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社會科學院 王建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基礎上邁向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共同富裕是一個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基礎上人人都有希望達到富裕的動態社會過程。追求共同富裕是中國發展的一面旗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變得更為迫切,需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高質量發展,實現高效率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推動經濟社會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本質要求和應有之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方向。在現代化進程中必須持續這一根本方向不動搖,不斷彰顯社會主義優越性。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標志著我國進入了一個新發展階段,這意味著我們將從注重經濟增長速度走向注重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共享發展的新階段。此時提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說明了中國共產黨明確在新發展階段堅持發展作為執政第一要務的基礎上做出重大戰略延展,以共同富裕為導向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更加注重發展的公平性與共享性,更加彰顯社會主義本質特征,推進社會主義向更高階段邁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要過上美好生活,還要繼續付出艱苦努力。發展依然是當代中國的第一要務,中國執政者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新發展階段的共同富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初衷不改變。在新發展階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要根據當前中國社會的現實條件,準確把握人民現實利益結構和內容的變化。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必須解決好發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問題。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必須圍繞人民群眾的獲得感進行有效的社會利益調節,尤其是盡快解決低生活水平群眾的最現實、最迫切、最直接的社會需要,補足民生保障的短板和歷史欠賬,促進社會群體間利益分配格局的平衡。總之,新發展階段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是共同富裕必須堅持的發展思想。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共同富裕理論進行了創造性發展和時代性深化,主要表現為中國共產黨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其中共享發展理念就是共同富裕原則的集中表述,共享理念的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共享發展的內涵應該包括四個維度,即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就共享的實現機制而言,共享發展必須與社會發展階段相聯系,是一個程度不斷深化、質量不斷提升的過程,這里突出的是共享的內在發展問題。只有將這四個維度聯系起來,才能準確把握共享發展理念的真正內涵。共享發展理念是新時代邁向共同富裕的重要價值指引,因此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政策導向和戰略內涵。
新發展階段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創建共同富裕的基本制度要求。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十四五”規劃及二〇三五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目的是進一步扎實推進共同富裕。要通過有效的制度改革,激勵先富起來的群體帶動“后富”群體,解決貧困群眾的收入短板問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保持同步推進。完善收入分配機制,既要實現公有制條件下按勞分配的宏觀激勵作用,又要發揮市場體系各種生產要素報酬分配的微觀激勵作用。總之,新發展階段共同富裕必須進一步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實現經濟發展與居民收入同步增長,努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區域間、城鄉間發展不平衡的矛盾依然存在,尤其在民生福祉及社會保障領域還存在短板,“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還沒有完全實現。因此,新發展階段的共同富裕應該在補齊群體間、區域間、城鄉間的民生短板和社會保障重點發力,著力解決好“八有”的均衡發展問題,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共同富裕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