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汨
(長沙環境保護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以學生借貸目的劃分大致分為常見五種類型:
大學生初入校園,對今后的大學生活有著美好的憧憬以及期待。由于校園中學生家庭條件不一,在初嘗大學校園“小社會”的味道后自然會升起攀附心理。再加上大學生所處年齡段是半成熟階段,年齡上應該成熟的趨勢與閱歷上并不成熟的趨勢兩者對沖,使得學生對自身控制不足,對于“及時滿足”感趨之若鶩:高檔電子產品、美妝用品、衣物、奢侈品、娛樂等一系列超出自身能力的消費都存在并時刻吸引著學生的目光。經調查,以消費為目的的校園貸是最常見的貸款用途[1]。
例如,在2017年10月,湖北某大學的一名學生,為了購買蘋果6手機及其他消費,申請網上貸款。隨后,經過拆東墻補西墻,不斷找其他小貸公司貸款還債,其最終欠下多家公司共計70余萬元的債務,而原始金額僅為3萬元。
部分大學生初出父母羽翼之下,對于外界風險還未起防范心理,再加上部分學生對法律不甚了解,對風險未知,同時在強烈擁有想賺取外快的心理下,校園貸以做單或拉人頭的方式進入學生視野,使學生深陷誘惑,無法自拔。
例如,河南某經濟學院大二學生小鄭是班里的班長,近30名同學協助他“網絡刷單”,他則借用同學的名義,先后通過各種網貸平臺貸款,總金額超過58萬元,接觸網絡賭球,最終小鄭在青島自殺身亡[2]。
部分學生心存“一夜暴富”的心理,利用校園貸貸款進行投資,在缺乏金融知識以及投資經驗的情況下,加之不能承擔投資后帶來的風險,盲目的行為使得投資失??;再追加投資,再失敗,形成劣性閉環,深陷“校園貸”夢魘之中。
例如:江西某個高校學生盛某在某平臺進行貸款,以做炒股本金,在所謂“本金”丟失后,不斷經過平臺進行貸款加大賭注,形成惡性循環,輸得血本無歸。
部分學生癡迷于網絡賭博,再加上平臺利用學生心理需求,不斷引誘學生,使得學生因為所謂“利益”不斷進行借貸加大賭注,使得自身甚至家庭都背上了巨額貸款。
例如:杭州某大學生謊稱家里開船廠,在新加坡有酒店,兼之出手闊綽,是同學眼中的標準的富豪,在取得同學信任后,以做代購生意,向家里證明自己的能力,但以缺乏啟動資金為名,騙取同學幫他到互聯網金融平臺貸款,拿到錢后卻用于賭球,最終全部輸光。
一些違法機構以增進學生技能為理由,讓學生參加培訓。學生抱著在大學進修、提升自身能力的目的進入培訓機構。但是培訓機以“培訓”為便面,實際目的是引誘學生通過校園貸分期繳納較為高昂的學費。在教授學生一些無用的知識,讓學生背負貸款之后,卷款逃走。學生在被騙后,為了不家里擔心等因素,會選擇隱瞞家人,自己承擔,經受精神身體的雙重壓力。
麥可思研究表明,大學生消費金錢94%來源于父母,對父母的依靠和自身過度需求形成矛盾,有限的生活費限制了部分學生過度消費需求。再加上現代學生家庭條件相比之前較為優越,從拼搏奮斗的中學時期轉變為管理寬松的大學時期,使學生消費觀念改變,部分學生會從外在物品中尋求刺激和新鮮感,形成“超前消費”以及攀比消費的意識,向校園貸平臺借款。
學生初入“小社會”,在自身閱歷不足的情況下,被校園貸的門檻低、簡單、無擔保、放款快等特點吸引,對于校園貸背后的各種不規范甚至違法行為(例如:高利貸、信息泄露、人身傷害等)認識不全面。在不能還清貸款被各種形式威脅時,在精神、身體受到雙重打擊的情況下,忍氣吞聲,不會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利益;甚至在求助父母時,大部分父母選擇大事化小,這也是校園貸猖狂的原因之一[3]。
傳統的銀行由于貸款規模、利率等因素的限制,其貸款門檻相對較高,更傾向于為高凈值人群提供相關服務。在之前的一段時間,傳統銀行開辟過相關服務,但是壞賬、違約率高等結果的影響下,情況不容樂觀。市場空襲形成,加之網絡的發展,智能手機的普及,上網年齡不受限等因素使得校園貸出現。
管理分別分為兩方面,第一是學生管理——高校[4]。另一方面是相關部門對于校園貸平臺的整治。
首先在學校方面:(1)個別高校相關知識風險普及不到位;(2)學校廣告管理不嚴格。其次在部門方面,雖然近幾年相關部門對于校園貸相關治理文件、措施不斷出臺,但是由于利潤很高,還是有很多不規范平臺還在運行。數量多、種類多、隱蔽等特點成了部門治理的難點。
學生大多因為消費觀念錯誤而去接觸校園貸,在進行持續貸款后,學生沒有能力去償還貸款。但是這早已不是學生還不起那個貸款的單一風波,而是在學生未能還清貸款,平臺違法威脅后,會引起一系列的風波轉移行為。
校園貸遍布校園的一個特點是利率較低。法律規定,借貸利率超過36%將不再受法律的相關保護。雖然學生會避開利率較高的平臺(在二三線城市尤為常見),但是學生選擇的校園貸看似利率很低,實則平臺會通過服務費和逾期費用來提高利率。學生缺乏經驗,金融知識較低,往往會深陷泥潭。
對于學生來說,校園貸門檻低,只需要學生的身份證、學生證等相關信息以及電話就可以借貸。學生不知情的情況下相關信息被泄露用作校園貸,在未知的情況下背負巨額貸款。
校園貸作為一個新興市場,體系相對不完善,再加上獲利者為了“吸引”學生存在夸大的誘惑宣傳行為,其風控能力等相關能力還有待考察評估。
對于校園貸治理方面,并不是一個部門或者一方面進行治理就會有效果,校園貸治理需要各方位同時進行才會取得效果。
(一)高校[4]。高校作為大學生日常學習居住的場所,可與學生取得緊密的交互聯系作用。(1)建議高校定期舉行校園貸主題班會。通過校園貸相關案例進行相應知識的普及,為學生心理上敲響警鈴,讓學生樹立自身的風險防范意識。(2)加強校園的安保管理工作。對于進入校園的不規范機構以及相關的宣傳人員都要采取禁止措施,及時對學校的廣告進行處理,降低廣告傳播概率。對于校園內出現“拉人頭”的行為,以及盜用、泄露他人信息貸款的行為進行嚴處。(3)對于家庭困難的學生學校要及時了解情況,進行相關的補助工作,同時密切關注每一位同學,一旦發現學生涉及校園貸,要及時與家長溝通,早日消除風險。
(二)金融監管部門。金融監管部門要協助高校進行相關的整治工作。首先要定期與學校合作進行金融知識的宣傳以及校園貸危害的宣傳工作。其次在各個銀行對自身風險可以控制的前提下為學生提供規范的服務,使不法校園貸無機可乘。最后要對不規范小額貸款、民間資本等極易“變”為校園貸平臺的公司進行有效監管。同時鼓勵舉報制度,對不法校園貸進行舉報有獎制度。
互聯網金融下“校園貸”滋生出的問題層出不窮,對學生、家庭甚至是社會都存在相當大的影響。只有學生、學校、家庭、社會、相關部門共同合作,將不法校園貸“拒之門外”,使貸款平臺不斷規范化、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