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斌
(山西粵電能源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0)
合同是在日常生活中基于雙方達成一致,彼此遵守承諾而擬定的一種具有法律約束的契約,合同法中的撤銷權是合同人放棄第三方債權的權利,使得當事人的合同效力延伸到非合同法外的關系當中。合同法在各國的法律領域中起到了保護各自利益的作用,其能夠改善國家的經濟發展,也能夠使雙方的利益得到保障,即為公平公正的原則。但情勢居多,在特定的情勢下,《合同法》應根據人們日常情勢有所改善和變更,其中撤銷權是合同法中最為常見的法律特征之一。
撤銷權在合同法中具有多樣化,其表現為幾種形式:(1)告知。告知的意思是按照合同的指定者傳達給對方,比如:無權代理人需要指定人在合同確定前以告知的形式來傳達撤銷權。(2)仲裁權。債權當事人應該按照合同制定的條例在發生糾紛之前,利用書面形式把合同中的條例作為基礎條款形成仲裁請求協議,向有關機構單位請求仲裁。(3)訴訟權。合同法中的合同當事人有權向法院等機構提出民事訴訟,從而維護自身利益。因為債務人很多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放棄自身的債權,造成自身利益受到損害。在這樣的情況下,債權人就有權向相關部門提起訴訟。[1]
對于不同的撤銷種類來說,撤銷權的主體也會不同,兩者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在行使撤銷權的過程中,可操作的權力不能超出法律規定的范圍。比如:合同法的條例中有關贈予和被贈予的違法行為,造成一方利益受損。在這樣的情況下,贈予代理人有權采取撤銷的權利。在這條法律條例當中,繼承人或法律代理人就是屬于合同法中的撤銷主體差異,除兩者之外,其他人不得使用撤銷權。
債權人撤銷權在法律制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合同法》中的撤銷權制度為了讓被侵權人在法律上得到救濟,從而減少其人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債權人行使撤銷權前必須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債權人也需要對實施的一方行為進行鑒定,撤銷權是一種實質性的權利,債權人在撤銷權下取得的財產等由公正方對其鑒定和評判,確定誰具有“優先受償權”,撤銷權的債權人可將所得利益返還給債務人,也可以返還給自己,債權人也可以抵消的方式受償,這樣才能體現合同法制度的真正目的和意義。債權人撤銷權后所得優先補償是我國合同法中的確立,必然是體現公平和公正的原則,利于社會和諧和經濟的發展。[2]
生效的企業法律人格否認制度,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其一,各個企業存在的獨立的法律人格是法律人格否認制度生效的基礎。母公司和子公司間存在著操控與被操控的關系,同時又具有獨立的法律人格。在我國公司法有明確說明,母子公司雖然是一個統一的經營整體,但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的法律人格是獨立的,母公司對子公司實行過度的操控是法律人格否認制度生效的關鍵。
其二,確認獨立法律人格,也平衡了企業投資者和債權者之間的利益。企業的獨立不僅體現在企業間的法律人格相互獨立,而且還表現在各個公司財產獨立。合同法中相關條例規定:企業是個獨立的法律個體,企業各自具有獨立行使權利的能力和行為能力。企業具有獨立的行使權利能力是取得人格獨立的基礎;與此同時,企業還需擁有行為能力,可以用企業的名義對外進行經營,但是最終的后果由自己承擔,這就涉及了義務責任能力問題;其次,企業的財產不屬于企業的各個員工,企業的財產是由企業所有者投資創建的,但是如若這一筆資金投入企業,那么這筆資金就屬于企業整體,不再屬于企業所有者的個人財產。
其三,公司的《合同法》中有關人格否認的判定依舊停留在公司和股東之間的人格混同關系上,沒有提出有關聯企業之間的人格混亂的條列。《九民紀要》主要是將關聯企業人格的判定歸屬于過度操控的情況中,條列款中明確規定企業所有人在對企業過度操控,嚴重威脅到債權人的利益時,應當否定企業人格。在第二條款列中說明,企業所有者在對操控多個企業以及關聯企業,過度濫用權利使得關聯企業間存在財產混亂、只存在一個決策結構、丟失了企業人格的獨立性等一系列行為時,可以判定企業所有者規避債務、不良經營或者違反法律。并可以根據整個案件的情況,剝奪關聯企業的人格讓其承擔相應的連帶責任。從中看出,最高人民法院對于企業人格的判定標準,不僅僅局限于將企業人格作為判定基礎,主要是注重將企業所有者或企業掌控者對權利的濫用作為判定標準。[3]
合同法中的要約撤銷權是在合同的指定過程當中,如果想讓要約失效,就只能是通過撤回來使要約失效,這樣的撤銷方式就是要約撤銷權。合同法中的要約撤銷權也不是隨時都可以撤銷的,如果是在合同的制度過程中已經做好了準備,這樣的撤銷是屬于無效的。要約撤銷如果在沒有規定年月日的情況下,若撤銷其內容就要在被要約人做好合同制約之前通知才可有效。
在企業中如財務對財產進行了財產處分,對債權人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損害的情況下,債權人有權對債務人進行撤銷。合同法中明確規定,債務人不得以不正當的手法對債權人財產造成損失。若債權人因環境特殊原因的影響無法了解撤銷事由的時候,債權人應在債務人對其處分之日算起五年后才可生效。
撤銷權在行使期間,若相關的債權是屬于連帶類型的債權,那么債權人需要共同行使撤銷,也可以其中一人提起訴訟,如果同一個債權使多個債權人受到傷害,那么債權人可以向有關部門提起訴訟來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但債權人不能肆意而行,在根據合同法的規定下合理行使自己的權利。[4]
一般情況下,雙方達成協議而制定合同,并在有限時間里持續保持公立完整,但如果其中一方因特殊情況無法履行合同規定,就會出現不公平的情況,這樣的形勢下可以通過合同法中的情勢變更來解決此問題的發生。情勢變更是合同法中由于合同的繼續履行導致嚴重不公而設立的一項條例,從而終止合同的生效,來維護債權人利益。該制度是對合同的公平和誠信原則加以落實和修正。在市場環境下容易導致混淆,情勢變更在合同法中對這樣的現象做了詳細的解釋,我國合同法規定,情勢變更是在合同生效以后由于不公而對當事人行為重新加以評定,但企業合同者不得隨意行使其法例、變更或解除,導致市場混亂。[5]
近年來,我國雖然在法律方面制定了企業合同等方面的制度,企業責任主體沒有發生變化,依舊是企業股東,但債權人認定企業也應該承擔其債務責任這樣的說法沒有理論依據,因此實行維護企業債權人利益是極其重要的。在我國有關公司法中明確規定,企業人格否認判定原則,不再以關聯企業人格混同作為主要的認定條件,更多的是注重于股權掌控者權利的濫用和關聯企業間財產混亂之間的認定,合同法制定合同制度的作用在于平衡企業所有者與企業債務人之間的關系,使其利益得到相應的保障。
撤銷權不是債權人的利益直接得到保障,而是通過合法的途徑和一定的鑒定使債權人利益減少損害,撤銷權等合法權益是我國合同法中最主要的一個條例,是關聯企業的一個復雜化的經營整體,企業間通過相互合作的方式在為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同時,也出現股權控制者濫用企業職權的問題,債權人利益成為欠債者的重要棲息地,因此,合理適用債權人撤銷權在法律制度中極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