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寧,王 偉
2019年底武漢發現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 19)[1]自武漢開始疫情席卷中國,中國各大省市均出現大面積人員感染情況,雖然在舉國上下眾志成城的抗疫戰爭中,疫情已經在2020年初得到了基本遏制與緩解,但是新冠疫情患者依然面臨許多出院后的難題。體醫融合是能有效連接醫療機構和健身機構的一劑良方。在我國,體醫融合發展起步較晚,相關理論研究尚有不足,本文將結合新冠疫情在我國的發展情況,就體醫融合如何在疫情期間提升居民健康素質進行展開論述,以及對體醫融合對局面健康產生影響的相關路徑做出理論補充。
依托于體育俱樂部開展體醫融合模式。如英國、德國都是體育俱樂部數量較多的國家。前者大約是15.1萬個,英格蘭體育人口調查2010年到2011年的數據顯示,英國平均每個體育俱樂部擁有的會員數量能達到224人,大約占據了總人口的23.3%,數量相當可觀。[2]且每個俱樂部都配備有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以保證健康運動服務的合理、科學展開。而后者德國的體育俱樂部在2012年就已經達到9萬多個,會員數占比超過全國公民數量的30%。[3]體育俱樂部的發展與時俱進,部分配備了各種先進的醫療康復器材甚至專業醫師,進一步提升了體育俱樂部提升居民健康水平的能力。
依托醫院的健康指導中心開展的體醫融合模式。具體案例如我國北太平莊醫院展開的相關醫療康復輔助項目。該項目依托于該醫院的健康體制監測指導中心展開,主要為康復病人提供后續的一系列檢查、診斷、復查、輔助治療等醫療健康服務,并且將這些服務全部集中在醫院健康指導中心完成,形成一條龍式的服務模式。[4]該項目的主要受眾包括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受眾群廣泛,具有一定的發展基礎。并且憑借醫院本身的強大醫學專家等醫療資源,在運動醫學、康復醫學等方面有著極強的專業優勢,不僅可以滿足患者日常治療藥物開給需求,還可以滿足其他康復患者類似飲食指導、運動建議等方面的個性化需求。
依托社區體質檢測中心開展的體醫融合模式。具體案例如我國上海徐家匯康健社區通過體醫融合的方式為居民展開疾病診斷、提供運動建議等方式指導居民運動健身。[5]改方式主要依托的也是體質檢測中心的有關數據。類似的還有如合肥廬陽區社區采用的PPP模式,以政府購買促進與第三方運營機構的合作,該機構能幫助監測社區居民的體質健康信息,同時篩選出罹患三高疾病風險較大的居民群體,并針對他們平日的生活習慣制定相應的運動方案進行疾病預防與干預,同時利用社區微信群等展開線上健身運動指導。
紅橋社區周邊的體醫融合相關機構主要有兩個。一是依托于柳州市工人醫院的柳州市運動損傷康復醫療中心。該醫療中心成立于2017年12月5日,是柳州市體育局引入柳州的首家以體醫融合為理念的運動康復機構,其主要的服務對象不僅包括柳州市運動員和健身人員,還包括普通居民。該中心設立有特需病區、創傷病區、臨床技能培訓中心等多個科室,能滿足各類創傷后輔助康復治療的需求。二是依托于柳州市中醫院的醫療保障科。該科室自建立建成以來,就對柳州市發展體育事業做出過突出貢獻。2019年11月廣西壯族自治區第十四屆運動會在百色市召開,柳州市代表隊在中醫院醫療保障組的全程指導輔助下,取得了歷屆區運會以來的最好成績,為柳州市全面落實全民健身戰略,積極推動公民健康素質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比賽期間,醫療保障科主要采用了針灸理療的服務為運動員做好賽前賽后的肌肉準備與放松,同時對多名傷病運動員進行有效治療。
由于柳州所處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并非處于疫情中心,且由于往返武漢的勞工人員人數較少,所以整體疫情不算特別嚴重。自武漢新冠疫情爆發至2020年1月22日,柳州才出現1例確診病例,自此連續多天每日新增確診病例1例。1月24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聯防聯控工作領導小組決定于2020年1月24日23時其啟動重大突發衛生公共事件Ⅰ級響應。此后,截止至2月14日,柳州整體累計確診病例為24例,此后再無新增。其中紅橋社區所在的柳南區累計確診病例為4例。從2月4日起,柳州陸陸續續有病患康復出院,截止至3月15日,柳州累計確診的24例病患均治愈出院,其中最小的病患僅2歲,且包括1例重癥出院的情況。
