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欣雨
(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勤務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5)
航空后勤保障主要包括一般飛行的后勤保障,夜間、復雜氣象飛行的后勤保障,不同的航空兵飛行的后勤保障,航空兵在不同季節飛行的后勤保障以及航空技術裝備定期檢修、換季、修理和改裝的物資器材供應等。一般飛行的后勤保障涉及飛行前的準備階段、飛行中的階段以及飛行結束后的階段。這些所有階段的后勤保障服務需要大量人力來完成,如果在這些服務保障中加入信息技術,將會減少人力并提升工作效率。
在一般飛行的后勤保障服務中,其準備工作主要有飛行場地的維護以及供電、場道燈光設施、疏散隱蔽場所的障礙物檢查。為保證飛機在起飛后能正常飛行,需要提前檢查飛機的狀態,并能保質保量地供應航空油料、彈藥、器材和氣體等所需物資。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會出現一定程度的磨損,需要定期做檢查修理工作。另外,后勤部門需要根據不同的季節調整和改裝物資器材的供給。可以說,航空后勤保障部門是空軍的堅強后盾,空軍能夠實現在空中正常飛行并且完成任務,與航空后勤保障強而有力的支持密不可分。
航空后勤保障服務負責的工作相對來說比較煩瑣,并且有很多細節需要注意。飛行無小事,一個非常細小的方面沒有做好都將會對飛行造成致命的影響。就必備物資儲備環節來說,在我國剛引進飛機時,飛機各方面的零件是不齊備的,需要依靠進口來配備零件[1]。我國當時成立了寄售站,飛行備用配件直接從國外引進,給飛行工作帶來了保障。比如,飛機在檢修過程中發現缺少水箱,則可以向寄售站發出指令,讓寄售站派發水箱;駕駛艙的玻璃需要更新,可以從寄配站發出配件,由技術人員及時更換。
現階段的航空后勤系統比較成熟,不僅有定期檢修飛機的小組,還有專門提供物質配給的小組,另外還有醫療小組。隨著信息化的普及,戰場情況將變得復雜多變,航空后勤保障組織指揮更加復雜與困難。因為需求的出現是很快的,并且需求更替的時間比較短,這就需要后勤保障組織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做出反應并且及時給予補給,這就對航空后勤組織指揮效能的要求比較高[2]。相對應地,信息化也給航空后勤保障部門帶來便利。通過信息技術,航空后勤指揮可以通過網絡技術對戰場情況做出快速反應,并且利用大數據,調配最近的物資對飛機予以及時補充。信息化為提高航空軍后勤保障組織決策提供了技術支持,也為決策的快速落實提供了條件。
根據航空后勤保障組織分工情況來看,航空后勤保障組織具體工作主要體現在航空后勤指揮、航空后勤供給、航空后勤醫療救治、航空后勤修理等方面[3]。這幾個方面構成了航空后勤保障的主要工作內容。
指揮工作是首要的工作,只有保證指揮工作的正常運轉才能確保其他工作的順利進行。指揮工作類似人的大腦,是決策的發出者。前文中提到,指揮小組對戰場反應是否迅速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戰爭結果。
后勤供給工作是主要工作,這個工作在后勤保障工作中是常規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戰場上供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飛機執行任務過程中油耗過大,需要進行供給時就會對航空后勤保障組織發出指令,指揮部收到指令后就將任務下發給后勤供給小組,小組根據任務要求配備所需物資并完成供給任務。因此,后勤供給小組相當于人體的血液,通過不斷輸送來保證身體的正常運轉。
