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合杰
(上海小城(蘇州)律師事務所,江蘇 蘇州 215000)
傳統的行政法在解決現代社會出現的新問題時會出現一定的滯后性,因此行政法通過逐步完善細化了更多法律法規,但是目前我國行政法基本原則還不夠完善,許多法律基本原則的探討依舊處在理論層面,導致行政法基本原則執行力度欠缺,難以結合實際情況對法律法規中的不合理之處予以整改。鑒于此,需要對行政法基本原則存在的不足進行反思,并對目前逐步完善的行政法基本原則進行分析,以便增強行政法執行力度。
行政法的核心部分就在于其基本原則,對行政法的法律法規條文的修訂及補充具有重大指導意義[1]。由于行政法能夠處理的事件有著極廣的覆蓋范圍以及繁多的涉及內容,因此,行政法尚未設立專門、統一的施行法典,那么行政法基本原則同樣獨立于其他法律原則之外,僅僅適用于行政事件,只能在行政法范疇內生效[2]。行政法基本原則能作為其他法律法規的典范,其他法律法規均能對行政法基本原則予以借鑒。此外,行政法基本原則在引導行政法確立及施行方面有著重要現實意義,并且能對部分行政主體的行為作出直接約束與處理。
目前我國行政法基本原則實際上已有了巨大進步,但是從不同主體利益角度來審視,會發現實際使用中依舊存在諸多不足,導致其價值及功能無法最大化凸顯。通過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反思,會發現還有許多值得完善的地方,需要我們深入分析與總結,唯有逐步完善才能夠提高行政法實施成效。
在現實情況中,不同類型的行政案件非常多,為了保證辦案工作效率,難免會出現一定的有失公平的情況,導致新的矛盾與問題出現。比如,前些年出現的城管與小攤販之間的矛盾,對城市的管理必定要依法行政,而一刀切的做法顯然未考慮到小攤販的實際情況,也就導致不公平的現象出現,衍生了許多熱點事件。此外,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征收土地,在房屋拆遷中也會出現一些矛盾,部分地區為了加快建設進程,出現了強制拆遷甚至惡意傷人的事件,致使部分拆遷戶的合法利益受損,而且不同拆遷戶的情況有差異,無法避免地會出現不公平的情況。
思維模式較為傳統也會對目前行政執法造成一定影響。比如一些行政執法行為都有“先執法,后補手續”的情況,甚至于直接不補手續,如公安機關在跟蹤審理案情時會以破案需要為借口,直接跳過必要流程而直接進入主題,其中便有許多非法取證的現象,這種程序混亂或不嚴謹的情況,會給當事人的人格、權益造成損害[3]。隨著人們的法律意識逐漸增強以及法治社會的逐步推進,這種程序非正當的行政執法結果也逐漸被排除,確保程序回歸正軌。
行政執法中需要引入民主機制,但是在實際執行中要如何予以保障則成了新的問題。現階段,一些行政法案例無論是過程環節還是程序,均未受到強力監督管理,所要求的信息公開、群眾監督、民主評議均不是十分健全,或者是公示的內容不夠詳細、與實際有出入,致使民主監督喪失實效,信息公開成為形式主義。
不同階段的行政法均存在相應的基本原則,而基本原則作為行政法的指導規范,也會跟隨行政法的變化而不斷完善,并且會受到國家政策性文件、法規等直接影響,從而形成行政法的基本原則。鑒于對行政法基本原則的反思,筆者認為對基本原則的重塑需要體現出如下幾方面原則。
在行政執法中,程序正當為最基本原則,這也是保障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根本做法。在西方發達國家的行政體系中,程序正當原則已有成熟運用,所以完全可借鑒他人成功經驗,對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不足予以完善,可從提高民眾法律意識入手,通過宣傳讓民眾認識到程序正當是保障自身權益的根本,要勇于對程序失當行為說不。當然,行政法的程序正當原則與一般訴訟法的程序正當有一定區別,其蘊含的內涵更為深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回避原則。如果行政執法人員與案件涉及利益有著直接或間接聯系,則需要主動回避,確保執法過程的公平公正;其二,公開原則。為了確保行政執法過程透明,保障當事人的知情權,需全面公開整個案件的經過、程序、與判決結果,滿足群眾的執法監督需求,這同樣是督促執法人員執法公正的關鍵。當然,如果其中涉及國家機密、國家安全,可不公開;其三,公眾參與原則。重大決策制定前應調查研究,汲取群眾想法及建議,保障公眾合法權益,同時也能保證決策的科學合理性。
在行政法實施過程中,唯有合法執法才算對其基本原則的重塑。具體來講,包含兩方面內涵:一方面,行政執法行為必須已經得到法律許可,才能夠繼續執行下一環節,能夠更好地維護民眾的合法權益與正當權利。如果未經法律許可,必定不能進行行政執法,否則一切違法行為將被追責;另一方面,行政執法中相應的法律依據,唯有依據現有的法律文件,才算是有效、合法的執法行為。此外,當執法已有法律依據之后,有關部門執法行為要確保積極,認真履責,提高效率,不得出現刻意拖延或拒不執行的情況,否則同樣算作違法行為,需追究法律責任。
在行政執法中同樣要體現出合理原則,這不僅僅是行政法的要求,同時也是社會道德的要求。具體來講,合理執法原則包含如下三點:其一,公平原則。在行政執法中需要對所有當事人保證公平,不得夾雜任何主觀情感因素,否則會致使執行結果的公允性降低;其二,因素考量原則。在行政執法決策過程中,所有與之相關的因素都要綜合考量,尤其是與執法、授權、決定等方面相關的因素,同時也要將無關因素排除在外;其三,限度原則。行政執法中如果要采取必要措施,需要根據當事人的表現,在一定限度之內采取合理的措施,控制好整個執行過程的規范性。
行政執法環節中還需體現出民主原則,重點在于凸顯群眾力量,在權利制定中要求群眾參與,體現出人民當家做主。通過完善輿論監督制度,暢通意見反饋渠道,保證行政執法全過程的透明度,能讓越來越多的人參與,保證行政執法實效性。
行政法基本原則還需面向生活事實,此處所言生活事實包含過去的生活經驗、當前的生活事實以及可預測的未來的生活事實。由于在行政法調整形成的社會關系當中,大部分群眾對行政法基本原則并無明確認知與掌握,但是群眾會根據生活事實去指導自身的行政活動以及評斷其他人、政府的行為,同時也會根據生活經驗對未來的行政生活作預判。比如,政府方面出現不誠信行為,或者是政府出現違反約定或之前承諾的情況,群眾則會基于生活事實而要求政府賠償,當然群眾很有可能對信賴利益保護原則并不了解。此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行政法基本原則同樣是行政法對規范政治活動與社會實踐的總結,這種具有指導性的總結本身便源自生活事實,與群眾對行政法的認知、對價值的判斷觀念,均十分吻合。可見,行政法基本原則的重塑與確立,不可脫離于生活事實,并且要維持開放狀態,能與民眾形成良性互動。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國人的法律意識顯著提升,我國的行政法也在不斷地探索與完善中,而在此過程行政法的基本原則也會隨著外部形勢的變化而創新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國家法律制度的完善及行政法的執行效果。當然,我們也不能否認目前行政法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導致部分民眾或機構利益受損,所以還需對行政法基本原則進一步完善與重塑,力求滿足時代發展需要,推動法治社會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