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許藝峰
貝多芬共有138部作品使用了“Op.”編號,這些作品由出版商在得到貝多芬本人認可的情況下,按出版時間進行排序。1945 年“二戰”結束后,在德國音樂學家金斯戈(Georg Kinsky)的領導下,開始了對貝多芬未編號作品的收集、整理工作,整理出的所有作品均使用“WoO”進行編號。金斯戈去世后,另一位德國學者哈姆(Hans Halm)接手了這項工作,并于 1955 年出版了《貝多芬作品目錄》,這份目錄也被稱為“Kinsky-Halm目錄”,收錄了包括三首《選帝侯奏鳴曲》(WoO 47,這三首奏鳴曲后來被收錄在英國音樂學家、作曲家庫伯版《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中)、《唐璜主題變奏曲》(WoO 28)、三首《鋼琴四重奏》(WoO 36)及各類藝術歌曲等,共計 205首未編號的作品。
除此之外,瑞士學者赫斯(Willy Hess)1957 年出版了《貝多芬未出版作品目錄完整版》,目錄中所有作品均以“H”作為編號,補全了“Kinsky-Halm 目錄”中遺漏的三十余首作品。最后,還有意大利音樂學家比亞蒙蒂(Giovanni Biamonti)以創作時間順序編訂的Bia.編號,現已很少使用了。

表7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集》版本概覽
舒伯特創作時傾向于快速完成,很少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分類整理,他生前只出版了自己一小部分作品,出版時由出版商用“Op.”進行編號。目前最權威的舒伯特作品目錄出自奧地利音樂學家多伊奇(Otto Erich Deutsch)之手,他的姓的第一個字母“D”也被用作舒伯特作品的編號(有時也寫作“DV”)。多伊奇在1926到1935年間任奧地利國家圖書館赫伯肯館藏的管理員,1951年,多伊奇在倫敦出版了自己的舒伯特作品目錄,作品均按創作時間排序,編號從D.1 至 D.998。目錄還包含三個附錄:Anh.I 收錄了虛假和可疑的作品,Anh.II 收錄了舒伯特改編的作品,Anh.III 則收錄了舒伯特復制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該目錄于1978年用德文再版,后來被收錄在騎熊士出版社 2016年的《新版舒伯特作品全集》(Neue Schubert-Ausgabe,德語,意為“新版舒伯特”)中。
“Op.”編號將1815年創作的藝術歌曲《魔王》定為1號(該作品在“D.”編號中為328號),而“D.”編號則將1810年為鋼琴四手聯彈創作的《G大調幻想曲》定為1號,相隔五年,可見二者差距之大。

表8 舒伯特《鋼琴奏鳴曲集》版本概覽
肖邦的絕大多數作品都使用“Op.”編號,這些編號大多是由肖邦本人及他的學生豐塔納(Julian Fontana)分配的。除此之外,由英國音樂學家布朗(Maurice John Edwin Brown)創立的肖邦作品編號“B.”也是不能忽略的,該編號出自布朗 1960 年出版的《肖邦:根據時間順序編寫的作品引索》一書,除基本覆蓋“Op.”編號的所有內容之外,還增加了幾十部“Op.”編號中沒有的作品。該編號將1號作品追溯到肖邦7歲創作的《g小調波蘭舞曲》,創作時間比 Op.1 的《c 小調回旋曲》整整早了八年。
前肖邦博物館館長柯比蘭斯卡(Krystyna Kobylanska)1977 年創立的“KK”編號出自其 1979年的著作《肖邦:主題書目引索》。除包含少量“B.”編號內容外,還增添了一些作曲家中晚期和創作年代不確定的作品。他出版的兩卷一套的《肖邦作品手稿目錄》、肖邦與家人及喬治·桑的書信集也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成果。
華沙大學教授赫米斯基(Józef Micha Chomiński)的“A、C、D、E、P、S”編號收錄的則是一些中晚期夜曲、瑪祖卡和圓舞曲,現在已不再使用。

