,培養朗讀興趣。教師可以在班里定期開展朗讀茶話會,學生之間成立茶話小組,在茶話會上交流感興趣的閱讀篇目并進行朗讀,學生相互交流閱讀方式和心得,通過交換彼此的書籍來豐富閱讀量。通過開展朗讀茶話會,不僅可以增進同學友誼,增加學生朗讀的熱情,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
3.2 優化評價方式,提升學生自信心。教師在學生朗讀課文時要耐心傾聽,改變評價方式。教師如果面對朗讀時聲音小的學生,首先要先給出肯定性評價,如:我認為你讀的很有感情,如果聲音更大一些會更棒的!而不是對學生的朗讀給予指責。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往往沒有形成健全的性格,如果在此階段在學生朗讀時進行批評,很有可能導致學生形成自卑的性格,導致之后不愿意開口朗讀。因此,改變對學生朗讀的評價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朗讀興趣,建立自信心的同時還能夠在課堂上和老師有效互動,避免“啞巴式教學”的發生。
3.3 養成晨讀好習慣,做到終身受益。教師可以利用早上的時間,讓學朗讀經典鑒賞篇目。早晨是學生經歷最旺的時候,在此階段閱讀時也是記憶里最佳的時刻,對于背誦篇目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減少盲目閱讀導致的“知識不進腦”的情況。晨讀對于語文學科的學習尤為重要,讓學生在積累知識的同時提高記憶力。總之,養成晨讀的好習慣,可以做到終身受益。
總而言之,隨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已經不能滿足實際的教育需求。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為了應試,更應提高學生的朗讀經典篇目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朗讀作為學生必備的一項技能,必須要從小學階段開始培養。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需要每一位語文教師通過不斷的實踐來完成,要立足于學生的真實想法和心理特點進行變革,讓學生自身加強對朗讀的重視程度,了解朗讀的重要性,提升學習熱情,不斷優化學科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