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帥康
(山東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山東 濟南 250358)
人的品德形成及發展規律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對象,涉及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過程中,作為精神層面的文化思想等,只有為受教育者所認識和接受,其作用才能得以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實現,既受接受環境的影響,又受個體內在心理因素的影響。可以說,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就是社會要求與個體內在心理、道德需要相互作用的矛盾過程。而情緒情感作為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極為重要的心理因素,是影響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關鍵要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接受活動,是接受者在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中,基于社會需求和個體需要,借助可用媒介,對接受內容進行反映、選擇、整合、內化和外化,進而對傳導者(即教育者)進行反饋的雙向互動過程。
從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角度,我們對接受活動的構成要素進行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活動包括五個基本要素,即傳導者、接受主體、接受客體、接受媒介和接受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傳導者即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實施者,主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發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教育者同樣是接受活動的主導者,其情緒情感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接受過程發生的情感基礎。
1.突出強調教育者的責任感
“教育者的資格與教育成效絕不在于其道德知識的淵博性,而在于有無情感、人格和技能。”[1]教育者的責任感表現在對于自己職業的認同和對于學生的責任感。教師是培養人的神圣職業,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的傳導者,首先應該對教師職業有清晰的認識。保持對于教師職業的敬意,才能充滿責任感,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教師職業,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育工作。注重接受主體的責任感,是保證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受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活動的主體,教育者必須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對待每個受教育者。對學生負責的表現是關注學生接受過程中的心理感受。只有教育者真正發自內心地關心受教育者,建立起有助于接受的良好情感體驗,使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中能夠感受到教師的激情,從而產生接受的欲望。
2.教育者對接受內容的認同可確保接受活動的有序進行
教師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的傳導者,只有在對相關內容認同的前提下,才能保證接受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過程是以接受內容為接受主體所認同并內化為目的的。只有教師對接受內容充分認同,內化為自身價值體系的一部分,并外化為實踐,才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以積極的情緒情感狀態感染人,為接受活動提供有利的環境。如果教育者對內容不能真正理解,甚至是在不認同的情況下進行教育實踐活動,必然產生與教育目的所相悖的教育效果。
3.教育者的情緒及心境是影響接受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育者作為現實的普通人中的一員,也有喜怒哀樂等情緒。教育者生活中的情緒體驗和心境會在教育過程中有所表現,成為影響接受的重要原因。教育者積極的情緒體驗和心境往往能營造良好的接受環境,使接受主體在輕松的環境下接受,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起到正向的促進作用。消極的情緒和心境,往往造成壓抑等不利于接受活動的接受環境,會使接受主體產生抵觸的情緒體驗,對接受效果產生負面的作用。
受教育者作為接受主體,是接受活動的最重要因素,其情緒情感是接受活動能否順利進行的前提。接受主體的情緒情感主要是對待客觀事物的一般情緒情感、對待傳導者的情緒情感、接受活動發生時的情緒情感。
1.接受主體對待客觀事物的一般情緒情感是其情感心理的基準
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存在,生活環境和經歷不同,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不同,產生不同的性格,這就決定了接受主體的日常情緒情感狀態。傳導者面對不同類型的接受主體,要根據其一般情緒情感狀態,找到能與其產生情感共鳴的情緒狀態。一般情緒情感較為穩定的接受主體是接受活動發生與進行的理想狀態;對待情緒情感相對不穩定的接受主體,要努力創設有利于接受活動發生的接受環境,盡量減少對其情緒的影響,確保接受主體處于穩定情緒狀態。
2.傳導者的情緒情感影響接受效果
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受教育者對教育者的愛憎好惡程度,往往關乎教育過程和教育效果。教學實踐證明,受教育者以積極的情緒情感狀態對待教育者和教育活動,往往能夠主動接受,對教育活動充滿熱情。在接受活動中,只有接受主體以積極的態度主動接受,根據自身需要對接受內容認同從而內化和外化,根據自己內在評價標準給出關于傳導者、接受客體及接受環境等的反饋,促進個人及接受活動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3.個體在接受活動中的情緒情感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
在接受活動發生時,接受主體受不同刺激,在不同的情境下,產生短暫和激動的情緒,或是由于不同情感外化所表現出來的情緒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產生較大影響。在教育過程中,積極的情緒情感會孕育積極的接受心態,能推動接受活動的順利進行,并產生良好的效果;反之,消極的情緒情感會在教育發生時產生消極的接受心態,進而在教學實踐發生時,對教學活動與教學內容產生抵觸的心理,影響接受的效果。