表9 肖邦《練習曲》(Op.10/Op.25)版本概覽
李斯特生前只為自己少數的早期作品添加了“Op.”編號,現在已不再使用。1855 年,李斯特曾在布萊特科普夫&黑泰爾公司出版過一本《弗朗茨·李斯特主題作品目錄》,目錄按作品類型編排,雖然每首作品都列出了標題和樂譜的前幾個小節,但都沒有添加任何形式的編號,而且即便加上附錄,該書也僅有 97頁,很不全面。
最早的李斯特完整作品目錄出自德國指揮家、音樂學家拉博(Peter Raabe)1931 年的著作《弗朗茨·李斯特:生活與創作》,目錄以作品體裁為編排依據,作品編號以“R.”開頭,從 1 至 674 號。由拉博編定的李斯特作品增加了不少手稿和第一版中沒有的演奏標記,其中不乏真知灼見,為作品的演奏效果增色不少。
目前最常用的李斯特作品號是由英國作曲家賽爾(Humphrey Searle)所創的“S.”編號,該編號出自塞爾 1954 年出版的《李斯特的音樂》一書,賽爾將作品按類型加以劃分,編號從S.1 至S.768,并對其中重要的作品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講述了這些作品和作曲家一生中重要事件之間的聯系。該目錄由溫克霍夫(Sharon Winklhofer)于 2004年修訂。

表10 李斯特《b 小調奏鳴曲》(S.178)版本概覽
柴科夫斯基的作品多由出版商使用“Op.”來進行編號,從Op.1 到Op.80,相當不完整,而且并非全部按創作時間進行排序。相比之下“TH”編號則更加全面、系統。“TH”編號是美籍俄裔音樂學家波茨南斯基(Alexander Poznansky)、英國音樂學家朗斯頓(Brett Langston)2002 年合著的《柴科夫斯基手冊: 作曲家及其作品指南》(Tchaikovsky Hand Book)書名的縮寫。該書共分為兩卷,第一卷包括了柴科夫斯基音樂作品和其他著作的完整目錄(這也是第一本英文版的柴科夫斯基作品目錄)、所有作曲家已知照片及柴科夫斯基 1889 年出版的一本短篇自傳;第二卷則包括了柴科夫斯基所有已知書信目錄、柴科夫斯基與梅克夫人等人的家譜,以及關于柴科夫斯基及其作品的目錄。“TH”編號按作品類型進行劃分,從 TH 1 到TH 256,補充了大量“Op.”編號中未收錄的歌曲、改編曲、管弦樂等作品。
還有一種目前已經很少使用的“?W”編號,出自《柴科夫斯基作品主題書目》一書。該書由俄羅斯音樂學家崴德曼(Polina Vajdman)、克拉貝尼科娃(Lyudmila Korabelnikova)和魯伯蘇娃(Valentina Rubtsova)于 2006 年合著,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囊括了柴科夫斯基作品的完整信息,包括以“ ?W”為編號的作品目錄(?ajkovskij's Works 的縮寫)、創作年代、使用樂器、首演情況、和作品有關的歷史文獻等;第二部分包括了對柴科夫斯基文學作品的完整概述。

表11 柴科夫斯基《四季》[TH135(Op.37b)]版本概覽
由于德沃夏克經常不按寫作順序出版作品,所以出版商就自行按作品出版日期進行編號,但這種做法為后人研究德沃夏克的作品造成很大的困難。
1960 年,捷克作曲家、指揮家伯格豪瑟(Jarmil Michael Burghauser)出版了《德沃夏克:主題目錄/參考書目/工作和生活調查》一書,書中將德沃夏克的作品用“B.”加數字進行編號,從 B.1 至 B.606,有效解決了之前排序混亂的問題,不過在“Op.”編號與創作時間相符的情況下,作品還是會采用“Op.”進行編號。“B.”編號按創作時間排序,填補了很多“Op.”編號中沒有的作品,例如“Op.”編號將創作于 1861年的《a小調弦樂四重奏》定為 1 號,而“B.”編號則將 1 號作品追溯至 1854 年為鋼琴而作的《C大調波爾卡》。晚期作品方面,“B.”編號則加入了 1895 年創作的《搖籃曲》、1901 年為鋼琴與聲樂創作的《史密斯的歌》等。
除此之外,還有捷克音樂學家、鋼琴家肖雷克用他姓名首字母(Otakar ?ourek)創立的“S”編號,肖雷克編訂的德沃夏克作品經常會有一些新奇的分句,為作品的詮釋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

