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軍 吉安市少年兒童體育學校
青少年時期是身心成長的關鍵期,往往會變得多愁善感、思想敏感、心理脆弱等,并產生形式多樣的心理問題。青少年運動員的人生軌跡、學習生活等與同齡人有較大差異,當同齡人忙于中考、高考等學業問題時,青少年運動員多為體育訓練、比賽成績等而煩惱。這些不僅影響著青少年運動員的體育訓練、學業進步等,還會影響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和價值觀形成等。為此,以吉安市少年兒童體育學校為例,考察青少年運動員的常見心理問題,分析青少年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的形成原因和應對策略。
青少年運動員正處于身心成長的特殊時期,他們不僅面臨著同齡人的情感脆弱、思想敏感、精神困惑等問題,還面臨許多同齡人所難以理解和認同的問題,如文化課成績往往比較差,學習自制力不足;整日面對簡單枯燥的體育訓練,生活缺乏趣味性等。
1.人際交往方面的心理問題。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性,每個青少年都有社會交往的需要,并渴望在社會交往中獲得尊重、理解和認同。青少年運動員多是學習成績比較差、然后到體校進修學習的學生,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他們往往是被邊緣化的對象,在學習成績、考試分數等方面無法獲得教師和家長的認可,這些使青少年運動員產生一種學習自卑感。在進入體校進修學習后,許多青少年運動員不愿與普通中學學生進行交往,或是有意無意地回避學習成就優秀、能夠考上重點學校的同學。同時,有些青少年運動員還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社會交往恐懼、對人際關系敏感、防范意識過強等社會交往問題,這些都不利于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1]
此外,有些青少年運動員與父母之間也存在溝通障礙。比如由于學習成績比較差,對文化課失去信心等因素影響,許多青少年進入體校進修學習,但是父母對子女的這種人生選擇并不太支持,甚至對子女冷眼以對,這些使許多青少年運動員與父母產生了情感隔閡,雙方之間的言語交流比較少、情感溝通不夠。[2]
2.心理品質方面的心理問題。從來源方面看,體育院校的青少年運動員中僅有少數運動員是體育成績優異、有某種體育天賦、非常熱愛體育事業的體育人才,更多則是學習成績不好、對文化課學習喪失信心的青少年。筆者對吉安市少年兒童體育學校(以下簡稱吉安體校)進行調查,發現生源質量并不樂觀,如許多青少年運動員缺乏自制力和進取心,在遇到困難時往往持退縮心理,在問卷調查中僅有20%的青少年運動員選擇“知難而上”,絕大多數青少年運動員選擇放棄。這些說明,許多青少年運動員缺乏知難而上的意志品質,在遇到困難時可能選擇退縮、退讓的方式解決問題。此外,青少年運動員的意志品質問題在文化課學習上更為明顯。比如吉安體校的一些青少年運動員對英語、數學等課程直接采取放棄的心態,在英語、數學等文化課學習時,往往內心煩躁、不愿聽講、喪失興趣等,甚至產生了“數學恐懼癥”“英語恐懼癥”等心理問題。這些充分說明,青少年運動員存在意志品質薄弱、不愿面對挑戰等心理問題,這些都影響著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和個性發展。[3]
青少年運動員往往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心理問題,不僅包括人際交往障礙、內心敏感自卑、意志力薄弱等問題,還有許多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方面的問題。
1.思想認識方面的心理問題。從總體上看,體校青少年運動員的生活是比較枯燥和單調的,除了體育訓練、學習文化課之外,剩下的時間往往是單調乏味、無所事事。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青少年運動員都依靠打游戲、網絡聊天、刷短視頻等方式打發時間,筆者對吉安體校的青少年運動員進行調查發現,多數青少年運動員都有打網絡游戲、觀看網絡直播、刷網絡短視頻等習慣,有少數青少年運動員產生了游戲成癮、短視頻成癮問題,這些都不同程度影響著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和心理健康。此外,許多青少年運動員是應試教育的失敗者,在考重點學校、進國企、進公務員隊伍等方面似乎沒有人生前途,這些使許多青少年運動員產生悲觀失望心理。同時,在佛性文化、喪文化、虛無主義等不良文化影響下,青少年運動員在思想認識上也產生了一些誤區,形成了“個人奮斗不如有好背景”“一切順其自然”“將來的事情將來再說”等錯誤觀念。在對吉安體校進行調查發現,許多青少年運動員對人生產生悲觀心理,甚至有“躺平”“洗洗睡”等錯誤認識。這些說明青少年運動員在思想認識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2.價值觀念方面的心理問題。當代青少年是在文化多元化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他們思想獨立、目標遠大、視野寬闊、性格叛逆。比如許多普通家庭出生的青少年運動員都不認同父輩的生活方式、人生追求等,渴望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人生道路,能夠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但是許多青少年運動員的學習成績差、自制力不足,缺乏吃苦耐勞精神,在學業成績、體育訓練等方面并不理想。同時,多數青少年運動員都生活在衣食無憂的家庭環境中,從小都過著飯來張口、無憂無慮的生活,這些使他們養成了養尊處優、以自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變得好高騖遠、缺乏踏踏實實做事的精神。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青少年運動員都產生了較為強烈的心理反差,對未來的生活想象得很美好,但是個人能力、生活現狀卻一團糟,于是,許多青少年運動員產生了心理迷惘、人生困惑、自我彷徨、內心焦慮等心理問題,不愿積極參與社會生活,不能面對學習和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甚至以打游戲、網絡聊天等方式麻醉自我。[4]
青少年運動員是一個特殊的青少年群體,其生活學習和人生軌跡與在校學生有較大差異,這些促使他們的心理問題更復雜、更多樣。所以,應當高度重視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問題,從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把握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問題的應對策略。
