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同輝
(重慶財經學院,重慶 401320)
文化和旅游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增長點,其發展受到廣泛關注。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的組建將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的融合提升至新高度,文旅產業融合成為豐富旅游內核、提升旅游品質、促進文化自信、推動產業發展、服務美好生活的重要抓手。2019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激發文化和旅游消費潛力的意見》指出了文化和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2020 年9 月22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發表講話,指出“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同年,中共中央還做出了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戰略決策。從2003 年“成渝經濟區”概念的提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當前的“成渝雙城經濟圈”,標志著成渝經濟合作上升為國家戰略。
重慶地區旅游資源得天獨厚,自然和人文景觀異彩紛呈。因此,本文以國家大力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為背景,以文化產業和旅游業發展融合作為切入點,分析重慶地區文旅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以期能夠豐富該領域的研究成果并為“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據,從而推動“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
Douglass C.North(1997)認為文化產業發展是存在嚴重的路徑依賴的,不同的發展路徑將導致產業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態勢,這也解釋了文化產業發展良性發展和惡性循環的原因。L.Bebchuk、M.Roe(1999)認為,雖然產業制度和行業技術都存在不斷改良革新的情況,但有可能因為獲取信息的成本過高或者高額的公共選擇成本,產業無法實現改良革新,只能維持原有的發展態勢。Michela.Addis(2013)則認為文化消費指引著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與融合方向,而技術創新、政策支持以及全社會文旅消費需求的上升可以顯著推動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李凌雁、翁鋼民(2015)結合融合度模型及探索性空間數據分析法研究了中國不同地區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水平及時空差異。結果顯示,中國旅游與文化產業不同區域均呈現正向集聚狀態,并且中國東西部地區文旅產業融合程度存在較大差距。李鳳亮、宗祖盼(2016)認為文化產業的業態裂變和跨界融合將加速其業態重組,不同產業主體之間通過融合會打破原有的線性關系,形成產業系統的有序化發展。郭淑芬 等(2018)分析中國西部地區文化產業時間序列數據之后,發現中國西部地區存在文化產業效率偏低的情況,而文化科研水平、文化消費需求與文化政策等因素是導致文化產業效率低下的原因。李麗、徐佳(2020)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測度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發展水平認為,影響中國文化與旅游產業協調發展的關鍵變量分別是人力資本水平和創新水平。
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闡述了文旅產業融合的作用機制和影響因素,也形成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進一步分析現有研究成果,可以發現關于文旅產業融合尚未形成統一的理論框架,學術界對于影響文旅產業融合的關鍵因素也沒有形成共識,有些學者認為技術因素是影響文旅產業融合的關鍵變量,也有部分學者認為人力資本、制度創新等因素在文旅產業融合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嘗試對重慶市文旅產業的融合發展狀況和存在的問題展開分析,以期能夠豐富該領域的研究成果。
