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儒千
(東北農業大學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30)
隨著網絡通信技術的日益成熟,以微信為代表的移動社交軟件得以誕生并快速占領市場。自微信誕生以來,其用戶數已經達到了11億,現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國民軟件。微信影響力之廣大使其對當代人的社交習慣帶來巨大改變。微信構建出的虛擬社交空間,為人際關系變革提供了條件,由此帶來的影響有待觀察。本文將分析以微信為代表的社交平臺對使用者人際關系產生的影響,幫助用戶群體趨利避害。[1]
本研究從微信與微信用戶群體的發展現狀出發,首先概括微信用戶在人際交往中的使用特征,討論微信上的虛擬社交與現實社交的異同之處。其次,列舉社會上發生過的真實案例來分析微信中虛擬的人際交往的邏輯與成因。
市場調查顯示,受訪者中有接近九成的人擁有微信賬號,未開設賬號的基本是60歲以上的老年人,由于在其社交網絡中智能手機的重要性不是非常明顯,因此他們對微信的需求還不甚強烈。對微信用戶群體分析后發現,18-40歲年齡段的用戶占主流,反映出微信對中青年群體最為重要。調查顯示,在微信中的人際關系方面,親朋好友等熟人關系占主導,“親密朋友”與“父母親人”兩者合計占63%,而工作上的溝通及陌生人的社交也占據一定的比例,這反映出微信人際網絡的全面性,覆蓋了強溝通和弱溝通等不同性質的社交關系。[2]該調查數據反映出微信用戶群體數量上的廣泛性導致其具備豐富的特征,微信用戶的社交總體上以熟人社交為主,陌生人社交為輔。
微信是騰訊公司在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免費App,支持語音、圖片、文字等多載體的溝通方式。截至2019年第四季度,微信已經出現在中國98%的智能手機上,月活躍用戶達到9億,微信便捷的實時溝通方式使其越來越成為當下人們必不可少的軟件。
微信與日常社交相比,弱關系溝通的數量大幅增長。微信提供了豐富的陌生人社交功能,比如“附近的人”“搖一搖”等功能,前者是對自己的生活圈進行地理范圍的拓展,后者則打破了距離的界限,可以無限制地擴展自己的好友圈。這些新奇的方式為用戶社交賦予了偶然性,其淺層次的溝通、弱溝通的特征被強化。
微信平臺作為擁有十多億用戶的巨型社交網絡,每天都發生著不計其數的故事,語音和文字承載著廣大用戶的歡笑與眼淚,祝福與悔恨。其中,不管是正常的還是非法的,這些案例都是我們進行當代虛擬社交人際關系梳理的重要材料。
根據2020年石嘴山警方發布的微信詐騙典型案件,個別不法分子利用微信用戶會添加很多陌生人的漏洞,偽裝成快遞員,謊稱微信用戶的快遞被弄丟而用戶的手機又打不通,請求添加用戶的好友,并告訴用戶點擊鏈接就可以全額賠付損失的快遞費用,而鏈接中往往要求填寫用戶的手機號、銀行卡信息和手機驗證碼,不法分子就會利用這些信息去轉移用戶銀行卡里的錢財。這是利用了很多微信用戶的通訊錄非常龐雜,常常添加很多陌生人后又不再聯系,導致他們面對陌生人時的心理底線被放低。
還有不法分子利用微信上以熟人社交為主的特征,冒充用戶的親朋好友進行詐騙。在2020年9月份,安徽省黃山區等多個區縣公安機關發布預警,提醒市民當心有人冒充單位領導行騙,在添加受害人微信后,利用用戶對政府機構辦事流程不熟悉的情況誘導用戶轉賬。這種案例往往是犯罪嫌疑人準確把握了用戶對熟人身份的信任程度和對領導身份的敬畏之心從而導致用戶削弱了其應具備的警惕性。
目前微信社交網絡幾乎與現實的人際交往一樣復雜,充斥著真真假假。從上文中提到的兩個微信詐騙案例來看,很多微信用戶擁有相當龐大的交際圈,并且將現實生活中對好友的信任程度移植到了通信網絡另一端的微信用戶身上;殊不知,熟悉的頭像和昵稱背后或許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秘密,這體現了虛擬社交對普通人生活的滲透作用。梳理上面兩個案件,我們可以發現其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用戶對另一端用戶的真實性一無所知,而有時又不方便直接要求對方提供身份證明,這就給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機。總之,匿名性是虛擬社交網絡中隱患叢生的根源之一。
1.完善自我人格認知
虛擬社交使人際交往突破了空間與地域、年齡和層次的限制,人們可以自由地與志趣相投的人交往,強化了對自我的認同;也可以在人際交往中增加社會經驗,幫助自己構建更高質量的人際關系網絡。
2.豐富社交功能
微信可以建立群組,為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提供了更多功能。比如,在興趣愛好的“學習交流群”中,可以就學習同一門課程的不同理解進行交流,從而實現學員之間的優勢互補,溝通聯動,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再比如,在“社區團購群”中,網友們可以和鄰居們拼單購物,虛擬社交方式能夠促進鄰里之間良性交往,也能為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1.弱化溝通技巧
