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巍
摘? 要:我國已在航天領域取得了不少耀眼的成就,相關媒體報道層出不窮,社會各界對于航天事業的關注度也不斷提升。因此,針對相關航天知識的科普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本文闡述了我國目前航天科普領域的發展情況,聲像多媒體技術的基本概念及主要特點,并通過分析聲像多媒體技術在航天科普領域中的成功案例,著重探討了目前我國航天科普工作的優化措施。
關鍵詞:聲像多媒體技術? 航天科普? 應用分析? 航天領域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21)07(a)-0001-03
Application Analysis of Audio-Visual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China's Aerospac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ZHU Wei
(China Academy of Space Technology, Beijing, 100094 China)
Abstract: China has made many dazzling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related media reports emerge one after another, and all sectors of society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aerospace industry. Therefore, th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of relevant aerospace knowledg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development of aerospac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the basic concept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audio-visual multimedia technology, and focuses on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of aerospac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in China by analyzing the successful cases of audio-visual multimedia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aerospace science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Audio-visual multimedia technology; Aerospace knowledge popularization; Application analysis; Aerospace field
我國航天事業發軔于1956年,60余年來我國已在航天領域取得了不少耀眼的成就,相關媒體報道也層出不窮,引起社會各界人士對于航天事業的關注和重視。但關于航天領域的專有詞匯、技術用語以及相關觀念,大部分群眾還是稍顯陌生。因此,針對相關航天知識的科普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航天科普工作,除了傳統的媒體宣傳之外,科技協會、航天局等相關單位也開始利用航天發射活動的重要時間節點對社會各界開展多維度的航天科普教育活動,不斷擴大其宣傳影響力。
總體來看,航天科普教育的傳播效果是明顯的,但在部分地區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傳播方式單一、內容吸引力不足、形式刻板等。而針對這些問題,便需要借助聲像多媒體技術對航天科普工作進行優化與完善[1]。
1? 聲像多媒體技術簡介
1.1 聲像多媒體技術的概念
聲像多媒體技術是指利用聲音、圖片或影像來進行數據記錄、儲存、傳輸工作的一項技術,其可以借助攝影、攝像、后期處理等相關專業技術手段,融合多元的文化元素,將科普知識以文字、圖片、視頻、音樂、動畫、電影等方式傳播于現實或虛擬世界的各個領域。
目前航天科普方面的聲像技術應用主要以圖片、視頻、聲音為主要數據媒介,以光盤、USB設備為主要載體,匯聚數字化多媒體技術、互聯網信息技術、文學傳作手法、美學原理等多領域、多學科的元素,制作成科普教育類電影、科普教育專題紀錄片、科技成果分享紀錄片與熱度新聞等進行科普宣傳。在航天普及領域,聲像技術以其多樣化的形式、豐富的題材、多變的藝術風格等特色,緊跟時事,能夠起到傳播科學理念、弘揚科學精神、激勵科技進步的不可替代作用[2]。
