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麗萍
(金華春光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金華 321000)
企業“用工荒”的問題產生有很多原因,在實踐分析過程,應重視全方面研究,從而提高對于企業“用工荒”的認識,從實際分析低素質的勞動力供給與企業對高素質勞動力要求之間的矛盾。為了有效地解決企業“用工荒”,應重視結合區域經濟發展實際,提高勞動力綜合素質,創造良好的企業工作環境,從而全面改善企業“用工荒”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從宏觀角度來看,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提升和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我國的勞動力總量會快速下降,人員結構也會隨之改變,這樣會導致目前的狀況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除此之外,珠三角地區的產業需要進行升級,將密集型勞動產業和高耗能產業轉移,進而更好地為高新技術和新興服務業做出服務,推動這些產業發展,進而更好地實現從“工業吸聚”到“服務消化”的轉變。但是這樣的產業轉型進程較慢,目前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仍舊屬于粗放式發展的狀態,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進行展開。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國家對中西部地區扶持政策的下發使得中西部地區的基礎設置不斷地獲得改善和提升,經濟發展速度越來越快,就業崗位也大量涌現,這一情況的出現促使過去選擇在沿海地區打工的外出務工者回到自身的家鄉就業。最后,就目前而言,勞動者素質和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并不匹配,隨著企業的不斷轉型和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者的自身能力和崗位的實際需求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戶籍制度的執行也增加了“用工荒”程度,“同工不用酬,同城不同權”的實際狀況導致外來務工人員在社會保障、城市落戶,及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權益無法得到落實,進一步造成了勞動力的流失。
從微觀角度來看,造成勞動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有:企業自身的招聘渠道不夠完善,目前的招聘方式較為單一,企業對員工的保護存在不足,部分企業過度追求公司的利益,無法保證員工的正當權益,剝削員工的剩余價值,還存在企業內部的部門為追求自身利益而做出損害員工利益的現象。這些行為都會導致勞動者和企業之間的矛盾被激化,進一步造成勞動力缺失。除此之外,企業內部的人力資源整合和培訓也存在一定的問題,許多企業并沒有針對人力資源展開合理的規劃,而是放任其自由發展,一部分企業則沒有養成良好的培訓意識,無法通過培訓提升員工的勞動力和能力。這樣的經營模式并不能幫助企業擴展自身的規模,而對于員工而言,良好有效的培訓能夠幫助員工增強自身的歸屬感和責任感,進而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價值,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益。
對于農民工而言,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十分重要,合適的工作能夠幫助農民工獲得較高的收入并改善自身的生活質量,因此,農民工應當重視自我提升。首先,農村剩余勞動力需要著重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進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就業能力。在實際生活中,存在職業空缺和失業共存的矛盾結構,這主要是因為部分勞動力的自身文化水平和實際職業能力無法滿足企業的需求。因此,對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而言,他們需要結合不同地區和所需求職業的實際要求,有針對性的開展相關內容的學習,進而更好地增強自身的就業優勢,更快地找到就業機會,緩解“用工荒”的情況。從動態角度看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競爭激烈程度的提升,企業會不斷地獲得技術進步,如果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就會被時代所淘汰,因此,目前所有的勞動力都應當構建終身學習的理念,提升自身的素質,進而更好地跟上時代的步伐,滿足社會的實際需求,避免自身被淘汰。除此之外,農民工應當進行適當的流動,進而賺取更高的收益,“用工荒”情況的出現證明了勞動力的缺失,由于各地“荒”的程度并不相同,說明各個地區對于勞動力的需求程度也并不相同。“用工荒”越嚴重的地區勞動力的價值越昂貴,根據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此時進行遷移屬于重要的人力資本投資形式之一,能夠為勞動力帶來更高的收益。與此同時,“用工荒”最為嚴重的地區的用工問題也會很大程度上的獲得緩解,這樣能夠更好地推動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獲得發展和提升。
企業屬于將生產要素轉化為產品或服務的一種組織,企業經營過程中需要保持成本最小化,進而更好地將資本、勞動、土地和企業家才能等生產要素結合起來。“用工荒”說明企業在勞動力要素方面無法得到滿足,自身的生產規模和經營規模無法拓展,從短期的角度來看,企業需要努力彌補這部分勞動力缺失所造成的缺口,不僅需要提高薪資待遇和福利水平吸引相關的勞動者進入企業,還需要改善企業管理模式,構建尊重勞動者的企業氛圍,進而更好地開展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提升企業勞動力的積極性。除此之外,企業還需要著重展開員工培訓,進而更好地提升勞動力素質,增強現有員工的潛能,更好地提升單位時間內的生產勞動效率,彌補勞動力缺失所造成的不足。從長期的角度來看,企業需要提升技術含量,降低自身對于勞動力的依賴程度,這屬于增強“資本有機構成”的內容。結合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勞動經驗來看,隨著科技的快速進步,僅依靠增加要素投放進行展開的粗放型經營模式很難在社會中獲得競爭優勢,企業應當從戰略的角度進行展開,轉變自身的經營模式為集約型生產經營方式,提升對于組織架構、技術提升,以及創新創意的重視程度,進而更好地依靠這些內容獲得更高的市場價值和企業利潤。
除此之外,企業需要構建良好和諧的內部文化,保證企業內部的各方彼此尊重,進而形成最佳合力。如果無法提升企業工人對于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就無法形成企業合力,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競爭力自然無法提升。因此,企業應當構建一種彼此尊重、互相信任的企業文化,進而更好地通過這部分內容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和收益。
為了更好地緩解“用工荒”的情況,政府首先需要構建完善的勞動力市場體系,進而更好地促進勞動力的供給和需求能夠適當的匹配。其次,需要針對勞動力市場制定規范,全面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針對就業歧視、勞動保護、工傷處理、工資拖欠等問題都需要制定明確的措施。再次,政府應當以較低的費用為農民工提供相關崗位技能的培訓,進而幫助農民工提升自身的就業競爭力。除此之外,政府還應當拓展就業中介,進而更好地將勞動力進行匹配,為就業展開全方位的服務。最后,應當展開配套制度改革,進而更好地推進城鄉保證一體化,通過頒布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措施幫助農民工提升對于其他城市的歸屬感,幫助農民工解決后顧之憂,進而更好地參與到外出就業之中,緩解“用工荒”的情況。通過提高勞動力流動水平,有效地提高企業解決“用工荒”的能力。
總之,在實踐分析過程,研究人員要深入企業實際,結合企業“用工荒”問題,深入開展實踐研究,從而制定更加完善的發展方案,有效解決企業“用工荒”問題,不斷調解企業內部勞資矛盾及勞動者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優化勞動力市場,從而保證企業健康發展。希望通過以上闡述,能總結更加高效的企業“用工荒”問題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