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秋霞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河源 517000)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要高度重視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黨—團—班”一體化建設,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在黨建引領、團建落地和班級建效上取得重大突破,打造課堂教育、社會實踐和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并將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融入愛國、愛黨和愛社會主義教育中。集體成長是深化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的關鍵環節和重要契機,如果能夠有效創新建設舉措,思想政治教育和集體建設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思政背景下,為了全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踐行“兩個維護”,引導青年大學生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同時在廣大青年大學生中著力培養造就一大批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的馬克思主義者,引領青年大學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身,不斷提升高校團學思想引領組織力和戰斗力。
“黨—團—班”一體化建設旨在以黨建工作為引領,以團學工作為基礎,以創新班級建設為落腳點,重點解決黨建、團建和班建分離的現狀,通過開展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和發揮課程思政的功能,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覺悟,著力培養有理想、有夢想、有責任、有擔當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1]
“黨—團—班”一體化建設是以黨建引領建設的整體布局為出發點,以實現團建與班級溝通互聯為主要表現形式,最終達到黨團班建設相互融合、雙向相通、良性循環的一體化模式。高校黨支部要高度重視學生工作,將其視為學院一切工作的生命線,切實加強思想教育工作,做好思想教育引領工作。在一系列“黨—團—班”一體化建設中,讓黨員深入學生內部,深入不同班級的團、班組織中開展思想工作,努力形成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更要讓黨員接受每一名學生的個人監督,最后達到為學生服務、培養學生健康成長成才的目的。[2]
按照“組織架構一體化、制度建設一體化、隊伍培養一體化和活動組織一體化”進行“黨—團—班”一體化建設,并結合學科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目標,有針對性地落實“黨—團—班”一體化建設工作。積極引導學生參加學校開展的各項班團體建設培訓活動,豐富黨建團學知識,提高自身凝聚力,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氛圍。通過鼓勵學生參加團學活動,擴大黨建活動的影響面,潛移默化地增強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從而吸引更多的大學生渴望加入這一光榮組織,起到“潤物細無聲”的作用。[3]
“黨—團—班”一體化模式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大家合力解決。例如,一些學生干部思想意識不到位,責任意識淡薄,不能準確定位自己。班團集體是學校的基層組織,是在學校整體育人理念的指導下發展的。我們要將創新貫穿于黨建工作的始終,班團集體的建設方向與學校的育人理念大方向要始終保持一致,集體發展要始終在學校育人理念的“主航道”上。新時代對高校的“黨—團—班”一體化建設提出了新要求,為了更好地建立黨建帶團建的長效機制,迫切需要大家探索新的育人模式,以期能夠為實現通過黨建帶動團建的良性循環提供載體及制度保障。[4]
通過“黨—團—班”集體學習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實踐活動,能夠激發黨員帶頭學習的熱情,促進黨員和團員政治理論水平共同提高;“黨—團—班”三位一體協同工作機制,也能讓黨建帶團建促班建效果更加明顯。“黨—團—班”一體化模式充分實現了黨組織與團組織有效互動,將團組織與班組織任務落實與信息收集,形成了思政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徑。
班級既是高校最基層的組織單位,也是學校傳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陣地,學生學習和成長最重要的場所,班級工作的良性運轉是黨團建設工作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以下是“黨—團—班”一體化建設的主要舉措。
在班團體建設中,理順班團關系十分重要。通過設置學生黨支部,支部下設黨小組。班團體建設工作中較為突出的一點是全面推進、實施班長兼任團支部副書記及設立組織委員,充分發揮黨支部在“黨—團—班”一體化建設工作中的思想引領作用。根據學生入黨培養過程來設計“黨—團—班”一體化組織架構,創新性地開展工作,并且根據學生專業確定工作任務,形成“黨—團—班”一體化進階式培養體系。[5]
