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儀征市實驗中學 江蘇揚州 214499)
近階段,揚州市壘球比賽取得了傲人的成績,雖然壘球事業發展比較迅速,但壘球裁判員發展方面存在嚴重問題,該文主要針對揚州市目前學校壘球裁判員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對現實需求提出了相應的完善措施,旨在培育出更優秀的壘球裁判員,促進高水平壘球裁判隊伍穩步發展。
該文以十九屆江蘇省運動會棒球、壘球裁判員為研究對象。
首先,使用文獻資料法搜集大量關于壘球裁判員培養方面的文獻材料,并對其進行充分分析。其次,使用問卷調查法,對參與比賽的裁判員進行了限時的調查,并且向大學和教練團隊等相關團體發放問卷。再次,使用訪談法對部分訪談對象進行了走訪,了解了現實存在的問題。最后,通過綜合分析,得出影響壘球裁判員職業發展的因素,并對內外部優勢與缺點進行了整體分析,提出解決壘球裁判員培養問題的應對策略。
2.1.1 理想的入行年齡
十九屆全國青少年壘球比賽裁判員的平均年齡為26 歲,入行約3~4 年。根據我國壘球比賽裁判員的發展趨勢來看,國家級壘球裁判員的年齡約為30 歲,要求國家級裁判的年齡在40歲左右。由此可見,揚州市大部分學校壘球裁判員在年齡方面存在著較為理想的時間跨度。
2.1.2 良好的形象條件
在壘球比賽開展過程中,運動員無法感知裁判員的水平,對于優秀的裁判員來講,良好的外表和氣質會為運動員和觀眾留下第一印象。標準的手勢和姿勢也是表達自身優勢的兩個重要條件,洪亮的聲音也能為成為優秀裁判員錦上添花。揚州市壘球裁判員平均身高約為1.74m,平均體重約為62kg。由于大部分裁判員都不能出現偏瘦或者肥胖等不正常體態,體質外形條件如果不符合要求,就無法參與國家級壘球運動員裁判選拔。由此可見,外部形象非常重要。
2.1.3 專業的棒壘球運動經歷
優秀的壘球裁判需要第一時間內做出精準判罰,為了達到這一要求,不僅要非常熟悉現有規則,還要擁有豐富的棒壘球運動經歷。以上兩點是執行公平判罰的基礎。通過實際的調查得知,學校棒球裁判員,大部分都受過專業的棒球訓練,運動年限都控制在7~12年之間。正是因為裁判員自身擁有豐富的運動經歷,才能在環境和姿態的影響下正確判斷犯規動作,同時也能在腦海中對動作進行預演,以保證判斷的正確性。運動基礎也是提高執行力度的基礎條件,從省運動會執法情況來看,廣州市大部分壘球裁判員在面對第一時期犯規動作進行處罰的過程中,案發率高達80%,整體來看效果相對較好,參賽運動員對于裁判也有著較高的認可度。
2.2.1 裁判理論基礎薄弱
棒壘球競賽規則是裁判員執法過程中唯一的理論基礎,裁判員在面臨處罰的過程中,需要在規則中尋找相應的條款。揚州市大部分裁判員后備人選都擁有本科學歷,但是在規則學習和理論測試方面出現了測試分數較低的現象,其主要原因為在初始階段沒有對規則進行詳細的研究,在規則問題練習中以主觀經驗進行判斷,處罰時語言組織不夠嚴謹。從運動會比賽的角度來看,由于裁判對規則不是特別了解,導致出現問題的概率高達55%,問題主要體現在深球的判斷以及投手犯規等方面[1]。
2.2.2 閱讀比賽能力欠缺
裁判和運動員處于兩種完全不同的角色,在判罰過程中,裁判員需從多個角度對比賽進行重新理解。比賽場次氣氛及競爭激烈程度都是判罰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隊員的語氣和形態也是判罰的重要內容,在了解所有基礎內容的情況下,裁判才能明確最終的判罰是否符合真實情況和標準,以及應選用何種方法來控制整場比賽。
2.2.3 管理溝通能力不強
裁判員需要面臨的群體身份相對較多,主要包括替補運動員、上場運動員以及現場觀眾。因此,裁判員不僅需要良好的控場能力,還需擁有較強的交流能力。為保證自身的管理溝通能力得到提升,需要從現實角度出發,積極參與不同形式的棒壘球賽事,通過現實的磨煉,逐漸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質和語言表達能力,自身只有擁有處理突發事件的能力,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裁判員。
