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怡天

『冷門小館』經過精心設計,也能成為孩子們熱衷的打卡地。讓我們跟隨北京郭守敬紀念館專門為孩子設計的參觀游覽方式,體會用心的博物館教育是怎么做的吧!
位于北京什剎海西海北岸的郭守敬紀念館,曾經一度少有人識,年均參觀人數不過3萬,是一座不折不扣的“冷門小館”。2018年底以來,經過一段時間的改造,這座博物館不僅以全新的面貌重新面向社會公眾開放,更是創新性地引入了社會化運營模式,由耳朵里的博物館專業團隊開展日常開放接待、教育活動、展覽、宣傳、志愿者組織等業務領域工作,成效顯著。
其中比較突出的一點是,我們充分發揮了自身在博物館教育領域的優勢,為孩子和親子家庭提供不同層面、不同深度的參觀和參與體驗,使得這個“冷門小館”及其所展示的冷門主題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孩子了解大運河與北京水系的必到之處。
參觀
參觀,是孩子進入博物館體驗的基本環節,也是走進博物館后,在他心目中對博物館留下良好印象的第一步。因此,我們在北京郭守敬紀念館的展覽設計、互動項目、展覽解讀和參觀輔助材料等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從孩子關心的話題角度出發,提供層層遞進的參觀體驗,從而讓孩子愿意走進展廳,走近展覽,獲得知識與思考。
兒童視角的展覽設計
在紀念館改造提升之初,我們就將孩子參觀的需求列入重點考量范圍,首先,在展品、展柜、觸摸屏、文字展板的高度設置上,充分考慮到了孩子的身高比例與視線范圍,這樣很多重要的展覽信息也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孩子的視野。其次,展覽中的部分文字,是站在觀眾,特別是孩子的角度上進行過一定的加工改造的。例如,第一展廳“世界名人郭守敬”中,沿時間軸敘事,文字講述了元代偉大科學家在天文、水利、工程、算學等諸多領域取得成就的人生“高光時刻”。但是如果只是單純地列上歷史年份、史實,難免令人感覺冷漠、晦澀,所以我們是這樣寫的:
15歲時,郭守敬用竹片仿制渾儀模型;
21歲時,郭守敬還是一名學生,就在治水方面為自己的家鄉邢臺做出很大貢獻;
……
文字表達的變化,讓冷冰冰的歷史“雕像”瞬間成為鮮活的“人物”,縮短的不僅是觀眾與郭守敬的距離,更彌合了觀眾與紀念館之間的鴻溝。
通過游戲方式掌握知識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很多孩子不喜歡相對嚴肅的博物館。考慮到這點,我們在紀念館的展覽中特別融入了不少游戲環節,想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孩子參觀的興趣,也引導孩子在游戲中體會原本具有較高難度的水系知識。比如,通惠河24閘的通行原理,如果只是用平面展示,孩子很難理解,但是在互動觸摸屏游戲中,孩子就能看明白,玩明白。在參觀結束時,孩子可以參與電子互動答題,我們把題目設置得生動、幽默,很多孩子都特別喜歡這個環節。
親子同行聽展覽
參觀博物館,不僅僅是孩子自己的事,隨行父母的參與尤為重要。紀念館4個主題展廳中一共設置了近20個公益語言導覽二維碼,父母通過微信掃碼,即可免費收聽本展區的主要內容,建議和孩子一起看,一起聽,而且最好還一起就話題進行討論,增進親子間的對話。
目前,我們正在策劃開發專門面向孩子的更加生動的語音導覽,想用孩子的語言向孩子們更好地講述郭守敬與大運河的故事。
滿足深度需求的學習單
觀看、互動、聽講解……在此之外,也有不少具有更深度需求的“小博物館迷”,希望進一步了解展廳中的內容與知識,希望沿線索在展廳中“探秘”。因此,我們設計了一套以青少年為對象的學習單,通過開放式的問題設置和提示,陪伴孩子們的參觀全程。這份學習單不僅在視覺上輕松活潑,趣味十足,更在內容設計上下足了功夫。以展廳為框架,以郭守敬與北京城為線索,以貼近青少年生活的問題設置為輔助,在沒有“唯一”答案的追問中,引導孩子進入更加開闊、發散的思考之地。
參與
北京郭守敬紀念館更注重引導孩子進入更深度層面的博物館體驗—參與。即便是疫情期間,我們也推陳出新,以直播、線上打卡等方式,和孩子們“云”上互動。
館長接待日
作為地方性的小微博物館,吸引孩子走進紀念館,甚至是多次來館,是我們的目標之一。因此,教育活動成為這座小館的日常。由館長親自為孩子們講解展廳的館長接待日活動就是我們精心策劃的教育活動之一,也是紀念館三大公益品牌活動之一,很受歡迎。后來,我們又把這個活動延展為“今天我來當館長”的主題體驗活動,孩子可以在這個活動中體驗觀眾登記、觀眾調查、展覽策劃、展品維護等紀念館工作的不同維度,擁有一份特別的職業體驗。
抓住每一個屬于孩子的日子
兒童節、寒假、暑假……在這些屬于孩子的日子里,紀念館也會大開腦洞,引導孩子來到紀念館,參與到各色的活動中。兒童節的時候,我們設計的跳房子、丟沙包等游戲,讓很多父母都找回了童年記憶,大小同玩,不亦樂乎。而且,我們設計的不只是簡單的跳房子游戲,而是融入了郭守敬的各項科學成就關鍵詞,更好地體現了紀念館的內容主題。
暑假里,孩子在館里的時間相對充裕,我們曾邀請孩子們換上裝束,在這里上演一場別開生面的京劇展演,也舉辦過能一直熱鬧到傍晚的跳蚤市場。2020年7月,疫情讓大家暫時無法來館,紀念館又推出了“每天一刻鐘,打卡大運河”的新玩法,每天用15分鐘左右的時間,在微信群中分享一項主題知識,同時布置一項關于造船、修橋、尋找廚房中的運河美味的打卡任務……孩子在與父母的合作中,不僅學習了知識,也增進了親子關系。2021年春節期間,我們把這項活動再次升級,以“我來啦!大運河”為主題,邀請到運河沿線10多家博物館共同參與,輻射家庭超過3000組、微博話題閱讀超過5700萬,效果特別好。
紀念館還先后推出“探究小達人的夏日三部曲”“帝都的半徑—什剎三海水系行走體驗”等活動,把孩子的視野從館內擴展到周邊的西海濕地公園、萬寧橋、澄清上閘、傳統胡同、名人故居等,為孩子們提供別具一格的歷史文化體驗。
一些有熱情、有意愿為公眾提供公益服務的孩子,也有機會以志愿者的身份,在經過培訓后,于紀念館內為大家提供講解服務,講述郭守敬的科學人生與他對北京水系和大運河貫通的貢獻,體會為他人付出的樂趣,也鍛煉自我、提高自我。
吸引孩子走進博物館,理應受到博物館人的特別重視。讓孩子在博物館里愉快地獲取知識,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汲取成長的能量,更是博物館教育的目標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