建立“黨—團—班”一體化建設領導小組,在各專業班級采用民主推選的方式,以保證公平公正公開,明確“黨—團—班”骨干崗位職責,以黨支部建設為核心、以團學為抓手,依托研究方向設置黨支部,形成以老帶新機制,使學生黨支部成為班級團結進步、學院和諧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實現學生干部交叉任職,建立學生黨員聯系團支部制度,推動各組織的融合。積極發揮輔導員、班主任隊伍的思想引領作用,專業輔導員同時擔任學生黨支部書記,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貫穿工作始終,實現黨班團工作同向同行同步。制定“黨—團—班”一體化建設實施方案,有效推進“黨—團—班”一體化建設。
制度體系的建設對于提升黨團體組織工作活力很有幫助。在“黨—團—班”制度建設一體化工作中要加強特色化建設,充分發揮團支部固有優勢。黨支部擴大支部民主,團支部設立支部委員會,嚴格支部委員選舉制度,強化各支部成員開展推優評獎等事務工作的話語權。根據上級組織指示,黨支部要結合支部特點明確支部的工作職責、內容,通過公開競爭、民主選舉、組織推薦,讓每一位黨員都具有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我們要逐漸發現那些身上有閃光點的學生,為班級培養班干部人才,并進一步推薦到團組織乃至黨組織,確保一個人才向上的機制,同時淘汰一些精神慵懶、不作為的干部。團支部為團的基層組織,是團的工作和活動的基本單位,要建設充滿活力、堅強有力的團支部,努力使團員青年成為新時代黨的有力助手和后備軍,充分發揮團結教育團員青年的核心作用。
在“黨—團—班”隊伍一體化中,探索出適合學生的做法是十分關鍵的。高校黨支部應該高度重視青年大學生的培訓工作,調查青年黨員和團員的思想動態、心理狀況及實際訴求,對調查結果統計分析,并以此為主要依據,結合班級、社團的宿舍等群團組織進行黨團工作組的合理劃分及具體工作方案的制定,并對每一個班組織個體的實際情況培訓考量,選派出政治素質過硬的優秀黨員、團員和班長,讓他們深入學習、工作等關系密切的各級組織中開展思想與理論教育,有利于加強共青團員的理論基礎和思想覺悟,使更多的優秀青年黨員和團員堅定共產主義理想。[6]
同時,在隊伍培養建設中,高校黨支部要深入開展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教育,可以每年定期在各學生組織、班級團支部組織嚴格選拔下推薦學員,通過大學生骨干“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培訓班培養造就大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思想的馬克思主義者,引導團員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自身,在從嚴治團等各項工作,不斷提升青年團學思想引領組織力和戰斗力。
首先,提高青年黨員和團員的思想水平。高校要嚴格落實第二課堂培養方案,聯合開展“黨—團—班”學習活動,多途徑培養學生全面素質,搭建班團集體成員有效互動的平臺和載體,突出專業特色,反映學生興趣愛好等。鞏固和擴大青年群眾基礎,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推動文化育人發展。
其次,組織好黨帶團思想建設實踐活動。積極加強基層黨組織的宣傳教育引導,幫助團員、群眾學習政治理論。認真落實“三會一課”、積極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等,充分利用本地的黨史國史教育基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進行現場教學,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緊密結合,充分發揮第二課堂實踐活動對青年大學生潛移默化的思想引領作用。例如,積極舉辦多種類型的校園文化活動,主要涉及思想引領、社團興趣、技能競賽和志愿服務等四大類型,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學生參與度高,效果突出,從而實現以實踐活動為載體的文化育人目標。
最后,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比賽。健康積極的比賽是校園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對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創新活力的校園文化氛圍可以有效提高創新精神輻射的廣度和深度,只有充分營造“個個爭創新、處處有創新”的環境氛圍,才能更好地調動所有大學生敢于創新的積極性。
大思政背景下,通過“黨—團—班”一體化建設,可以轉變傳統的單向傳輸的思想引領方式。黨員干部教師能夠有效創新教育教學舉措,積極引導學生參加相關活動,豐富黨建團學知識,提高凝聚力,營造良好的氛圍,從而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集體建設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黨—團—班”三位一體協同工作機制能夠讓黨建帶團建促班建效果更加明顯,充分實現了黨組織與團組織之間的有效互動,將團組織與班組織任務落實、信息收集,形成思政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徑。
“黨—團—班”密不可分,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建設任務,采取有效舉措完成每個階段的任務,實現黨團班集體的建設和學校思想政治育人效果。與此同時,上一階段的任務建設還需在下一階段繼續維持,這才能確保黨團班集體建設貫穿整個教育時期。針對建設舉措的實效可以通過班團集體成員思想政治理論水平是否提升、干部選拔是否合理有效、幫助團組織提升核心力效果、黨支部和團支部是否形成有效協作等指標考核。
“黨—團—班”一體化模式充分實現了黨組織與團組織之間的有效互動,有效地將團組織與班組織任務落實與信息收集,形成了思政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徑。目前新形勢對高校黨團班集體建設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我們探索新的育人模式。我們應當立足新時代,以黨建為引領,將創新貫穿工作的始終,踐行“黨—團—班”聯絡機制,黨員密切聯系學生,進一步推動“黨—團—班”一體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