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華
(黑龍江省龍江縣公證處,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100)
公證機構是否應當承責,承擔何種責任,將成為當前法律人士及機構探索的熱點課題。從法律制度層面而言,法律體系中公正民事法律具有懲戒預防性功能,以法律為依據明確民事關系,維護人員合法利益,預防發生法律糾紛,以此實現法治社會的建設,維系社會穩定發展的目標。
1.公證民事法律責任是指民事主體(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通過意思表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隨著社會發展,公證的需求越來越多,為了防止公證人員的過失,更好地維護公民的利益,需要對公證民事責任進一步探討,更好地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推動社會進步。民事法律以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目的,具有法律約束力,屬于合法民事行為。
2.公證法律責任涉及范圍較廣,主要是根據結果明確承擔刑事責任、行政責任還是民事責任。在公證民事法律活動中,分為當事人(包含相關利害關系人)與公證機構兩個主體,以適法性為特征,不包括無效民事行為、可變更、可撤銷民事行為以及效力未定民事行為。我國的公證機構主要是為了對某一項活動進行證明,更好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1.可確保基本公正權利,為公民民事權利提供保障,確保整體公正的工作環節做到有據可依,確保當事人合法權益。而違背公證權利與義務的公民,則需追究責任,體現公證民事法律責任的批判能力與約束力。
2.我國公證制度仍存在完善空間,通過公證民事法律的構建,可提高公證制度效力,公證員工作期間也應當秉持公開、公證態度。公證員作為實現公證義務與責任的執行者,除了需有自身約束性外,還要通過多個制度配合,以解決公證人員問題,保證公證制度公平公正,將其作用真正發揮出來,促進公證制度發展。只有對公證人員的行為活動加以約束限制,才能保證嚴格落實公證各項環節。
1.在《侵權責任法》中,有關侵權責任承擔方式規定較多,當出現案例后,需進行返還財產、恢復名譽、賠禮道歉及停止侵害。在侵權責任中,公證民事責任屬于其中一種,具有獨特地方,結合實際情況,按照《侵權責任法》與《民法通則》,其承責方式包含退換公證費、賠償損失及撤銷公證書等,以賠償損失為主要承責方式,所以也可將該責任稱為公正賠償責任。在責任劃分中,由于賠償責任不同、層次差異,機構屬于獨立法人,對于當事人通常以整體機構實現承責賠償,面對內部則為請求權,能夠追責公證人員的過失,要求過失人員承擔部分或全部費用,以約束人員行為。
2.辦理公證事項中,除了公證人員過錯、當事人及關系人過錯可能性外,也會產生雙方共同過錯情況,對于共同過錯,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也應承責,且根據事實具體分析。在分析過程中,需明確公證機構是否有意聯絡作為判定標準,無共同意思聯絡,則雙方按照責任比例進行賠償。如,當事人在未惡意與機構串通下,提交離婚證書,機構未盡審慎義務,僅審查書面離婚證,未發現證書作假,也未能向民政局核實,即出具公證書,以此損害了利害關系人,則根據虛假證明材料按責任大小各自承擔責任;公證機構如若盡到審慎義務,無過錯,當事人仍借助虛假材料獲得錯誤公證書,則公證機構無需承責;機構與當事人如若為惡意串通得到公證書,對他人利益及秩序造成影響,則應當承擔連帶責任,以維護公證公正[1]。
公證責任屬于特殊侵權責任,其損害賠償與一般民事侵權賠償未完全重合,根據法律文件規定,應當以公證機構及資產為限承責,且范圍為由于公證失誤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我國公證機構作為非營利機構,僅負責承擔間接損失責任,將會出現收益風險不對等情況,而當事人經濟損失由于不是公正所導致的直接結果,其僅為第三方機構,如若承擔間接損失責任,則風險過大。
在公證過程中,由于公證人員及機構失誤或過錯對于當事人及關系人利益造成損害,則具備賠償義務。該定義中,應當把握兩點,即公證機構與人員行為、公證機構及人員行為。在公證中國家賦予機構權限,可利用機構行使此權利,其他機構不能代為行使,行使該權利后也無法獲得認可,如果任意機構均可進行公證業務辦理,則將喪失其公信力。公證機構在公證行為實施中,承擔相應權責義務,通常而言,實施行為主體一般為承責主體,在該法律關系中也是如此,機構作為法律關系主體,產生公證侵權糾紛案,以公證機構為被告,包含派出機構與本級機構,還有主要行為人員及輔助人員。所以,兩者均可承擔賠償責任,為便于當事人直接找到承責主體,減少浪費時間,以公證機構進行承責,不僅可確保當事人及利害關系人獲得賠償損失,還能約束公證機構,督促其規范人員行為,依法辦證,以免出現假證錯證問題。
1.審查義務。評判公證機構審查實體內容,履行法律程序情況,申請公正事項與當事人的利害關系,確保事項符合《公證法》要求,在機構執行范圍內,明晰公證文書內容、含義、印鑒、簽名,明晰當事人身份、人數及辦理事項權利,以及證明材料的真實性、全面性、合法性。
2.核實義務。明確申請公證事項合法性、真實性,明確當事人情況,保證提供的材料全面完備,無過多爭議后進行核實,詢問當事人及事項關系人,對事項內容進行核實,向單位或個人通過咨詢調查等方式了解事項情況,收集相應的資料、現場核實。
3.公證文書。公證機構在核實審查后,確定對于公證事項當事人提供了充分材料,且滿足真實性與合法性要求,則可按照固定公證格式予以公證文書。公證機構履行核實、審查義務,即便公正產生損害,由于其無主客觀過錯,無需承責。公證機構對于上訴合適方法、結果、方式及過程,均要求人員遵循法律、規章、協會規定等要求,避免被認定是非法證據及非法核實,進而未盡到核實義務,否定公證書文承責[2]。
1.公證制度與調解工作本身都在預防糾紛、解決糾紛中發揮著各自的作用,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了“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加強民生領域法律服務”的重要任務。為此,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融合“公證”制度,全力建設法律服務圈,探索公證法律服務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中的地位,以促動公證在區域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性,在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的大背景下承擔責任。例如:各社區配備專屬的公證員,選拔和引進各街(鎮)的調解代表,建立調解委員會,促進公證服務與人民調解的深融合,構建完整的公證法律服務網絡,實現公證服務對基層社區的全覆蓋。
2.公共法律服務資源以人為載體。公共法律服務資源以人為載體,搭建平臺,開創“公證調解”的新起點,對人們普遍關注的公證業務知識進行系統培訓,例如:由公證處進行統一培訓指導,培訓公證處的“公證聯絡員”,定期組織基礎公證知識培訓和專題培訓,以了解公證的必要性、公證業務的基本程序,以及公證民事法律責任如何承擔,使具備調解資質、公證知識的調解員入駐街(鎮)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在街道、社區展開調查,發揮街道優勢,簡化調查流程,提升公證服務的效率,提升專業的案件處理能力,實現對民事、經濟法律糾紛給予更準確地調解與引導。公證法律服務與人民調解,使公共法律制度與責任的承擔巧妙融合。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發展,對于公證的需求越來越多,為了防止公證人員的過失更好地維護公民的利益,更好地保障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公證法律制度應當明確公證民事法律責任概念與作用,了解在公證民事法律責任的承擔中,公證機構為承責主體,公證民事法律承責范圍及公證民事法律承責方式,完善我國公證民事法律責任,推動公證事業實現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