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明
(汝南縣勞動保障事務中心,汝南 463300)
對于城鎮困難群體來說,其在年齡、身體狀況、抗風險能力等方面與普通勞動者相比存在明顯劣勢,因此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往往很難依靠自身努力來順利實現就業,而要想幫助這一特殊群體順利實現就業,避免其因長期無法就業而陷入貧困,則需要政府部門充分尊重城鎮困難群體的生存發展權利,主動展開針對性的就業援助工作,并保證各項就業援助措施的實效性。
從我國就業援助制度的發展現狀來看,當前針對城鎮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制度體系雖然已經建立起來,但其中的很多法律制度并不完善,很難為就業援助工作的具體執行提供全面的法律依據,而在相關法律依據存在缺失的情況下,就業援助工作自然也就很難得到有效落實。例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以下簡稱《就業促進法》)等就業援助相關法律法規中,雖然都對就業援助責任主體、各政府部門具體工作職責等內容做出了明確闡述,但基本都屬于行政法規或部門規章制度,且在整體上顯得過于分散,存在著多級別、多制定主體的特點,如果按照現行法律規定來進行城鎮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工作,那么就很容易出現工作標準不統一、不同部門間難以協調的問題,并對就業援助的實際工作效果產生直接影響。另外,按照《就業促進法》的相關規定,各省級政府雖然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來設置城鎮就業困難群體認定標準,但相關認定標準的制定時間基本都比較早,且長期未得到更新,很難與當前時代特征與民眾就業情況相適應,如果仍按照原有標準來認定城鎮就業困難群體,并為其提供就業援助,那么很容易出現就業援助范圍過于狹窄的問題。
城鎮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工作的展開,需要以基層就業援助服務平臺作為基礎支撐,只有面向各地區基層群眾將基層就業服務平臺建立起來,才能夠深入了解城鎮困難群體所面臨的實際就業困難,并為其向政府尋求就業幫扶提供有效途徑。然而從目前情況來看,由于很多地區對就業援助服務平臺建設的重視程度仍有所不足,在人力、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均無法滿足相關就業援助工作的實際需求,因此無論是線下就業服務平臺的分布,還是各就業服務平臺的專業工作人員數量,都存在著明顯的不足,而這對于城鎮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工作的執行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除法律制度、就業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的問題外,當前城鎮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工作在援助方式上,同樣有著比較明顯的問題,就業援助工作效果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例如,有些地區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在發布用人單位招聘信息時,其信息發布渠道通常僅限于服務大廳滾動大屏幕、政府官方網站或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信息傳播范圍比較有限,如果就業困難人員并未關注到這些用人單位招聘信息,那么就業援助工作的實際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有些地區的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則存在著就業援助理解偏差的問題,常常將就業援助工作方式局限在各類工作崗位招聘信息的收集與發布上,對職業指導、就業培訓等其他援助方式并不重視,即便能夠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合適的工作崗位,也同樣很容易出現就業困難人員無法適應工作要求的情況。
為加大城鎮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力度,國家及各地方政府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就業援助政策,但由于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對這些政策規定的宣傳力度有所不足,當地群眾的政策知曉率普遍較低,在就業援助政策施行后,很少能夠在就業援助工作中得到應用,就業援助政策的實際作用也因此受到了很大限制。例如,有些地區針對長期失業人員出臺了多項失業保障政策,通過為失業人員提供失業保險金等方式來幫助其維持基本生活,但在很多長期失業人員對這些政策缺乏了解的情況下,相關失業保險金的申請往往非常少,而政策本身對失業人員的幫助自然也非常有限。
針對城鎮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工作在法律支持方面的問題,政府部門未來還需盡快落實相關立法工作,對就業援助法律制度體系加以完善。例如,為保證就業援助工作標準的統一性,保證各部門間能夠圍繞城鎮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展開協同合作,立法部門應考慮出臺一些具有較強指導性的就業援助管理辦法,在整合現有法律法規內容的基礎上,將就業援助工作的實施細則明確下來。而從就業援助工作實效性的角度來看,則需要充分考慮到不同時代背景下城鄉居民就業情況、就業需求的變化,對就業困難人員的認定標準、認定條件及時予以更新,使農村失地居民、大齡失業人員等各類群體均能夠被納入就業困難群體中來,享受到國家提供的就業援助服務,使城鎮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工作的作用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
從基層就業援助服務的角度來看,當前我國城鎮困難群體的規模仍比較龐大,單純依靠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等政府部門,往往很難有效解決各種各樣的困難群體就業問題,因此政府部門未來還需轉變就業援助服務的工作思路,引導非政府組織、企業、社區等其他主體參與到基層就業援助服務平臺的建設中來,使其能夠為基層就業援助服務工作的有效開展與落實提供支持。例如,在基層工作人員就業援助專業性不足的情況下,可選擇由非政府組織或企業來負責就業援助工作培訓,使其相關工作人員能夠深入了解各類工作崗位的工作要求、工作發展前景等信息,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更加專業化的就業援助服務。而在平臺建設資金不足的情況下,則可以在增加政府撥款的同時,由民間福利機構等非政府組織參與就業援助資金的籌集,使社會各界均能夠通過捐款的方式參與到城鎮困難群體就業援助中來。
為提高城鎮困難群體就業援助工作的有效性,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等政府部門還需針對各類困難群體的就業困難實際原因,積極展開針對性的就業援助服務方式創新,以便于從根本上幫助困難群體解決就業困難問題,進而實現順利、穩定的就業。例如,在對長期失業人員進行就業援助時,這類就業困難人員本身具備一定的市場化就業能力,之所以會出現長期無法實現就業的情況,主要還是由于其接觸的就業機會相對較少,因此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完全可以發揮自身的信息資源優勢,對全產業、全行業的就業信息進行廣泛收集與發布,以幫助其接觸到更多的就業機會,并借此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而對于專業素養不足、工作實踐能力較差的就業困難人員(如首次就業的職業院校畢業生等),則可以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專業培訓服務與職業指導服務,使其能夠逐漸實現專業素養的提升,為自主就業打下良好基礎。
針對就業援助政策宣傳不到位的問題,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等政府部門還需在相關就業援助政策出臺后,進一步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并對政策宣傳方式加以創新,以提高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政策知曉率,使各項就業援助政策均能夠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例如,在街道居委會、辦事處、勞保所等就業援助服務部門的辦公場所,可設置專門的政策咨詢臺,鼓勵就業困難人員根據自身情況主動進行政策咨詢,了解相關就業援助政策的具體內容。而針對現代人的信息獲取習慣,則可以在各新媒體平臺、短視頻平臺建立官方賬號,發布有關就業援助政策的文章或視頻,以擴大就業援助政策的傳播范圍。
總之,當前針對城鎮困難群體的就業援助工作雖然仍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但對于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等政府部門來說,只要能夠正視就業援助工作中的現實問題,同時在就業援助政策宣傳、就業援助服務方式創新、基層服務平臺建設、相關法律制度體系建設等方面采取合適的應對策略,就業援助工作的實效性仍然是能夠得到保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