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約評論員 曾國棟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經濟社會系統性變革。力爭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近期有關碳達峰、碳中和的國家政策文件頻出,繼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以及中央深改委對這項重點工作作出戰略性部署以來,《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關于促進應對氣候變化投融資的指導意見》《關于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陸續出臺。國家層面的政策推動意味著金融政策也將跟上配合,在2021年1月召開的央行工作會議中特別提到要“落實碳達峰、碳中和重大決策部署,完善綠色金融政策框架和激勵機制”。中國人民銀行指出,服務好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部署,是今年和未來一段時期金融工作的重點之一。
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我國在能源結構、產業結構、投資結構、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將發生深刻轉變。首先,能源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化石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比重將大幅降低,光伏風力發電、生物質能源和核電的比例大幅提高。在我國能源產業格局中,產生碳排放的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耗總量的84%,而不產生碳排放的水電、風電、核能和光伏等僅占16%。到2060年,我國實現碳中和,核能的裝機容量將是現在的5倍多,風能是12倍多,而太陽能會是70倍多。一方面,化石能源生產和消費將面臨巨大退出壓力;另一方面,新興能源巨大的產業發展空間會被打開,在產業鏈的細分領域,將產生眾多的新興產業。其次,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還需加快產業結構調整,進一步降低高碳排放產業和高含碳產業的比重。工業領域推進綠色制造,建筑領域提升節能標準,交通領域形成綠色低碳運輸方式等等。對于金融機構而言,要保障經濟模式平穩地過渡,避免整體行業及個別企業的財務及經營方面的惡化,協調配合能源、制造行業實現結構轉型升級,這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金融不能脫離實體經濟空轉,實體經濟以碳中和目標的這個大轉型,預示著金融業發展必將處于加速轉型中。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自下而上的金融機構創新和實踐。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政能力的一場大考。從多項政策發布到金融機構新產品的首次破冰,如何促進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實現碳中和目標中去,成為金融管理部門和金融機構正在并將持續努力下去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