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保惠
(霍邱縣城西湖鄉農村經濟經營管理站,安徽 六安 237400)
農村“三變”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讓更多農民受惠,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農村“三變”改革作為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的重要抓手。在實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等級頒證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之后,農村“三變”改革成為推動農村深化改革和發展的又一項重要措施。例如,霍邱縣城西湖鄉自2017年在望湖村先行試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暨“三變”改革以來,現已有15個村完成成員認定,共128個組,認定成員66100人,共19803戶,新成立15個村集體股份合作社,選定承接主體8個,村集體經濟組織賦碼登記完成15個,開設股份經濟合作社賬戶15個,打印并發放股權證書19803本。改革時點量化資產總額828.4萬元,其中量化經營性資產總額828.4萬元,股本總額828.4萬元。
農村“三變”改革使農村的資源、資產和資金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有效激活了農民土地經營權及集體收益分配權,分享了農業產業鏈增值收益,促進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一是強化土地流轉,增加農村土地收入?!叭儭备母锏牡谝徊骄褪恰百Y源變資產”。具體而言,就是明晰產權,改造閑置土地等資源,將土地資源轉變成集體資產,并進行合理利用,激活農村經濟發展要素,推動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叭儭备母锏年P鍵在于增加農民財政收入,村集體和村群眾通過轉讓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多種形式參與“三變”改革,真正實現了讓農民有事可做、有利可獲,賦予了農民更多的財產權利,為農民提供了更多的經濟收入渠道,從而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例如,霍邱縣城西湖鄉自2017年在望湖村開展農村“三變”改革試點以來,協調望湖、望淮、陳嘴、老灘、東嶺、新河口、汪集7個村的村群眾和村集體(其中部分是村集體依法收回的村集體預留地,部分是村集體再整理的荒灘地、廢棄地)的土地計1.66萬余畝,以每畝950元的價格流轉給安徽徽蓮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涉及城西湖鄉7個村4183戶群眾,僅此一項每年可為7個相關村群眾和村集體增加1589.56萬元的經濟收入。另外,徽蓮公司給村兩委10元/畝/年管理費,每年可為望湖、望淮等7個村集體增加合計超16萬元的經濟收入。
二是增加就業崗位,提高群眾務工收入。例如,霍邱縣城西湖鄉自2017年在望湖村開展“三變”改革試點以來,協調望湖、望淮、陳嘴、老灘、東嶺、新河口、汪集7個村的村群眾和村集體的土地計1.66萬余畝,流轉給安徽徽蓮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建立起蓮藕深加工車間。對蓮藕進行清洗、分揀、包裝、切片等工作,增加了就業崗位數量,2019年發放工資2000余萬元,其中發放當地工人工資1100余萬元,帶動了117名貧困人口脫貧。
隨著“三變”改革的不斷深入,“資金變股金”得到快速推進。將財政中用來扶持農村發展的資金,在專項資金用途的范圍內,采用村集體股金的形式集中投入各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項目運營,能利用股權獲得收益,通過一次性投入保證農業增收的持續性,提高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提升農村集體經濟持續性收入。例如,霍邱縣城西湖鄉望湖村把上級撥付重點村的扶貧資金50萬元投資入股安徽徽蓮有限公司,年分紅4.8萬元;把中央扶優扶強專項資金40萬元投資入股亞航園林,年分紅收入3.84萬元;把“三變”改革專項資金25萬元投資入股亞航園林,年分紅收入1.8萬元;把縣委組織部撥付的村發展資金10萬元投資入股亞航園林,年分紅收入0.8萬元。
以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主線,開展農村“三變”改革,能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其主要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例如,霍邱縣城西湖鄉望湖村自2017年先行試點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暨“三變”改革以來,每年都從村集體經濟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資金用作股民分紅,年分紅總額達46.69萬元。
優勢承接主體精選是“三變”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內容,農村引入承接主體,能利用承接主體的管理水平實現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的優化,實現對特色農業、生態農業、休閑農業等重優重特的產業選擇。例如,霍邱縣城西湖鄉望湖村依托城西湖大水面和萬畝荷花配套項目,將村棗林、荷園、水域等資源有機結合,開發本村特色文化產業,打造強村、強園,綠色發展,打造集旅游觀光采摘于一體的休閑農業基地,符合現代農業的總體要求。申請在城西湖鄉望湖村集體土地(軍用河邊)上,建設城西湖鄉望湖村休閑農業項目,項目概算590萬元,正在申報批復中。主要建設內容包括建成約1000平方米的標準化鋼構房(游客接待中心)、100畝的垂釣中心、180畝的采摘園、2000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一所旅游公廁,以及配套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項目建成后,由第三方進行運營管理,預計年吸引游客10萬人次,帶動消費200萬元,吸納就業50余人,按照總投資的7%向城西湖鄉支付租金,可增加城西湖鄉望湖、老灘、望淮三村集體經濟收入41.3萬元。
鞏固“三變”改革成果的重點是抓好提質增效。一要建立健全風險防范機制,強化風險防控,保持農業產業項目穩定經營。二要提升改革質量效益。結合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工作,以加強財政扶持資金投入為抓手,以農村基層集體經濟建設為基礎,指導各地探索完善股份合作、收益分配等機制,提高項目質量和發展效益[1]。落實中央和省級支持政策,加強對重點扶持村的工作指導,確保集體經濟強村占比穩定提升。
“三變”改革可以推動農村集體經濟水平提升,還能利用產業保證農村經濟穩定和持久發展。發展各項產業應該以科學的土地規劃為前提,例如,對發展旅游業的地區而言,“三變”改革興起之后,農村會有大量的旅游景區對外開放,大量游客會來到農村游玩。但是在旅游業的建設過程中,存在農民不愿意土地被納入合作社或者其他企業的情況,很多農民希望利用自己所在的土地私建房產,或者將目前已有的房屋改造成超市、飯店,通過獨自經營獲得更高的收入,然而這類現象會影響地區的產業布局,不利于農村的健康、科學發展。因此在“三變”改革的過程中,政府需要合理使用區域內的土地,以便解決上述問題,實現不同地區產業的協調配合,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2]。
在未加工的情況下,農產品的價格和利潤都很低,要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讓農民獲得更高的經營效益,需要做好產業鏈的建設工作,加強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提升農產品的經濟效益。所以農村在確定自身的特色產業之后,還需要加強相關配套設施的建設工作,建立更完善的農產品產業鏈,避免配套加工設施不足影響農村經濟發展[3-4]。
經過多年努力,“三變”改革使農村土地流轉效率明顯提升,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需要通過加強交易平臺的建設,健全運行和監督機制,促進產權規范流轉,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引入更多先進技術提升農業水平,為農村經濟創造更多的發展路徑,實現農民富裕與農村繁榮。
農村“三變”改革為農村經濟發展創造了巨大的機會,農村應通過提質增效、合理規劃、完善配套和構建平臺,為經濟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助推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