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 瓊,鄭繼超,張 晨
健康中國戰略是健康中國理念、思想和目標的理論化、制度化和政策化[1]。健康中國戰略涉及每一個人的身心健康,關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例如營養的攝入與輸出、身體的健康醫學診斷、亞健康水準等等,同時青少年的體育素養在此戰略中起到統攝作用。但是,我國青少年近30年的體質下降與健康中國戰略目標背道而馳,青少年體力活動不足引發的肥胖、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產生的負面影響更是造成社會成本的巨大損失[2]。健康中國戰略突破了醫療水平實現健康的唯一途徑,并強調體育在現代生活方式中對身體健康的重要作用。然而,如何將健康話題、體育運動置入青少年生活方式中,實現體育之于青少年全人教育的功能是一個時代課題。立足中國青少年現實的健康問題,研究表明:體育鍛煉是治療亞健康最有效、最經濟的手段,能成指數的節省醫療資源的消耗,且能夠與個體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事件相關聯,形成個體健康的生活生態系統[3]。《“健康中國2030”剛要》中提出建立體育融合發展機制,促進體育高質量發展,積極突破固有模式,與醫療、教育、交通、旅游、城市互動融合發展,以多元融合發展的態勢,促進體育事業與人民身體健康的高質量發展。青少年作為人民中最具可塑性、最具潛力、行為輻射性的群體,提高青少年體質健康對解決當前人口老齡化、慢性病蔓延的健康水平現狀具有長遠、戰略性的意義。青少年體質健康既是個人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的根基,亦關涉億萬家庭的福祉、國家與民族的未來[4]。
有關青少年的概念,結合本文研究對象,青少年應是具備學習能力且最具可塑性的在校學生和具有行動能力的青年和少年。結合健康中國戰略,研究認為青少年的概念不同于人口學、生理學、心理學等,應當與社會學范疇更為接近,社會學認為青少年概念應與責任承擔、生活質量、健康生活方式及傳播、身體健康水平等向度有相關。隨著我國科技、醫療水平、生活質量的提高、青少年婚姻和就業年齡段后移,越來越多的人追求身體、心理和事業的年輕態,所以在青少年的年齡和概念上有了很大的收縮性,甚至把35、40歲以內的人都歸為青年人。研究認為青少年包括在校學生,以及準備和正在承擔家庭、社會責任、以追求身體健康為目的、養成并傳播健康生活方式的群體。
體育素養與體育學科素養相近,兩者均來源于素養,為了更好地執行關于素養的培養又衍生出核心素養,后來又進一步細化為學科核心素養。體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點是根據學校的場館設施進行的有關體育技能、知識等的培養,并在此過程中塑造學生有關體育的關鍵品格和體育學科的相關能力。體育素養與體育學科素養相依托,強調體育的生活化,強調體育是根據生活方式的轉變、不同年齡段有關身體健康科學的體能需求、克服環境因素積極投身體育運動的身體鍛煉,是現階段,除去醫療投入實現身心健康的必要途徑。
從以下三個維度理解:1)體育的物質維度,屬于實現身體健康功能的手段,比如體育技能、體育知識、身體健康、健康知識與行為的學習與傳播、體育運動參與的健康生活方式養成與傳播;2)體育的精神維度,比如體育品德與情感、有關身體運動的文化;3)體育精神,這三者中體育精神起到統領作用,體育精神來自一定強度運動量和體育比賽及相關經歷,經過長時間積累形成的對相關體育特有的精神產物,比如賽場上表現的敢打敢拼、不畏強敵、團結合作、比賽規則意識等,這些精神一旦被認同,就會主動參與、并很大程度地將運動融入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能很大程度轉化為工作和學習的動力,不局限年齡、場所,有著寬泛的發揮空間,個體所形成的體育精神對自身、家庭和社會關于前兩個維度具有極強的影響力和傳播力,起到統攝作用。對青少年體育素養的培養是新時代將“主動健康”具體化的有力回應。
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實質上是身體、心理和精神的同步成長,與學校教育體制、競技體育體制、制度、社會環境及文化建設等要素的關系極為緊密,其中,學校是青少年體育素養培養的主場地,也是青少年體育素養培養的關鍵場所和時間段。體育之于青少年身體、心理、精神上的塑造功能受阻的原因是復雜的,主要從以下學校教育機制、競技體育體制、體育的社會認同三方面進行分析。