表12 德沃夏克《幽默曲八首》[B.187(Op.101)]版本概覽
1893 年,德彪西創作了《g小調弦樂四重奏》(Op.10)。除此之外,德彪西再也沒有為自己的作品添加“Op.”以及其他任何形式的編號。
目前最早、最系統的德彪西作品編號是由巴黎高等師范學院音樂學系主任、法國音樂學家萊索爾(Fran?ois Lesure)創立的“L.”編號。該編號出自萊索爾 1977 年出版的《德彪西作品目錄》,以創作時間為依據將作品從 L.1 編號至 L.141。2003 年,萊索爾出版了《德彪西傳》,除引用了大量過去德彪西傳記作者未曾獲得的作曲家親筆日記與書信之外,又再次完善了 1977 年版目錄(新版目錄用“CD”作為編號,從CD 1 編號至 CD 150),這本傳記也被業界認為是對德彪西的生活、工作以及當時社會大環境最為全面、可靠的描述。

表13 德彪西《兒童園地組曲》(L.113) 版本概覽
目前最為權威的拉威爾作品目錄出自法國音樂學者、拉威爾基金會秘書馬納特(Marcel Marnat)1986年的著作《莫里斯·拉威爾》一書。該目錄以作品類型為基礎依據,每個類型中的作品均按創作日期以“M.”(指的是 Marnat,而不是Maurice)加數字作為編號進行排序,從M.1至M.86。馬納特將拉威爾1號作品的確立提前至1888年為學生練習而作的一首單樂章《鋼琴奏鳴曲》,比作曲家在1895年正式發表的第一部作品《古風小步舞曲》早了七年。
拉威爾曾改編了自己的很多作品,這類作品采用在“M.”后添加 a、b、c 等字母的方式記錄,而附錄“M.A”則收錄了拉威爾改編薩蒂、肖邦、德彪西等其他作曲家的二十余部作品。

表14 拉威爾《小奏鳴曲》(M.40)版本概覽
巴托克本人曾三次用“Op.”為自己的作品編號:第一次收錄的是 1890 至 1894 年間創作的作品,編號從Op.1 至Op.31;第二次是 1894 至 1898 年間的作品,編號重新從Op.1 開始一直到 Op.21;第三次是 1904 至 1921 年的作品,這一次,巴托克只給自己認為重要的作品編號,號碼仍然重新從 Op.1 開始,一直到 Op.21。除巴托克本人的編號之外,還有以下三種重要的編號。
李斯特音樂學院教授、匈牙利音樂學家索姆費(László Somfai)根據創作年代編訂的“BB”編號(“Béla Bartók”的縮寫),出自他的著作《貝拉·巴托克》一書,共收錄129 部作品。
挪威作曲家迪爾(Denijs Dille)創立的“DD”編號,出自他 1974 年的著作《巴托克早期作品目錄》。迪爾和巴托克家族一直保持著親密的關系,他不辭辛勞地尋找任何有關巴托克的事物,從而也獲得了其他人聞所未聞的一手資料,“DD”編號從 1 至77 號,涵蓋了巴托克本人第一、第二次編訂的全部內容,其余的作品雖未包含巴托克第三次編訂的內容,但幾乎都是作曲家第三次編訂中未出現的作品。
匈牙利學者蘇魯西(András Szoll?Sy)創立的“Sz.”編號出自他 1956 年所著的《巴托克的工作與生活》一書。這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編號,該編號主要包含了巴托克本人第三次編訂時的作品,少量第一次和第二次編訂時的作品,以及作曲家編訂時從未收錄的作品。蘇魯西同時也是研究柯達伊與奧涅格的專家。

表15 巴托克《小宇宙》(Sz.107)版本概覽
作品號與作品的創作時間息息相關,對作品號的研究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梳理作曲家的整個創作歷程,完善他們創作生涯的“拼圖”。演奏時我們可以根據作品的編號更為直觀地了解該作品在作曲家一生中所處的具體階段,了解作曲家的創作順序、習慣,以及對待作品的態度,從而更準確地把握作品風格。作品號種類繁多,遠非一篇文章所能囊括,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僅選取較為富于代表性的作曲家進行探討。(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