1.2 聲像多媒體技術的特性
聲像技術的綜合性很強,且具有多樣化的特點。可細分為直觀可見的形象、特殊的儲存數據方法、高速高效的傳播途徑、準確的信息傳遞、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廣泛的傳播渠道等。針對航天科普領域,本文僅著重論述直觀可見的形象、特殊的儲存數據方法、高速高效的傳播途徑這3個特點。
2? 聲像多媒體技術在航天科普中的實際應用分析
近年來,我國在航天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提高了群眾的關注度。因此,在航天科普中除了大力進行科普宣傳外,應進一步運用聲像多媒體技術的思維,深入思考優化航天科普工作。本文將針對目前航天科普工作中聲像多媒體技術應用方面的成功案例進行分析,以期促進航天科普工作的開展。
2.1 借助聲像多媒體技術進行理念創新
為了提高群眾參與度,提升航天科普實際效果,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最近十數年來進行了理念與手段上的改進。在理念上,由“要我公布”轉變為“我要公布”,基于聲像多媒體技術為主要技術支撐,將國家航天計劃的有關資料在官網上免費公開,各界人士都能在官網上免費下載相關的高清圖片和視頻。其中包括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自建立起至今這60多年以來,在多個載人航天項目、登月項目、航天飛機和國際空間站等的大量的聲音、視頻、文字、圖片等各種形式的資料。因為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認為這些資料之所以能夠存在,離不開全國人民的貢獻,因此人民有權利查閱和使用。這種理念上的創新正是基于圖片、聲音、視頻等成熟的聲像多媒體技術才能得以實現,并在航天科普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傳播效果[3]。
因此,在航天資料公布方面要實現理念創新,使聲像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得到充分釋放,應該做好下述幾個方面工作。
第一,“主動”拍攝航天聲像資料。未來航天工作人員在開展航天任務時,在不干擾到主要任務的前提下,可以適當進行拍攝工作,以航天科普的角度,拍攝一些更具創意、更加獨特新奇的航天聲像資料,從而提升目前航天科普效果與科普資料質量。
第二,暢通群眾獲取航天資料的渠道。目前,群眾在獲取航天資料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壁壘,例如,一名航天領域的發燒友想通過相關航天資料了解月球的地形地貌,他可以很輕易地從互聯網上找到月球勘測軌道器LRO的月球高清影像,但如果他想找到嫦娥一號、二號的相關資料,那就得大費工夫了。因此,應當暢通群眾獲取航天資料的渠道,建立相關網站或者APP,打破知識壁壘,從而提高航天科普的傳播范圍。
第三,建立航天聲像數據庫。可以借鑒NASA官網的成功經驗,并引進目前“BAT”等大型IT企業在海量數據管理中的先進技術,由相關部門出資建立專業的航天聲像資料數據庫,安排專業團隊進行運維,并負責對過往航天聲像資料進行錄入、發布與管理,強化航天科普資料的傳播力度,擴大航天科普在群眾中的影響力。
2.2 提高群眾在航天任務設計中的參與度
2015年7月14日19時49分,新地平線號(New Horizons)探測器從冥王星上空飛掠而過,拍攝下史上最清晰的冥王星圖像。該探測器上搭載著Clyde William Tombaugh(冥王星的發現者)的骨灰,其成為了人類最遠的太空旅客。除此之外,探測器上還存在著許多具有特殊含義與作用的物品、設備與資料。其實,從20世紀末開始,NASA就開始有意識地讓民眾參與到航天任務設計中,諸如Cassini土星探測器、Phoenix火星探測器、LRO、The Kepler telescope、VoyagerI探測器等航天任務都運載了美國民眾的私人物品飛入了深空之中,在NASA最近的幾次航天任務中,還開展了邀請民眾參與將自己的影像送入太空的相關活動;STS Endeavour OV-105航天飛機其名中的“Endeavour”一詞便是以開展征名比賽中獲勝的中學生所命名的;“Curiosity”號火星探測器的名字則由美籍華裔小朋友馬天琪所命名;而歐洲航天局的Rosetta彗星探測器也是由類似的命名活動而得名的[4]。這些設計不僅提高了航天設計的創新性與群眾的參與度,更進一步擴大了航天任務的影響力與航天科普的傳播廣度。
從上述案例可以得到一些提升群眾在航天任務設計中的參與度的思路。
第一,創新設計航天任務。目前我國航天任務設計僅由航天工作人員一方負責完成,由于精力有限、視角單一的問題,使得目前航天任務設計方面缺乏新意,難以吸引群眾注意力。因此,后續航天任務設計中,可面向全國或者全球民族發布諸如征名活動等想法、思路的網絡征集活動,給予群眾參與設計的權利,從而極大地提升群眾的參與熱情與參與積極性。