1.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化解青少年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家庭是對個體心理健康、自我成長、價值觀念等影響最為深刻的地方,家庭的情感交流、教育方式、家規家風等深刻影響著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所以,應當充分發揮家庭在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積極作用,以良好的家庭教育化解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問題。首先,家長要關心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及時解決其面臨的各種心理問題。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忙于工作、事業、應酬等,對子女的心理健康、思想困惑、情感問題等關注不夠,與子女的溝通比較少,導致家長和子女之間缺乏情感和思想交流。所以,家長應當以敏感的心態對待子女,對子女的言行舉止、行為表現等進行“察言觀色”,及時發現子女在體育訓練、人際關系、戀愛學習等方面的問題,并及時對子女進行思想解惑和情感疏導。其次,家長要以鼓勵、贊賞、期待等方式教育子女,培養子女的自信心和責任心等。青少年運動員多是學習成績較差、自我評價較差的群體,很容易產生自卑、敏感、偏激等不良心理。在這種情況下家長要樹立以贊賞、鼓勵為主的教育理念,多發現子女身上的閃光點、子女所取得的新進步等;對待子女的錯誤和缺點要持寬容態度,以心平氣和的方式指出其缺點,切忌以挖苦、諷刺、辱罵等方式對待子女。[5]
2.以科學的學校教育化解青少年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體育院校應高度重視青少年運動員的日常心理問題,將心理健康、心理教育等作為青少年運動員體育訓練和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首先,在文化課教學中應當重視青少年運動員的心理健康問題,比如在文化課教學、體育知識教學中,教師要多采用啟發式教學法、誘導式教學法等,為學生(青少年運動員)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教師要多與學生進行思想溝通、情感交流等,及時了解和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心理困惑、情緒變化、人生苦惱等,以各種方式為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此外,體育院校要成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提高青少年運動員的抗逆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還可以從心理學視角講解網游成癮、刷短視頻上癮等問題的成因,以及解決這些心理問題的預防機制。比如吉安體校就開設了心理健康課程,以系統的方式為學生講解心理健康知識、心理疾病預防知識等,提高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管理能力,使許多學生都能夠憑借自我管理的方式解決心理問題。同時,吉安體校還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詢室,由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為學生提供心理咨詢服務,解決學生在人際關系、思想認識、人生困惑等方面的問題。
3.以社會的教育合力化解青少年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政府、媒體、公眾等在青少年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應對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全社會都行動起來,才能形成化解青少年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的教育合力。首先,要發揮政府部門在青少年運動員常見心理問題應對中的作用。比如行政監管部門應當加大對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短視頻的監管,加大對網絡平臺和網絡內容的審核力度,減少各種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網絡信息;對青少年網絡游戲、網絡聊天等要進行嚴格審核,控制網絡游戲、網絡短視頻的青少年上網時間。教育主管部門要將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教育納入體育訓練和文化課教學等,建構以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為重要內容的教學評價體系。其次,要發揮媒體在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引導作用。媒體要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宣傳,提高全社會對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要大力批判喪文化、佛系文化、“躺平”等青少年亞文化,消除不良亞文化對青少年運動員的負面影響。最后,公眾也應當自覺擔當青少年運動員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以社會志愿者、心理咨詢等方式為青少年運動員提供服務。
從心理學視角看,青少年時期是心理敏感期、價值觀形成期和心理問題多發期,在這一時期個體往往會產生認知失調、心理敏感、價值迷惘、情感脆弱等問題,如果不能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和思想引導,往往會影響個體的心理健康和價值觀形成。青少年運動員在體育訓練和日常生活中會遇到一些心理問題,這些給青少年運動員的成長帶來許多負面影響。所以,應當高度重視青少年運動員的常見心理問題,采取有效措施進行預防和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