面對我國青少年體質現狀和競技體育的窘境,學校教育和競技體育都應該承擔責任,學校教育追求以高分數為主的應試教育,競技體育以追求獎牌數量和排名為榮,花重金建立的體育場館只為一些極少的頂級賽事的舉辦所準備。有喜歡看的體育比賽嗎?認為奧運會跟自己有關嗎?父母經常鍛煉身體嗎?有固定的身體鍛煉的運動項目嗎?我國競技體育將體育所具有的最直接的健身、娛樂、休閑等功能就像競技體育的動作一樣被“舉國體制”局限在了那一小部分的人群中。
誠然,競技體育以外的大眾不需要直接參與競技體育比賽,但是奧林匹克想要傳達的體育精神一定不只是贏和為了贏,并且奧林匹克文化一定不是局限在競技體育領域,應該讓奧林匹克精神和中國的民族精神、中國的社會主義價值觀有效結合,用奧林匹克教育影響我國的青少年,將其與民族意識、家國情懷高度融合,將奧林匹克精神為我所用,我們要生產我們自己的文化。在面對文化、政治、經濟、種族等歧視和侵略時,我們能夠堅持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等。讓崇洋媚外停留在過去、支持國產不需要呼吁等。
落實“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學校教育體制,正引領現代科技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大步邁前,但與體育似乎關聯不大。科技時代引領的生活方式使得青少年缺乏身體活動已經是常態,而且越來越多的青少年不僅不喜歡身體活動,而且對“體育”也越來越疏遠,更沒有體育鍛煉的沖動和熱情,因此缺乏克服疲勞、挑戰極限的勇氣[5]。我國的GDP增長被證明是以長期的、有意無意的健康改善為代價換取短期經濟增長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伴隨粗放式經濟發展出現的種種弊端,各級黨委和政府對健康的認識已從原本的消耗性行業轉化為人的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并建立各種保障人民健康優先發展的制度體系,把健康優先具體要求細化到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之中。健康投資被證明是人口壓力轉化為長期發展優勢的前提,因為健康不僅能提高個體的勞動生產率還可以增加勞動時間。研究表明,健康人力資本是教育人力資本發揮作用的基礎,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于教育人力資本[7]。
學校體育教學為緊跟時代對學校體育教育的需求,先后進行8次教學改革,不管是從內容上還是本質上,以及教學手段、方式、方法、模式等等,基本上是無可挑剔。但青少年體質健康現狀證明:在制度和體制面前,學校體育課程課改的趣味性、家長和學生對健康的需求等沒能夠沖破規制。現代學校課程的改革更趨向于課程的趣味性,以此來吸引學生參與運動技能、促進體育與健康知識學習和運動技能形成,以此來提高學生體質、增進健康。事實證明,青少年體質不僅沒有提高,反而是下降的。部分青少年甚至是抵觸運動過程中的堅持、刻苦、疲勞,不進行一定體能的運動,那么有關身體的運動能力和精神方面的可貴品質:如堅強的意志、勇敢的精神、進取心和爭取勝利的決心、自信心等等品質的培養更無從談起。
首先體育專業學生的就業率低,其次體育人的形象有待提高。建國初期,國力有限,“舉國體制”有利于集中力量發揮競技體育的政治效應,實施金牌至上。首先肯定“金牌效應”的政治作用。但同時,這種近70年的“舉國體制”高度行政壟斷性質的體制壓抑了創新精神,也使整個國家承受著巨大的制度性成本和代價,包括人文成本、經濟成本和政治成本。這個將體育資源高度集中的制度不但造成我國競技體育的窘境,而且使得教育部門與體育部門各自為政,業余體育與專業體育斷裂,專業體育與職業體育難以銜接[8]。這使得競技體育只是服務于政治,體育的教育功能、健康功能基本被抹殺,體育精神只局限在競技體育項目和競技場。與此同時,由于競技運動員過度追求運動成績,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因文化程度不夠出現的有損運動員形象的丑聞比比皆是,社會影響極其惡劣,比如社會對體育工作者的印象還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武夫思想”等;近些年因體制出現運動員罷賽、褻瀆比賽、球場暴力等現象使得社會接受較多的體育負面信息,這些信息被接受起來都納入到了體育行業,再加上功利心越來越重,冠軍相對來說太少了,體育行業的收入甚微,體育產業發展程度較低,所以社會認同度較低。