第二,建立專業化科普隊伍。應當成立一個專精于航天科普的團隊,專門負責后續航天領域的科普傳播工作,以此優化改善航天科普工作的各個環節,力圖實現航天科普工作的“標準化”與“常態化”。
第三,將科普工作納入航天任務總要求中。應當將航天科普工作納入到航天任務的總要求中,要在航天任務設計中明確體現出航天科普要素,并將該要求貫穿于各項任務書中,此舉可自上而下提升科普工作在航天任務中的地位以及各單位對于科普工作的重視程度。
2.3 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立體化科普傳播
目前NASA將“憤怒的小鳥”這款經典的多平臺游戲作為其科普傳播工具,讓群眾能夠以更加新穎、有趣的方式獲知NASA在小行星探索方面的相關戰略。該游戲以卡通動畫的視覺元素、生動詼諧的表現形式,向群眾直觀地展示了NASA近期完成的多個航天任務,包括獵戶座飛船、Deep Impact探測器、Dawn小行星探測器等,讓群眾能夠脈絡清晰地掌握到NASA太空計劃的部署情況及詳細內容。通過此方式,NASA在全球數百萬人范圍內擴大了其航天任務的影響力與科普率[5]。
現如今我國航天科普工作尚停留在科技展覽館展示科技成果、專家開辦科普講座、航天工作人員偶爾與學生群體展開互動交流的初級科普階段。互聯網數字化時代下,上述的航天科普手段依然重要,不會輕易被淘汰,但與現有的新媒體傳播方式相比,其在航天科普的傳播效率、傳播成本、傳播廣度等方面是遠遠不如后者的。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曾指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業結合,促進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和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引導互聯網企業拓展國際市場”。數字化信息時代,航天科普也需要積極制訂 “互聯網+航天科普”相關發展計劃,運用好新媒體、新技術,坐上互聯網的這輛順風車,實現科普領域的跨越式提升與發展。
具體而言,要實現航天科普的立體化傳播,應當著力于下述幾點。
第一,實現航天科普網絡化,建立基于互聯網技術的虛擬科普場館。其中,NASA的官方網站是一個極佳的成功實例。通過深入調研,掌握NASA的設計構建思路,以移動端、電腦端為載體,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虛擬科普場館。我國移動端、電腦端均保有著數量龐大的用戶群體,這也是虛擬科普場館能夠進行后續傳播工作的先決條件與基礎。
第二,充分運用新興多媒體技術,強化傳播力度。動畫、電影、游戲在中國具有龐大數量的受眾,同時也是青少年接受度最高的傳播方式。因此,在后續航天科普工作中,應充分應用符合航天科普主題的動畫、電影、游戲等新興的多媒體技術,寓教于樂,提升群眾對于航天科普知識的接受度,實現航天科普的立體化傳播。
第三,成立專業化運營團隊,實現航天科普的產業化發展。在航天科普工作顯現出一定的影響力與關注度之后,應當與相關專業互聯網公司合作,建立一支專業化的航天科普運營團隊。通過對航天任務進行宣傳與推廣,進一步擴大其商業價值與社會影響力,并以核心產品帶動周邊產品發展,保證其盈利能力,最終實現科普工作的市場化、產業化,以保證航天科普工作能夠實現可持續化發展[6]。
3? 結語
綜上所述,針對目前在航天科普領域中存在的傳播方式單一、內容吸引力不足、形式刻板等問題,可以借助聲像多媒體技術進行優化改進。通過借助聲像多媒體技術進行理念創新、提高群眾在航天任務設計中的參與度、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立體化科普傳播等多途徑進行優化改進工作,以期更加行之有效地開展航天科普工作,并更好地發揮傳播科學理念、弘揚科學精神、激勵科技發展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楊建.航天科普傳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科技傳播,2017,9(20):110-112.
[2] 楊辰曉.融媒體時代的科學傳播機制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6.
[3] 褚安安.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及其科學傳播研究[D].北京:北京理工大學,2018.
[4] 劉映國.NASA開放式創新特點研究與思考[J].衛星應用,2016(9):18-25.
[5] 沈汝源.美國航天產業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5.
[6] 張曼倩.防控抗疫期間的航天科普實踐[J].科技傳播,2020,12(19):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