接受客體和接受環境本身不具備情緒情感,但是作為影響客觀存在的人的接受活動的效果的重要因素,其中所蘊含的情緒情感因素對接受活動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接受客體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為以思想和意識等存在的相關知識。價值教育和情感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能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素質。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中包含著豐富的隱性情感要素,以愛國主義情感為代表的符合中國社會主義發展要求的道德情感,責任感等在個人的品德形成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情感,屬于情感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些情感教育因素在接受活動中能提高接受主體認同的可信性和渲染性,加強接受效果。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教育內容中的情緒和情感要素,以積極的情感和情緒促進人的發展;做到有理有情、以情寓理。
接受環境在教育過程中表現為教育環境。情緒情感的產生都基于一定的情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由于場合和情境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情緒。積極的比如輕松歡快的情境往往帶有美感,能潛移默化地給人一種愉悅的情感體驗,促進接受活動的發生,以合理的節奏進行。教育實踐證明,教育者根據受教育者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性等設計的符合受教育者接受能力的情境,能夠使受教育者以相對積極的情緒情感參與接受活動,促進教育目標的實現。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既要充分運用先進的硬件設施,增強營造情境的生動性;又要增強情境的情感氛圍,真正將受教育者帶入營造的情境中,使受教育者有充分的情感體驗。受教育者面對不同的情境,要積極地調整自身狀態,以認真的態度在教育情境中實現內化。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的情緒情感因素并不能獨自發揮作用,這些不同的情緒情感因素相互影響、相互作用,進而影響接受效果。積極情緒情感的交融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過程中由于不同的情緒情感心理,接受主體會產生不同的情感接受障礙,這是在現實中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情緒情感因素。情感接受障礙可以分為:接受主體自身情感抗拒的情感障礙、對傳導者情感抗拒的情感障礙、基于社會要求與自身需求之間差距的情感障礙。
1.個體基于個人情感排斥產生的障礙
接受主體在不同的接受環境下,基于不同的接受內容形成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實踐和經驗不足的情況下,自身由于知識的不足和主觀限制,對事物的認知和態度易情緒化,從而產生趨于極端化的情感體驗。對符合自己認知和已有情感體驗的內容,會完全認同、興奮和激動;反之則會完全反對、冷漠和厭惡。在接受活動發生時,當接受內容與已有認知發生偏差時,就會對思想政治教育不認同,甚至厭惡。
2.對教育者不認同導致的情感障礙
在接受主體感覺到對自身的不尊重抑或其他不符合本身情感體驗的感受時,往往產生消極的情緒情感。接受主體對傳導者產生消極情緒情感,會造成二者關系緊張甚至情感對立,對于接受內容產生不認同或厭惡等。接受主體對傳導者的消極情緒情感,會感覺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滿足,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誤解和抗拒排斥,造成與教育目的相悖的效果。
3.基于社會要求與自身需要之間差距的情感障礙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社會要求往往表現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有時過于強制,從而表現出對受教育者不尊重;要求死板但實踐中又有執行偏差,受教育者往往會表現出抗拒和排斥情緒。當受教育者對教育內容不認同或與自身需求差別很大,但又必須接受時,同樣會引起受教育者的抵觸,與教育目的初衷相悖。受教育者面對相對形式化的教育,在無力改變時往往會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對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不認同和抗拒。社會需要和自身需要是接受過程發生的動力機制,我們應該努力縮減二者之間的差距,使其相互配合,達到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作用。
在現實中,隨著環境和人的認知的改變,會產生新的情感接受障礙。對于情感接受障礙的存在,要運用科學的方法加以改進和優化,以達到提高接受效果的作用。
1.尊重接受主體的個性化差異
個體需要及其情緒情感都得到尊重,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有效發揮作用的前提條件。接受主體的需要是接受活動發生的起點,只有尊重個體差異性,了解接受主體的認知水平,才能保證良好的接受效果。個體的情緒情感具有多變性和多樣性,隨時間和環境的改變而不同。只有尊重和理解個體情感情緒,對每個人的情緒情感進行有針對性處理,才能保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的有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為研究人和培養人的科學,在教育過程中小班教學是最適合的模式,這有利于教育者把握受教育者的個體差異,并針對性地施教。
2.創設更加有利的接受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環境下進行的傳遞和接受活動,要改善作為影響接受的重要因素的環境。接受環境可以分為以硬件設施等為主的硬環境和以輿論、意識形態、國家和民族文化等的軟環境。接受的軟環境在接受活動中發揮作用,使個人的心理和思想發生變化,潛移默化改變人們的認知方式、行為方式、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們要營造和諧積極的接受軟環境,使受教育者無心理負擔地參與接受過程,促進接受效果的正常發揮。
3.增強接受客體即內容的科學性
接受活動所傳遞的內容不是固定和死板的,要隨著時代和形勢的發展不斷加以優化。首先,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保證內容的真實和科學,接受的內容影響人的品德形成,是教育者形成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關鍵因素。接受內容必須是經過嚴格論證和實踐檢驗的科學原理,只有這樣才能符合人的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其次,接受內容必須趨于社會需要和個人的心理狀況。只有內容與個人的情感體驗產生共鳴,以達到情感的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