青少年正是人生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首先,關于身心成長的需要,青少年需要主動參與,更可以說是讓體育運動充滿吸引力,主動參與其中,與運動成績好壞無關,以運動為榮、視鍛煉身體為自身權利的維護。其次、對青少年成長的信仰、信念的鍛煉,體育精神的熏陶,這種精神文化的成長,不僅需要主動參與,更是需要特定強度的積累,以此形成的環境會成倍的、積極的吸引他人、影響他人。希望競技體育在“舉國體制”帶領下能夠揚體育之正氣,充分發揮其榜樣的力量,讓青少年參與到體育的“共建、共享”,將我國競技體育成果形成的體育文化深深影響青少年一代,成為引領體育行業健康發展,在提高個人競技體育水平的同時注重個人思想道德水平,讓競技體育展現的不僅僅是力量、速度等身體素質,更是生活中令人感受到如沐春風的風雅紳士,增加行業魅力。在這種風氣的引領下讓運動員、體育教師不僅是運動場上的嬌子,更是生活中受歡迎的同事、朋友、同行。
體育作為一個具有集合效應的文化活動,通過一定身體運動,將人的社會屬性和生物屬性統御在一個“全人”的教育過程中,且使這種體驗式教育反饋為自身改良的反思和行動。[9]體育對人的影響是多方面、多維度的。體育被細化為各個項目,體育項目只有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時,其影響力才會更加強烈和持久。[10]關于青少年體育核心素養培養的時代課題,人應該是主動的,體育運動是手段和途徑,怎樣促使青少年主動地參與,怎樣“寓教于樂”,只有參與運動,真正地將運動與自身生活相融合,使青少年融入“共建、共享”理念,構建“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11],體育-教育深度融合的多維聯動發展機制,多層次、全方位保障青少年體育核心素養得到培養。
另外,青少年需要具備體育精神,競技體育的教育價值遠比體育教師的講解和動作示范更有說服力,他們需要體育專業技能方面的榜樣讓他們崇拜和喜愛,這種宣傳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的效果無疑是最好的、最有說服力的。競技體育的教育價值用在促進青少年身成長無疑是最有意義的。里約青奧會的成功舉辦就是最好的實證。里約青奧會最成功之處就是打造了一場二十萬青年人參與的青春聚會,共175000名兒童通過“學校兒童上學項目”參加了青奧會,通過體育公園設置的“學習和分享小屋”分享了各類引人入勝的體育宣傳教育活動,所有的公園和體育場地擁有一種美妙而充滿活力的氛圍,阿根廷各地數百萬兒童受益于奧林匹克教育項目,并在2018年開展了大規模的公眾參與活動。[12]這次青奧會體現了奧運會回歸文化教育,面向大眾的改革精神。為競技體育遺產體現在青少年身上的教育價值的發揮掃清了障礙。
在學校教育中體育始終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可要可不要,實行起來安全最重要。在過去的學校事故案例中,學生一旦在體育課上出現意外或者傷害,學校和體育教師負全部責任。因為體育課和體育測試中引起的意外傷害事件所造成的社會影響極其惡劣,造成體育課乃至體育行業始終擺脫不了尷尬境地。跟體育老師聊天聊到意外傷害怎么辦及害怕的程度,體育老師說:危險的事情一律不做。肩肘倒立可能會因為手臂、腰部力量不足會摔倒,可能傷到手臂、頸部,后果可大可小;像三大球(足、籃、排)運動中因身體對抗帶來的風險更大了。那么危險這詞的定義怎么判斷呢,那結果就是,對抗性的基本不做,強度大的盡可能不做,以表演、運動技能練習、游戲性的傳授健康知識等安全形式。但如果每個學生都有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身體傷害方面的保險來保障受傷后的治療、殘疾后的生活,那么這些因體育課或體育活動所帶來的意外帶來的社會影響必定會大大降低。但是運動帶來的意外傷害事件是不可避免,但是如果一味地用趣味和樂趣、興趣等等哄著的方式教育我們的這些革命后代,那么培養出來的人才標準會是怎樣,這必然導致現實跟時代呼吁與要求大相徑庭。
鑒于我國保險行業發展的階段,應該借鑒發達國家保險發展的過程。將成熟險種應用于體育保險的同時,政府應強制學校體育保險的購買,目的就是要學生在激烈的運動中提高體能、提高運動負荷的同時減少后顧之憂,而不是單純地靠校方和體育老師的經驗去判斷,如果出現問題問責學校和體育教師,那么結果就是盡可能地取消一切有碰撞、危險的體育行為。另外,政府要給予政策支持和監督保險理賠程序規范和加強保險實務法制的宣傳教育工作,這也是在某種程度上拓展體育產業的發展。
