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巍



一個一進博物館就會哭鬧的小朋友,最后是怎么愛上博物館的呢?希望這位媽媽的做法和智慧可以給你一些啟發(fā)。
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博物館絕不是來一次的地方,而是我們終身學(xué)習(xí)的場所。我自己就很愛逛博物館,喜歡在博物館中一眼看遍古今萬物變化的精神感受。所以我也一直希望兒子瀟瀟的生活也是“博物”的—不僅有自己熱愛的專業(yè)領(lǐng)域,還能用格物致知的精神去拓展生命的寬度。博物館絕對是最好的課堂,但是,和很多父母一樣,我和瀟瀟的博物館之旅,也是從磨合開始的。
3歲時,一句話,給博物館之旅的開啟賦予了別樣的儀式
“我不要看這個代,我要去現(xiàn)代!”這句話,是瀟瀟在陜西歷史博物館里喊出來的。都說任何事情的開啟都要有儀式感,那么瀟瀟用這句話開啟了自己的文博之旅,是不是也很有紀(jì)念意義?
2015年元旦,我們一家三口來到西安,站在“陜博”的門口,我問瀟瀟:“你想看幾千年前的人用什么吃飯嗎?想知道他們開什么樣的車嗎?想不想一天逛出五千年的感覺?”數(shù)字和車,是當(dāng)年瀟瀟的摯愛,所以,瀟瀟兩眼放光地答:“想!媽媽,我們是坐時光機進去嗎?趕緊出發(fā)吧!”
剛進大廳,墻上的陜西省地圖就吸引了瀟瀟的目光,他形象地將其比喻成一個兵馬俑跪俑的圖像(前一天我們剛?cè)タ戳饲厥蓟时R俑坑)。在展廳里,瀟瀟看著這些幾千年前古人用泥巴制作的各種物件,不住地贊嘆:“太神奇了,他們很會玩泥巴呀!”尤其是在看到一個秦漢時期的地下水四通管道時,他興奮地說:“這個管管開了四個口,很像馬路的十字路口!”此時,我們壓抑著想告訴他這個設(shè)計在當(dāng)時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心情,只是蹺起大拇指說:“我們也覺得特別像!”
在下一個展廳,我們看到了陜博的鎮(zhèn)館之寶之一—葡萄花鳥紋銀香囊,這個神秘的球體,通體銀質(zhì)鏤空,通過鉤鏈和活軸與外壁相連,內(nèi)層球體可自由旋轉(zhuǎn),使球囊能夠隨意轉(zhuǎn)動而香料不會撒出。在這個球體前面,瀟瀟觀察了很久,他用小手掌彎成兩個半圓形,擺出了各種姿勢玩得不亦樂乎。也許此時此刻的他并不想知道這種工藝在當(dāng)時是如何先進,只是單純地想搞明白為什么球體里的香料無論如何也撒不出來吧!
出于文物保護的需要,“陜博”展廳里的光線比較暗。在參觀了三四個展廳之后,我們明顯地感覺到瀟瀟有些累了,他趴在爸爸的肩頭說:“我們出去吧。”我們建議他看完漢代展廳里的東西之后再出去,可他拒絕了我們:“我已經(jīng)看了好幾個代,能不能不要看這個代了,我要去現(xiàn)代!”當(dāng)時,周圍的游客都樂了,我們的“陜博”之旅也以這句話告一段落。
我們從一次只參觀3個展廳,到可以看完全部展廳,經(jīng)歷了五六年的時間。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著“只要他說不想看了我們就出去”的原則,跟隨他的注意力集中時長的變化,和他一起在博物館中慢慢成長。
8歲時,一支骨笛,從《國樂正聲》“唱”到國家博物館
記得在瀟瀟8歲生日的時候,我問了他一個問題:“你覺得什么是博物館?”他的答案令我十分驚喜:“是一個讓我感到世界真奇妙的地方。”這說明,他體會到了博物館并不只是簡單陳列文物的地方,而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那么,這些故事只能存在于博物館嗎?并不是。
想在博物館里體驗世界真奇妙,我們首先就要讓文物“活”起來。因此,逛博物館這件事,并不只局限于博物館本身。2019年底,瀟瀟參加了在首都圖書館舉辦的《國樂正聲》中國民樂親子講演公開課。這可是一場把古代樂器真正“演活”了的課!這里有8000歲的賈湖骨笛演奏出的音樂,有戰(zhàn)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鐘的鑄造技術(shù)和音樂性的趣味解讀,有敦煌壁畫里藏著的唐朝最火樂隊的精彩“演繹”,還有啟發(fā)式問題的引導(dǎo),因此,在瀟瀟心中,中國古代樂器是“活”的!課后,他和我分享了他的心得:“8000年前的骨笛還能吹奏出音樂,我覺得其他樂器文物,只是在博物館里暫時睡著了吧?”
