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洪濤 李磊磊 曹國雨 石超會 韓立飛 任麗艷
博興縣農業農村局 山東博興 256500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是土地整治的一種特殊類型,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土地整治項目,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區域要求有充足的水資源為保障,水質要符合農田灌溉標準,項目區土壤適合農作物生長,無潛在的土壤污染和地質災害,建設區域相對集中連片,還要具備建設所必需的水利、交通、電力等骨干基礎設施。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土地平整、灌溉與排水、田間道路、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以及其他工程。通過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要實現優化士地利用結構,完善田間基礎設施,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和綜合生產能力,增強抵御自然災害能力,改善農田生態景觀的目標。
守面積。基本農田作為耕地的精華,幾乎承擔著我國全部的糧食生產任務,是保障我國糧食基本自給的安全底線。因此,底線定下來就不能動搖,一定要守住。《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2006-2020 年)》確定了我國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為15.6 億畝。
在守面積的同時,更要通過大力開展基本農田整治,不斷改善生產條件,提高質量等級,提升生產能力,這樣才能確保糧食的穩定增產。《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 年)》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再建成4 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整治后的基本農田平均質量等級可提高1 等,相當于每畝提高100 公斤的生產能力。
當前,耕地細碎、分散耕作已經成為制約現代化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要通過各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切實解決好基本農田“劃劣不劃優、劃遠不劃近、劃零不劃整”問題,逐漸歸并“小斑塊”基本農田為“大板塊”基本農田,促使基本農田向“優質、集中、連片”的集聚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現有耕地中一部分由于過量施用化肥、農藥,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了農產品品質。所以,一方面要通過科學的調查和有針對性的治理,逐步恢復耕地健康;另一方面要通過土地集聚利用,改變土地利用方式,從源頭上保證耕地環境健康,從而確保綠色的耕地產能。
高標準是一個相對概念,因為我國耕地分布地域差異顯著,受水分、熱量、地形等條件的制約,不是所有的基本農田通過整治都能建設成為“旱澇保收”的高標準基本農田,充其量全國只有一半左右的耕地可以實現較有保障的灌溉,還有相當比例的旱地、坡地根本無法實現。因此,并沒有一個“通用”的高標準,而是必須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確定區域基本農田建設標準。一般認為,高標準應該包括三種含義:一是高產穩產,這是個相對概念、區域概念;二是方便耕作,農業生產條件好,能夠節省勞力、節約生產成本,有利于實現農業現代化;三是耕地健康,農田環境、土壤環境和農業生產過程都要健康。
建設集中連片、具有一定規模的基本農田是農田整治的主要任務之一。《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1-2015 年)》提出“十二五”期間要再建成4 億畝高標準基本農田,這4 億畝基本農田應該落實到各地耕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區域。可見,規模大、集中連片更有利于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更有利于實現糧食的高產穩產。
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要充分考慮區域特點,不同的區域整治的重點不同。如東北平原區應以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基本農田,積極推行規模化、機械化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為主;長江中下游平原區和華南丘陵平原區應以加強污染農田治理,改善基本農田環境為主;云貴高原區應將農田整治與陡坡退耕還林政策有效結合,以加強山地丘陵區坡改梯為主;黃土高原區應結合小流域綜合治理和風沙防治綜合治理,重點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土地整治和地力培肥都是提升耕地產能的重要措施,土地整治是對耕地外在條件的改善,地力培肥是對耕地內部條件的改良。因此,耕地使用者應當合理利用耕地,采用有利于保護和提高耕地質量的耕作技術,科學合理施肥,安全使用農藥,確保耕地質量有提升,環境有改善。
推行“小塊并大塊”是當前解決耕地分散細碎,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舉措。在廣西龍州縣上龍鄉就有這樣成功的例子。村民普遍認為,實行“小塊并大塊”好處多:一是有利于農業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二是促進規模經營,降低生產成本;三是減少勞動力,拓寬增收途徑;四是種植多樣化,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當前,各地通過大力推進土地整治,加大補充耕地力度,千方百計實現耕地占補平衡,但與此同時耕地撂荒、利用不充分的現象也不在少數,關鍵問題就是農民缺乏種糧積極性。當務之急,要從政策制度層面加大支農惠農力度,如建立耕地保護補償機制、提高糧食收范文等,通過這些措施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
在資源約束加劇、人地矛盾突出的現階段,要保障糧食安全,既要保護耕地面積,還要提高耕地質量,而耕地面積的增加和質量提高都體現為耕地產能的提升。通過實例研究可知,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對提升耕地產能具有重要貢獻,因此,加強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不斷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