柳州市中醫醫院醫療保障科與其他科室通力配合,共同成立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救治的專家組,并且針對柳州疫情發病特點、柳州本地的氣候情況及柳州疫情病人平時的體質狀況等,在該通力協作下,柳州疫情期間共24名肺炎患者均得到治愈出院,其中,紅橋社區所屬的柳南區受到感染的3名肺炎病患也得到了全面良好的治愈。
在與其他科室的配合攻堅工作中,柳州市中醫醫院醫療保障科依據中國康復醫學會2020年2月4日發布的《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呼吸康復指導意見(第一版)》完成了有關治療工作,發揮了輔助治療的重要作用。市中醫醫院醫療保障科針對病患展開了積極的呼吸康復治療,包括呼吸控制訓練、體位管理、咳嗽排痰訓練等等,為輔助患者康復起到了重要作用。
柳州市中醫院的醫療保障科還結合自身中醫理論的特性對市民朋友進行了相關抗疫知識的科普。傳統中醫理論認為,疫情治療可以通過中藥、針灸、按摩、艾灸、火罐等方式結合進行,這些治療在傳統中醫理論中具有排出“邪氣”的相關功效。結合現代醫學理論,市中醫院醫療保障科對此進行了改良后研制出了一系列相關抗疫方法和小知識,并通過中醫院微信公眾號平臺進行了推廣傳播,其中抗疫方法如中藥煙熏法、防流感香囊等,其他相關小知識包括疫情期間如何飲食、運動、調理心情等。這些宣傳和科普對于柳州市紅橋社區的居民而言,不僅是給了他們切實有效的預防方案,也是給社區居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使他們遠離謠言,科學防疫。
柳州市運動損傷康復醫療中心和柳州市中醫院的醫療保障科結合國家有關醫療機構給出的防治方案,給柳州市市民錄制推廣了相應的健身操、太極拳等科學鍛煉的視頻。由于疫情期間居民多為居家隔離,因此諸如跑步、跳繩、游泳等鍛煉方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康復中心和醫療保障科考慮到類似困難,轉而從室內運動入手,特別是中醫院的醫療保障科,引入了華佗五禽戲的傳統醫學保健理論,有針對性地為視頻錄制了有關科學健身的教學視頻,進一步推廣了科學鍛煉的方式方法。
疫情期間,體醫融合盡管在柳州市紅橋社區抗疫進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并進一步提升了居民的健康水平,但仍存在諸多問題。比如響應較為緩慢,相關治療推廣人手不夠等,這些都揭示了目前體醫融合相關人才高度匱乏的現狀。針對此,國家有關部門應當積極建立健全體醫融合人才的培養體系,各個高等院校應率先設置相關專業,完善培養方案,擴大招生規模,從而提供充足的后備資源,另一個方法是對現存的醫生進行一定的轉型,他們本就具備一定的醫學知識,可以進行相應的培訓學習,補充有關康復治療、健康管理等其他方面的知識,從而進一步擴充人才市場規模。當然在擴大體醫融合人才基數的情況下,也需要靠嚴格的標準認定體系對從業人員的資質進行一定篩選和認定,從而保障相關從業人員的質量水平。
疫情期間暴露出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紅橋社區居民各類人群、病史、生活習性參差不齊,導致相關康復治療機構無法差異化地對不同類別的居民給出相應的更有針對性的建議。由此說明了進一步建立健全運動處方庫的迫切需求。運動處方庫是指針對不同人群、環境和身體狀況建立的處方庫的合集,其包括青少年、婦女、老年人,特別是各類慢性病人等特殊群體的各類精準個性化運動處方。處方庫的建立健全是體醫融合的關鍵紐帶,其上連接具有醫學理論的各類醫師,下連接接觸居民更了解其平時生活狀況的康復機構和健身機構,能發揮1+1>2的關鍵作用。
通過對于疫情期間相關體醫融合促進居民健康水平提升路徑的論述不難看出,在此次疫情中,紅橋社區體醫融合主要依托的平臺仍然是周圍的醫療機構,而社區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并不是非常大。由此暴露的相關問題是,社區體醫融合的建設需要進一步被完善。體醫融合的三類模式中,目前較為完善的是醫院健康指導中心模式,而俱樂部模式由于我國缺乏一定的健身市場,且俱樂部對于市場經濟整體發展水平的依賴度較高,難以短期內通過政府力量建立健全,缺乏一定可信性,因此應當著重在第三種社區體質監測中心模式上進行改進,將社區作為體醫融合的重要落腳點,鼓勵通過社區進行相關健身知識技能傳授、相關健康科學知識普及等,從而提升廣大社區居民的健身效果。這需要社區和醫療機構之間的合作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同時也應當完善社區居民體質監測、評估管理等配套措施,從而構建長效健康促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