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 徐敦好
東北特殊鋼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遼寧大連 116000
冶金起重機械遍布于冶金生產過程中的冶煉、鑄造、鍛造、熱軋等作業場所,作業環境主要有以下特點:
熔融金屬的溫度一般在1500℃以上,廠房內平均室溫可高達40-60℃,熔融金屬對吊具的輻射溫度最高可達300℃,起重機長時間經受來自鋼包內鐵液鋼水的高溫輻射與烘烤。
冶煉、鑄造、熱處理等工藝過程產生大量的高溫粉塵,與工藝過程中產生少量水蒸汽的混合后形成腐蝕性氣體,吸附著在起重機的各個表面影響電氣設備的正常運行,加速金屬結構件的腐蝕,降低強度,影響安全運行。
根據對部分企業冶金起重機械連續6個月工作狀態統計分析,在企業生產正常的情況下,通常每天是24小時不間歇連續作業,85%的冶金起重機械每年工作時間在240天以上,70%冶金起重機械吊運載荷重量達到額定起重量的80%以上[1]。
冶金起重機械由于使用環境惡劣,其選型、安裝、操作、管理等稍有不慎,極易發生事故,造成人員傷亡。2017年4月18日遼寧省鐵嶺市清河特殊鋼有限公司無視安全生產法規,違法以安全可靠性等級低的通用橋式起重機代替冶金行業專業起重機械用于調運鋼水包作業,在作業過程中,起重機械電氣控制系統發生故障,鋼水包下墜失控,由于事故起重機械設計存在先天缺陷,未能有效阻止鋼水包下墜傾覆,導致鋼水包突然整體脫落,造成32人死亡、6人重傷的特別重大安全生產事故,教訓慘重。
冶金起重機械檢驗周期為每年一次,檢驗人員在檢驗中首先應確認作業環境是否滿足檢驗要求,冶金起重機械工作覆蓋面下不能有人員辦公、操控、休息等人員密閉場所,不能有較大的人員流動區域,確保危險作業時無相關人員進入;主要零部件應為冶金起重機械專用,減速機合格證書中齒輪需為中硬齒面齒輪、吊具合格證書應為專用吊具、鋼絲繩合格證書應為鋼芯鋼絲繩。
結合TSG-2008《起重機械安全技術監察規程-橋式起重機》及TSGQ7015-2016《起重機械定期檢驗規則》要求,冶金起重機械需重點檢驗的項目主要有:
(1)應采用冶金起重專用電動機,當環境溫度超過40℃時,應選用H級絕緣的電動機;
(2)選用鋼芯鋼絲繩應符合GB/T8918《重要用途鋼絲繩》的要求,具有足夠的安全系數,不允許使用鑄鐵滑輪;
(3)直接吊鋼包的主鉤吊具應使用板鉤,吊運物品對鍛鉤的輻射溫度不超過300℃;
(4)應裝設有二套獨立作用的制動器,必須裝設起重量限制器,需特別注意副鉤的起重量限制器;以及不同形式(一般為重錘式和旋轉式并用的上升極限位置雙重高度限位器),并應控制不同的斷路裝置,起升高度大于20m的起重機,還應根據需要裝設下降極限位置限位器;
由于重錘式限位器和旋轉式限位器斷開方式不一樣,對于旋轉式限位器而言其斷開上升接觸器,而重錘式限位器則是斷開主接觸器,因此在對其進行具體檢驗過程中,應對這兩部分內容進行嚴格檢驗。在對冶金起重機械進行檢驗過程中,部分檢驗人僅對兩種限位的有效性進行檢驗,并沒有對限位器控制情況及斷路裝置進行檢驗,從而難以達到檢驗要求。因此在具體檢驗過程中,需要對兩個限位器進行分別檢驗,需對兩個限位器所對應的斷開接觸器進行詳細觀察,查看其是否是同一個接觸器,若斷開之后顯示的是同一個接觸器,則認為該項不合規定;
(5)起升機構每套獨立驅動應具有正反向接觸器故障保護功能,防止電動機失電而制動器仍然在通電進而導致失速發生;20t以上的冶金吊必須具有超速保護;
(6)吊運重罐鐵水、鋼水或液渣時,是否為符合要求的固定式龍門鉤的鑄造起重機,龍門鉤橫梁、耳軸銷和吊鉤、鋼絲繩及其端頭固定零件,是否進行定期檢查,上次檢查發現問題是否已整改落實到位;
(7)盛裝鐵水、鋼水與液渣的罐(包、盆)等容器耳軸是否按相關標準規定要求定期進行無損檢測,其抽查比例是否符合要求[2]。
為落實企業安全主體責任,確保冶金起重機械的安全運行,建議使用單位在做好日常冶金起重機械安全管理的基礎上,創新安全管理模式,做好以下工作:
(1)特種設備作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加強對冶金起重機械安全管理人員和作業人員的培訓教育,加強工作責任心,發現事故隱患立即報告及時處理。從特種設備事故發生環節比例圖,可以了解每年發生在使用環節的特種設備事故數最多,平均值為82.0%,而因管理不善、人員無證上崗、不具備安全運行知識而引發的事故約占事故的40%;
(2)加強對冶金起重機械重要部件的采購、維修、更換等采用信息化管理。建議使用單位和起重機安裝維修單位在冶金起重機械的重要機構和安全保護裝置等位置上,張貼可追溯的信息化標識(條形碼或二維碼),通過掃碼即可查詢該機構或部件的檢查維保要求,可查看相關檢查、維保記錄,促進冶金起重機械安全工作信息化管理;
(3)增強對冶金起重機械定點檢查、巡查的細致性,及時更換不符合的制動輪、制動器、緩沖器等安全保護裝置,杜絕設備帶“病”運行,及時發現金屬構件上表面腐蝕、焊縫裂紋等缺陷,應及時聯系有資質條件安裝維保單位進行整改,并應持續保持跟蹤,避免了設備缺陷的持續惡化,有效地預防了起重機重大事故的發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