我國的應試教育為科技水平提供了質和量的保證,以分數高低為主要手段的人才選拔在過去幾十年為生產力提高所做的貢獻面前無人能夠反駁。但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基本犧牲孩子所有的運動時間為前提的現代學校教育也越來越引發更多人的關注和質疑。建國初期,實踐證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但是現代的生活實踐也證明了健康的工作和生命對健康的延續所減少的醫療成本和對工作年限的延長,讓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健康亦是生產力。因為孩子體質健康和一些慢性疾病正侵襲著缺乏運動和營養攝入過多的青少年,當這一輩青少年中出現這些問題的孩子數量逐年增加時,教育界和孩子的家長開始為懷疑以應試教育為主的學校教育體制。學校教育體現在這些青少年身上的問題,是由于缺乏對目前因生活方式轉變及時的彌補身體活動的時間和強度這么一個措施。用什么方式選拔人才是一個摸索過程,不能夠一斑窺豹。為防止過度改革引起不必要的人才損失,在原本考核形式上適度增加體育小升初、中、高考的分值比例、分數逐年適當提升。將體育體能與高校評優、畢業掛鉤,適度增加青少年體育課運動強度,以增加對抗性練習項目為基礎,例如:足球、籃球、排球等集體項目,發展傳統體育項目、少數民族體育項目等以此滿足青少年多元化的體育需求。根據馬約翰執教清華期間提出的“運動遷移規律”,認為運動中培養的品質可體現在人生的諸多領域中。[13]
伴隨我國城市化速度的加快,生活方式急劇轉變,青少年身體活動的目標場所呈縮小趨勢,由于我國人口居住面積內的人口密度大,自然可供青少年進行運動娛樂的場所甚少,學校體育活動場所面積相對于在校生數量也是捉襟見肘,體育社會組織的建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學校體育的壓力,為青少年提供健身、社交、娛樂等場所,為促進青少年健康生活方式形成意義重大。源自加拿大2016年國際體力活動與公共大會暨第2屆青少年體力活動全球峰會上,來自6大洲的38個國家發布了第2份《青少年體力活動報告》(Report Card on Physical Activity for Children and Youth)指出:組織性體力活動(經常參與組織性體力活動的青少年比例)上海(上海代表中國大陸參加)得分達標比例嚴重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靜態生活方式和總體體力活動水平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4]基于目前生活中身體活動的形式時間的減少以及營養的過度攝入,體育運動在青少成長過程中的作用逐漸凸顯,減重、釋放升學壓力、提供健康社交場所、提供體能練習場所、休閑娛樂場所等等。
以社區或者政府為名義有組織的管理對促進青少年參與體育運動更有說服力,并且比較安全。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網絡帶來的社會問題:如手機控的現象,讓青少年的思維從手機這個直接獲得知識和信息的方式上解放出來,思考和休閑的時間相對增加。其次,體育組織的建立可以增加就業崗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體育專業人才相對過剩、體育教育專業就業難的現象,一定程度上促進體育行業健康發展。體育教育2014-2015年連續5年被列為紅牌專業[15],2015年又被列為黃牌預警專業[16]。
青少年體育運動的開展是生動活潑、別開生面的。學校體育一旦改革勢必影響基本所有學生先動起來,即便是應試,體育活動的氛圍必是空前的,保證青少年體育鍛煉有序活潑地開展離不開政府的統領和指導、學校的教育、家長的引導和學生的親身投入,運動中出現的損傷和碰撞不可預估,目前學校體育的開展出現因噎廢食的現象導致體育教師縮手縮腳,使得體育失去了應有的競爭和身體碰撞,體育應有的育人的意義無法實現。借鑒發達國家體育運動開展的經驗,體育保險的介入為個人、家庭因運動損傷提供生活和醫療保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體育的不良社會影響。
隨著我國居民消費結構從溫飽型向發展型升級、老齡化社會程度的進一步加深、實現人口紅利的提高,健康必定越來越被重視。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未來理應接過新時期體育健康功能的接力棒,創建“主動健康”、“大健康”理念,帶動國民生活新風貌,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為未來社會做貢獻,打好健康的身體基礎;青少年體育素養的培養對個人、家庭、社會等未來健康具有統攝作用,對體育物質、精神維度及體育精神的傳播有著體育教師和社區指導員替代不了的作用。青少年體育素養的培養這一命題是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頂層設計,是對家庭和社會、體育與其他領域起到滲透和相互促進的作用,并且能夠實現由健康帶來的個人、家庭、社會等多方面和多維度福祉,實現體育促進身心健康,助力健康中國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