重慶市擁有豐富的文旅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紅色資源豐富。重慶市地處中國西南地區,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巴渝文化的發祥地,簡稱“渝”。重慶主城區內,長江和嘉陵江穿城而過。重慶海拔較高,水資源豐沛,有“山城”、“霧都”之稱。重慶市轄區內峰巒疊嶂、河流眾多,人文景觀豐富,自然資源種類眾多,歷來都是國內外游客憧憬的城市之一。大足石刻、三峽、武隆天坑地縫、金刀峽、四面山、云陽龍缸等景區每年都會接待數以億計的游客,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巴渝文化形成了如銅梁龍燈、川江號子等獨一無二的民俗風情。此外,重慶市內紅色資源眾多,鄒容、聶榮臻、楊尚昆都曾在重慶從事革命活動,留下了大量的革命資產。重慶也是聞名遐邇的美食之都,重慶小面、重慶火鍋不僅能給游人味蕾帶來享受,更能讓游客感受到重慶人耿直的性格,美食已成為重慶的另一張名片。
據《2019 年重慶市旅游業統計公報》統計,2019 年重慶市新增4A 級風景區14 個,3A 級風景區3 個。至此,重慶市的5A 級旅游景區8 個,4A 級旅游景區106 個,3A 級旅游景區76 個。此外,武隆憑借其豐富的景點和完善的文旅配套設施申報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獲批,阿依河景區、奉節白帝城-瞿塘峽景區已經在積極申報國家級5A 級旅游景區。當前,重慶市共有出境旅行社96 家,一般旅行社577 家,擁有五星級旅游飯店27 家,四星級旅游飯店51 家,三星級旅游飯店79 家,金葉級綠色旅游飯店41 家,銀葉級綠色旅游飯店21 家。重慶市文旅推介不斷走向全球,2019 年,在近40 個國家和地區舉辦了近60 場活動,較著名的有重慶文化旅游周、三峽發展論壇、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等活動,這些重慶文旅資源推介活動提升了重慶作為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如今,重慶市已是馳名國內外的“網紅”城市,產生了諸如“李子壩輕軌穿樓”等網紅景點。三峽庫區景區已成為吸納游客量過億人次的旅游勝地,被權威媒體評為“2019 亞洲十大旅游目的地”之一。重慶市的文旅產業發展要素日趨完善,形成了一批有影響力的旅游品牌,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人前來觀光度假,據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發布的公告,2019 年,重慶市接待境內外游客6.57 億人次,主要節假日接待游客1.59 億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5 700億元。重慶市連續在“中國旅游業最發達城市排行榜”中名列前茅,成為國內外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2.2.1 文旅資源開發不充分
正如前文所述,重慶市文旅資源異常豐富,旅游景點眾多,但還存在著旅游資源開發不充分的問題。重慶市總面積約8.2 萬平方千米,有26 個市轄區,區域內地貌多樣,氣候多變,風土人情多樣化,多民族混居。雖然重慶市已經開發了多種文旅資源,也形成了一定的文旅品牌,但還有部分文旅資源未被開發,也存在著已開發文旅資源未被充分利用的問題。巴蜀文化是重慶市文旅產業特有的基因,當前文旅產業對巴蜀文化資源開發不夠,沒有充分發揮巴蜀文化的獨特魅力,存在著重視程度不夠、利用率不高的問題。
2.2.2 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產品同質化嚴重,配套服務設施落后
節假日離開喧囂的都市,到鄉村去領略優美的鄉村風光已成為很多都市白領的選擇。重慶市接待的鄉村旅游人數也在逐年增加,但是重慶市的鄉村旅游、生態旅游存在產品同質化嚴重、配套服務設施落后、經營管理人員服務意識不強等顯著的問題,這對重慶市文旅產業的發展壯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2.3 區域文旅產業發展融合度不高
當前重慶市文旅資源的開發多是以各地區各自開發為主,沒有形成區域聯動開發機制,存在各地區文旅資源開發不均衡、區域之間文旅產業競爭加劇的問題。重慶市內各地市也沒有充分利用各地優勢,形成精品文化旅游線路。此外,在“成渝雙城經濟圈”范圍內也還沒有形成成渝雙城文旅產業融合發展的機制,還未能充分發揮成渝兩地在文旅產業上的優勢,形成成渝文化旅游走廊。
近年來,重慶市各地區加大了對文旅資源的開發力度,推出了一系列文旅景點,也舉辦了很多文旅活動,但是各地對文旅資源開發的投入差別較大,開發效果也各不相同。當前急需對重慶市各地文旅資源全面摸底,制定發展規劃,健全制度保障,形成產業配套,加大對文旅資源開發力度,還需提升對巴蜀文化資源的認知度,培育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來助推重慶市文旅產業發展。
重慶市鄉村旅游、生態旅游的發展需要突出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鄉土特色,因地發展;此外,要對鄉村旅游的經營管理人員、服務人員定期培訓,強化服務意識,提升服務質量,在此基礎上形成一批有影響力的鄉村旅游品牌,做大做強鄉村旅游產業。
正如前文所述,當前重慶市文旅資源開發以各地區自主開發為主,缺乏區域間文旅產業協調規劃,未能形成合力以實現區域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因此需要統籌重慶市內各地區以及成渝雙城經濟圈文旅產業的建設,發展重慶市各地區、成渝雙城經濟圈范圍內各地文旅產業,其既能發揮各自優勢,又能相互融合、相互促進,形成文化旅游走廊,打造出一批精品文化旅游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