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麒 哈爾濱體育學院研究生院(國際交流學院)
“十三五”時期,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各個地區新建或改擴建體育公園、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場館等健身場地設施,為群眾體育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籃球運動更是在各地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小到村賽和縣籃球賽,大到省籃球比賽和全國賽,在這些賽事中,籃球裁判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裁判員既要在熟練掌握籃球規則的基礎上準確地判罰違例、犯規以及應對球場上的各類突發情況,又要在保證比賽的流暢性和觀賞性的前提下學會“咬住”那些不必要的判罰,這對裁判員的執裁能力是極大的考驗。單靠體育教師、社會籃球愛好人士組成的裁判員隊伍顯然不能滿足賽事的需求。因此,這就需要培養高校學生裁判員隊伍。本文以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為研究對象,分析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出相應對策,為其他高校籃球裁判協會的發展提供參考價值。
籃球作為“三大球”項目之一,一直是學校體育教學的重點。許多高校不僅有籃球高水平技能的教師,也有權威級的籃據調查研究,在江西省現役的 20 名籃球國家級裁判員中,有10名為高校教師,3名為在校大學生,另外7名為俱樂部教練。
籃球運動在高校具有扎實的群眾基礎,學生基數大,有大量的籃球運動愛好者。進入籃球裁判協會的學生大多數都喜歡打籃球,對籃球這項運動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對一些隱蔽性高、傷害性大的小動作比較敏感。這些認知為他們掌握籃球規則和執裁技巧增加了不小的幫助。甚至部分學生的外語能力較強,這也為他們今后的裁判等級晉升增加了籌碼。
高等院校一般都配備標準和完整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教室有現代化多媒體教學設備,圖書館也有豐富的書籍資料。這些都為培養合格的裁判員隊伍打下了良好的物質基礎。
學校每年都會舉辦許多的籃球比賽,如:新生杯、校級聯賽、體育專業比賽、教職工籃球賽以及各個系的班級籃球賽等等。這些比賽為剛入門的裁判員提供了大量的臨場實踐機會。理論聯系實際,快速提升,為他們今后參加社會基層比賽、市賽、省賽打下堅實的基礎。
宜春學院的前身是宜春大學,創立于1958年。作為一所綜合性本科院校,全日制在校生有17938人。每個學年一次的校級籃球聯賽備受大家關注,還有各個教學院舉辦的院聯賽、班級比賽,以及教職工聯賽,同樣吸引很多同學的眼光。但僅依靠籃球教研室的幾位老師以及少數幾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很難完成學校組織的各項比賽裁判任務。為解決這一難題,2008年8月,在宜春學院學生社團聯合會和體育學院相關領導的支持下,由體育學院黎軼老師直接領導并參與培訓,成立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協會從成立至今,共有會員500多人。在CUBA注冊裁判員、國家級裁判員黎軼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培養了籃球國家級裁判員2人、國家一級籃球裁判員327人和國家二級籃球裁判員248人。
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裁判員培訓途徑有以下四條:一、協會每周的周一、周三、周五中午12:20-13:30在室外籃球場出操,出操內容包括違例、犯規、號碼等基本手勢和裁判法的練習,以及口授籃球規則。二、每學期組織兩至三次集體會議學習籃球理論知識。三、執裁完當天的校內比賽任務,協會成員現場討論和解決臨場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四、每學期末,協會內部組織裁判技能考核。包括理論考試、裁判法及萊格爾體能測試。目前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校內培訓地點主要是在室外,不確定因素較多,這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整體的培訓進程。且基本上是老生帶新生的模式,老生沒有完善的知識體系,導致會員的整體業務水平提升進度受到影響。協會理論知識課安排較少,導致會員在籃球規則理論知識方面相對匱乏。
一場比賽能否順利地進行,運動員能否發揮應有的水平,觀眾能否獲得更加極佳的觀賽體驗,跟裁判員的業務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對100名協會在校會員發放調查問卷統計結果,從執裁經歷這方面來評價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裁判員的業務素質現狀。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有79%的會員執裁過校內比賽,而參加市級比賽和省級比賽的會員只占到45%和11%,說明校內比賽是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裁判員鍛煉的主要平臺。而參加市級比賽和省級比賽不僅僅需要通過協會的推薦,而且對裁判員的執裁能力要求較高,所以比例較少,這說明協會會員的業務水平仍需不斷提高。