航空后勤工作中的醫療救治工作是有利補充。真實戰場上是有人員傷亡的,醫療救治小組是必要補充。在航空工作中,培養一名有飛行經驗的飛行員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因為飛行員需要長時間待在高空,所以對身體素質的要求是比較高的。在挑選身體素質合適的人后,再針對這些人進行理論培訓。在理論學習考核過關以后再進行實操練習,先是在模擬艙進行實操練習,實操訓練一段時間以后才可以上機飛行。可以說,培養一名合格的飛行戰斗員需要2~3年的時間。因此,后勤醫療救治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是挽救飛行人才的必要補充。
后勤修理工作也可以說是后勤保障工作中的常規工作。飛機在飛行過程中會有一定程度的耗損。另外,在飛行過程中也會出現一些突發情況,如與小鳥相撞造成駕駛艙玻璃損傷等。
指揮小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快速接收指令,并將指令下發。在過去信息不發達的年代,空軍作戰對作戰飛機的位置跟蹤主要依靠雷達,在遇到惡劣的天氣或者有強信號干擾時,在空中作戰的飛機就會失去信號,當出現補給需求時沒有辦法聯絡上指揮部進行及時有效的補充,從而影響作戰。有了信息化的普及,網絡技術配合天眼就能很容易追蹤到飛機的位置。當飛機出現補給需求時,指揮小組可以第一時間收到需求指令,并在第一時間下發指令,確保快速解決問題。
供給小組可以利用大數據搜索最近的配給中心,節省配給時間[4]。不同于我國引入飛機的初期時代,飛機的零件裝備需要依靠進口,目前我國的飛機零件大部分是我國自主生產的,即使有部分零件需要進口,也是在配給中心提前做好儲備的。配給中心一般根據機場和空軍基地進行分布,這樣可以更加方便進行配給補充工作。目前,各配給中心是有統一的內部局域網的,平時各配給中心工作人員將配件物資錄入大數據,并且進行每日更新。當供給小組收到配給指令后就可以登錄網站,利用大數據搜索所需物資在哪些配給中心有儲備。大數據還可以根據輸入的地址進行就近匹配,如此就可以快速對飛機進行補給,節省配給的時間。
醫療救治小組可以利用天眼、大數據網絡技術搜救人員。真實戰場中,飛行員受傷可以帶機返回基地,也有一些飛行員受傷后穿救生衣跳離飛機。在搜索這些受傷飛行員時,天眼和大數據網絡可以給醫療救治小組帶來極大便利。可以說,天眼和大數據網絡是醫療救治小組的眼睛,醫療救治小組可以快速搜索到受傷人員。在接到受傷人員后,醫療救治小組還可以利用大數據搜索最近的醫院進行緊急治療。這一過程的快速進行可以為受傷者爭取寶貴的救治時間。
進入信息化時代后,飛機所面臨的檢修問題越來越復雜,很小的一個因素就會影響檢修結果。當飛機遇到問題,并且后勤修理小組找不出原因時,可以通過專業資源網搜索類似問題被解決的案例,也可以發起檢修會診活動,讓其他基地的檢修員參與進來一起探討解決方案。集眾人的智慧解決檢修的問題,可以為檢修節省時間,在實際戰場上不延誤戰機或減少因延誤戰機而造成的損失。
以上提到的航空后勤保障服務是現階段正運行的服務,未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軍事設備的不斷更新,海陸空三軍將進行有效融合,以適應未來戰場的變化。例如,海軍和空軍就可以進行強有力融合,形成海軍航空兵,以提升戰斗力。未來海軍航空兵的戰斗力大大增強,對機動后勤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后勤保障組織需要機動提供物資給海軍航空兵。因為海軍航空兵的裝備技術要求比較高,所以對后勤保障的質量要求和時間要求都比較嚴格,這樣也推動了航空后勤保障人員不斷學習信息技術,不斷強化自身力量。
航空后勤保障組織是航空兵強有力的后盾,主要為航空兵解決后顧之憂,保證航空兵任務的順利執行,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任務執行的結果。因此,后勤組織一直以來都受到國家極高的重視,尤其隨著信息化的普及,未來戰場情況多變。后勤保障組織需要不斷學習信息技術,利用信息技術不斷增強自身的力量,為未來航空兵提供有力支持,適應未來戰場的變化。只有以這樣強有力的后勤力量作為保障,才能增強航空兵的戰斗力,確保祖國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