2.3.1 國內棒壘球運動的發展對裁判的需求增大
隨著國內棒壘球運動的快速發展,江蘇省在棒壘球裁判方面作出了巨大調整,逐漸增大了選材范圍。擁有足夠訓練經驗且學歷達標的人員,才可參與報名培訓,未來發展情況一片大好。擁有長時間的棒壘球運動經驗的青少年,也會被列為重點培養對象[2]。
2.3.2 棒壘球賽事平臺為裁判員鍛煉提供條件
擁有比較領先的棒壘球場地訓練條件,能夠營造良好的環境氛圍。前來學習和交流技藝的人絡繹不絕,常舉辦棒壘球比賽和相關運動項目,這些有利條件為成為優秀裁判員提供了寶貴機會。為保證日常開展比賽的規范性,需全面預防出現不符合標準的執法行為,這樣才能使教練員養成專業的裁判素養[3]。
2.3.3 破格越級使用利于優秀裁判員脫穎而出
對于部分裁判員來講,需要零基礎學習裁判的相關知識和運動經驗,每次晉升都需要一定的訓練時間和執法場次。二級裁判員晉升到一級裁判員的過程中,需要4~6 年時間在各種省級賽事中不斷打磨[4]。對于棒壘球運動員的實際狀態進行研究,得出由于大部分棒壘球職業運動員存在賽事的需求性,執法和等級晉升受限制因素相對較小,只要是自身數值符合標準,都有可能晉升到頂級裁判員。調查的8名裁判員中,4人有越級執裁的經歷,甚至參加過全國錦標賽和聯賽的執裁。因此,基于揚州市裁判員培養的特殊性,特別優秀的裁判員就能脫穎而出,迅速走向全國甚至世界舞臺。
在成為專業棒壘球裁判員后,需犧牲大量的業余時間。通過對部分裁判員進行調查,大部分裁判員都擁有其他職業,這也是目前培養裁判員過程中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5]。在一般情況下,省級以上規格的裁判任務需要5~8d時間,這對裁判員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無法協調裁判工作和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時,裁判將會逐漸失去對棒壘球裁判工作的興趣,只能逐漸退出裁判工作。
3.1.1 契合時機,迅速攀登
裁判員的培養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在培養過程中需要逐漸了解棒壘球運動的發展格局,合理把握發展機遇,根據現實需求制訂完善的裁判員培養計劃,并且還要為裁判員制定長期、短期培養目標[6],通過各項保障機制,才能為棒壘球運動員培養發展提供穩定基礎。
3.1.2 齊抓共建,擴大人才儲備
省隊和各地學校需要簽訂良好的裁判員培養協議,優先幫助退役運動員成為棒壘球裁判員。還要與當地區體育學院之間有效配合,招募一些運動時間相對較長的大學生。最后與當地體育局合理配合,聘請此方面的裁判人才,逐漸增強市裁判的儲備力量[7]。
3.1.3 加強內外交流,提高競爭力
實施“請進來”計劃,聘請現役國際級裁判或資深的專業裁判講師來揚州市講座交流,給年輕的裁判樹立良好的榜樣和信心。同時“走出去”,同省內同行主動交流,學習別人的優秀之處,不斷提升競爭力。
3.2.1 明確目標,合理規劃
雖然成為一名棒壘球運動員會經歷充滿痛苦的道路,但是其中也有大量機遇。每一位棒壘球運動員都需要對自身有著清楚的認知,通過制定發展目標,明確自身未來發展途徑,只有定位和目標清晰,才能保證自身的堅定意志。
3.2.2 勤學多問,夯實基礎
對規則生疏會導致現場判斷失誤,年輕的運動員需要增強裁判知識方面的理論學習,多參加裁判活動,利用課余時間通過網絡搜索,學習優秀裁判執法視頻,加深自身對裁判學習的理解,找出自身和優秀裁判之間存在的差異,更加直觀地提升自身經驗,在保證判罰準確率的同時,提升自身業務能力[8]。
3.2.3 內外兼修,提升素養
裁判工作不僅是一項復雜的工作,也是一門做人的藝術。很多裁判職業生涯的結束,都是因為道德修養方面存在不足。優秀的裁判在面對困境和誘惑時,需要作出正確的抉擇,只有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找到符合自身發展的優秀道路。優秀裁判員會始終堅持裁判員的職業道德底線,充分磨煉自身各項品質,最終具備優秀裁判員的素質,為更遠的發展提供穩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