虛擬社交在無形中弱化了人的溝通技巧。在很多微信用戶的日常中,微信溝通取代了大部分的日常溝通,導致他們的實際溝通技巧弱化。大部分微信用戶都會優先選擇發送語音或文字消息的方式,而不是實時語音電話或視頻通話,導致人們在生活中的溝通常常是不同步的。微信溝通固然便于在某一方不能及時回復信息時也能將信息傳達,降低溝通成本,但也降低了人們對信息的即時處理能力,使溝通技能得不到鍛煉。
2.誘發心理問題
虛擬社交關系還會對使用者的心理造成負面影響。隨著數字化技術大量應用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利用手機和電腦工作和學習的人不斷增多。網絡用戶逐漸形成了一種以網絡社交為主的交友觀念,隔著網絡,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種虛擬的關系,這種關系不必擔心對方會對現實中的自我造成傷害,再加上虛擬交友這種交往方式的獨特性,使網絡用戶們有了不同于以往社交環境的各種心理因素。在網絡社會中,時常會出現這樣的現象:通過網絡交往,雙方并不會直接接觸,而是通過語音和文字交流。在這種虛擬的社交環境中,網絡用戶不能及時辨別真相,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也是很大的。
調查顯示,用戶在網絡中展露的自我和現實社會中給予他人的印象有著巨大差異。大多數用戶更傾向于在網絡平臺中發泄在現實生活中的壓力,這些壓力的堆積會對用戶群體的心理健康產生一定的危害,進而對用戶在處理人際關系時產生負面的心理暗示。而把現實世界的壓力轉到網絡釋放,并沒有真正消除壓力,錯誤的舒緩方式使用戶越發找不到在現實生活中的位置,進而沉迷在虛幻的網絡中,忽視現實人際關系的構建。
3.導致三觀不正
對很多分辨力不強的用戶來說,網絡世界充斥的種種負面信息,很容易導致他們誤入歧途。面對充滿誘惑的網絡世界,一部分用戶會喪失判斷是非的能力,尤其對于大學生來說,好奇心驅使其想要探索新事物,但網絡負面信息和負面情緒,會使其不斷突破正確的價值觀。
用戶自身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會影響人際關系,網絡不良信息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對價值觀的負面影響,使用戶產生錯誤的社會定位,進而危及社交能力的形成。
微信作為一種新興的信息傳播工具,便捷了人們的溝通,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社交方式。網絡中充斥著復雜的世故人情,巨大的誘惑,用戶的社交觀念和社交能力也因此發生轉變。
普通微信用戶,很難對通訊錄里錯綜復雜的好友甄別和管理,這就需要官方及時對有“前科”的賬號嚴打。2019年初,微信安全中心對六千多個詐騙賬號封號處理,打擊在網絡上惡意拉人、組團詐騙的不法分子,為用戶營造一個更健康、綠色的虛擬社交環境。微信官方應堅持這種政策,對使用假身份的賬號進行限制。微信平臺應推出更加詳細的規范規則、設置謠言自動攔截系統、完善人工舉報機制,加大處罰力度,封停發表不實言論的公眾號、個人微信號,提高違規成本,從根本上降低不良信息的傳播風險。此外,平臺也應當對健康積極的公眾號實施獎勵政策,鼓勵作者充分利用公眾平臺,引導正確的輿論風向,營造綠色的網絡空間。
此外,微信平臺應該限制“搖一搖”“附近的人”中的不當社交行為,提倡健康的社交觀念。微信平臺可以發揮朋友圈等功能的良性社交能力,提升虛擬社交的整體健康度。
在虛擬社交中,保護個人隱私至關重要。目前,微信已經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來保護用戶的個人隱私,比如不會公開對群組進行投訴者的個人信息,從源頭上降低隱私泄露的概率。此外,用戶自身也要加強防范,盡量不在朋友圈或陌生群組中過多地透露個人隱私或個人定位等信息,避免給網絡上潛伏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機。
微信等虛擬社交平臺會對用戶的社交產生負面影響,原因之一就是用戶過分沉迷網絡,不愿到現實生活中去,真實社交能力下降。對此,微信官方可以通過平臺已有的功能來鼓勵用戶參與線下社交,比如利用“微信運動”功能發動朋友圈里的聚會,鼓勵大家把微信社交網絡復制到真實生活中。線上線下社交聯動,可以有效發揮虛擬社交網絡的正面作用,降低用戶拓展社交圈的成本。
對于當前虛擬社交流行、線下社交萎靡不振的情形,用戶需要提升自身對微信軟件過度使用的警惕,避免混淆虛擬社交與真實社交之間的界線,要定期維護真實的人際社交網絡。很多人已經認識到了過度使用微信的危害,意識到自身真實社交能力有所退化,但遲遲不能做出改變。對此,用戶可以從限制使用手機開始,比如每天留出一定的時間遠離微信,多與親朋好友線下游戲、聚餐等;主動抵制虛擬社交的負面影響,對自己的道德行為嚴格約束,堅持文明上網。對于網絡游戲,用戶也應該保持警惕,限制每天玩的時間,把更多時間集中在學習、工作和真實社交中來,把握好生活節奏,有效提升自己的生活質量和社交質量。
微信對現代人的社交是一把雙刃劍:它利用技術優勢打破了物理空間限制,也弱化了我們在現實社交上的技巧與能力,容易造成即時溝通技能的退化。微信平臺在隱私保護政策上的失位也會威脅到我們的個人信息安全。因此,我們要對微信合理利用,趨利避害,使其更好地為我們服務,才是虛擬社交應有的存在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