過了大約一個月,我和瀟瀟去國家博物館看基本陳列展,看著看著,他突然驚喜地叫我過去:“媽媽,你看,賈湖骨笛!”我抬頭一看,果真,《國樂正聲》中的骨笛照片,正活生生地擺在我們面前。我最開心的是瀟瀟不用看文物介紹,就能馬上喊出賈湖骨笛的名字,這正是在博物館里看文物的最高境界啊!
9歲時,一份講解詞,站在首都博物館的展廳里說說樣式雷
知識需要分享和傳遞才更有力量。有了妹妹之后,瀟瀟最喜歡和妹妹一起逛博物館,面對“十萬個為什么”型妹妹,瀟瀟當(dāng)起了妹妹的專屬講解員,雖然妹妹還不能完全聽懂,但是和哥哥一起逛展的樂趣已經(jīng)被培養(yǎng)出來了。有一天我問瀟瀟:“你想不想給更多的人分享你知道的文物故事呢?”他回答說:“我想試一試!”
于是,瀟瀟參加了首都博物館舉辦的小小講解員系列課程,準(zhǔn)備試著站在真正的博物館展廳里為游客講解文物。每次去上課的時候,我們穿過布滿文物的展廳,都有一種我們和文物是好“搭檔”的感覺。在課堂上,瀟瀟了解了講解是要有閱讀功夫和表達技巧的,知道了如何進行一場完整的展覽講解,看到了真正的博物館講解員是如何工作的。每次的課程,都讓瀟瀟對文物的感情又變得深厚了一層。結(jié)課之時,所有的小講解員要對首博的經(jīng)典展覽“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進行真正的講解,每個孩子都被分到了不同的任務(wù),瀟瀟的任務(wù)是講解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的家族代表—樣式雷。
和之前的逛博物館經(jīng)歷相比,這次的講解讓瀟瀟的身份發(fā)生了轉(zhuǎn)變—從聆聽者變成了講解者,我決定只做他的聆聽者之一。他能獨自完成這項任務(wù)嗎?在準(zhǔn)備講解的一周時間里,瀟瀟完成了樣式雷相關(guān)歷史資料的收集,自己完成了講解詞的初稿,請老師幫忙對初稿進行了修改,再練習(xí)脫稿講解。在這個過程中,我看到了孩子身上所具有主動性和內(nèi)驅(qū)力,真好!
結(jié)業(yè)考試的當(dāng)天,面對老師、小伙伴和“首博”的游客,瀟瀟分享了榫卯結(jié)構(gòu)的科學(xué)原理和瓦當(dāng)?shù)镊攘Γv解了樣式雷家族在負責(zé)北京故宮、圓明園和承德避暑山莊時如何進行建筑方案的設(shè)計,并重點介紹了圖檔和燙樣與現(xiàn)代建筑的三維空間設(shè)計的關(guān)系。在講解的最后,他自己加了一句:“這就是樣式雷,直到現(xiàn)在,我們在很多中國古代傳統(tǒng)建筑設(shè)計中還能看到它們的影子。大家可以在以后的旅行中找一找,會有更精彩的發(fā)現(xiàn)!“聽到這里,我和聽眾們一起鼓起了掌,雖然他的講解還很青澀,但這是這么好的另一種“打開”博物館、愛上博物館的方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