表1 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在校會員執裁經歷一覽表
動機是指促使人從事某種行為和活動的念頭。人們從事的任何行為的精神取向和物質需求都可以通過動機較好地反映出來。進入裁判協會的入會動機也是如此,它能反映出會員對于籃球裁判工作的認識和態度,也是會員堅持出操和培訓,提升業務水平的源泉。因此,了解協會會員的入會動機,就能大概地分析其今后對于裁判工作的熱情和負責任的程度,這對于塑造裁判員的職業道德修養也具有深遠的意義。
從表2可以看出,協會會員入會動機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熱愛籃球,大多數會員還是因為籃球,激發了他們對裁判工作的興趣,這說明大部分會員的入會動機還比較單純,加入協會的目的性不強,主要都是出自興趣愛好。大學生剛步入大學生活,在大學這個小社會里,他們還是比較看重自己未來的就業和交際能力,有部分會員選擇加入協會的原因是為了獲取裁判等級證書和擴寬朋友圈,比例分別占總人數的27%和20%。另外有5%的會員認為擔任裁判員,可以賺取一些勞務費。還有6%的會員是因為室友加入了協會,而自己沒有方向,就盲目跟從加入了籃球裁判協會。

表2 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會員入會動機一覽表
根據前文對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現狀的研究,我們了解到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的發展已初見端倪,也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我們在前文的研究中已經找出了目前影響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可持續發展的不足之處,針對這些不足的地方,提出了以下幾點對策:
一個完整的培訓體系是一個協會賴以運行和推動的原生動力,好的培訓設施能夠提高培訓效率。想要優化籃球裁判協會的培訓體系,首先進行培訓需求調研分析,對舊有的培訓模式進行創新,只有摸清培訓的需求方向和培訓對象的現實情況,學生才能在協會真正學習到東西。其次,所講授內容的主講人必須擁有夯實的裁判基礎知識,可以多邀請協會指導老師和省內資深裁判老師前來授課。最后,學生培訓的地點、設施要標準化,加強培訓方式的豐富性,全力保障會員培訓的有序性,可操作性。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裁判員業務水平的提升亦是如此。通過調查發現,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每學期的裁判理論課安排相對較少,如何在有限的理論課程內,讓會員更加高效地提升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是協會負責人應當考慮的問題。可以在聯賽開始前,召開裁判員會議,針對比賽中易出現的問題,給大家普及理論知識,形成深刻的印象。協會還應積極與省、市籃球協會對接,增加會員外出執裁鍛煉的機會。
會員的入會動機是透視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發展的一扇窗口。毋庸置疑,大多數的學員都秉承著學有所成,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而來,但也有些學生不知為何而學,更有些學生為了籃球裁判的名聲和利益而來,這導致協會學習氛圍不夠濃厚,協會管理亦出現問題。因此,協會想要可持續良好的發展,必須要糾正學生的入會動機,培養他們對裁判工作的熱情。在協會招新時可以舉辦相關的講座,將協會的發展歷程、優秀會員的成長事跡給他們呈現出來,引導他們的入會動機往積極、正能量的方向轉變,培養他們對籃球裁判的熱愛。
源源不斷的學生是協會發展的外動力,文化是協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動力。不管各行各業宣傳這一環節必不可少。因此,我們必須登高望遠,精心設計,巧妙設計宣傳方案,明確宣傳主題,搭建傳播平臺,讓更多愛好籃球裁判的學生看到,從而有機會加入籃球裁判協會這個大家庭。在設計宣傳方案時,要圍繞中心,加強組織領導,深化宣傳工作,把我們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獨有的文化建設融入進去,突出協會特色,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為更好更快地發展宜春籃球裁判協會奠定良好的基礎,提供堅實而有力的支柱。
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發展至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需要改進的地方。如:協會高水平裁判員的數量偏少;裁判員業務素質有待提高;培訓體系仍需完善;裁判員臨場執裁的機會較少;部分會員的入會動機不純等問題。為了實現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的可持續性發展,應該優化培訓體系,補足理論知識薄弱這一短板,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化理論基礎來提升執裁能力,并且通過臨場實踐來增加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協會也應該糾正入會動機和強化協會文化建設,持續激發會員對裁判工作的熱情,為宜春學院籃球裁判協會的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