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伶俐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34)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基于互聯網線上移動學習的平臺進入公眾視野之中。本文以微信公眾平臺為基礎,結合法學教育的學科特點,進一步挖掘“微信公眾平臺+法學教育”的發展潛力。傳統法學教育方法缺乏與時俱進而逐漸暴露出其不足,而這種新興的微信公眾平臺有效地解決法學固有學習資源單一、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積極性等問題。
針對線上移動學習平臺的調查問卷結果反饋,愿意接受將法律知識融合于線上學習平臺的學生大多是在讀法學本科生,他們的學習途徑主要是在校通過課堂學習,他們的學習目的各有側重,對學習資源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其中,60%的同學希望通過線上移動平臺的助力實現通過法考的目的,20%的同學希望以線上學習平臺為拓展法學知識廣度、提升法學素養的來源,10%的同學希望以此學習平臺鞏固基礎知識,其余10%選擇了其他。在另一方面,通過同學們的問卷反饋可知,僅僅依托于線下課堂進行法學專業的學習不能滿足絕大多數同學的學習需求,囿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實現優質學習資源的合理整合與分配,并且目前市場上出現的以法學為對象的線上學習平臺存在學習資源單一、平臺囿于技術欠缺易出現崩潰、知識缺乏整合而粗糙等亟待解決的問題。由此可見,構建質量高、廣度大、準確性強的線上移動法律學習的重要性。
將收集好的調查問卷進行集中分析后,具體應用于實際之中,建設微信公眾號并試運營1個月,及時整合用戶使用反饋。將其他各部分資料收集整理,對研究過程進行評價、反思,進而形成如下試用結果。在試運營微信公眾號的一個月里,共有100人關注此平臺,閱讀量持續走高,針對民法典出臺的推送閱讀量創歷史最高,高達78次閱讀點擊。在后臺留言欄目中,有部分受眾進行了直觀的反饋,他們普遍認為微信平臺的推送內容些微繁瑣,缺乏圖文結合,易產生視覺疲勞而導致學習興趣降低。并且受眾對于公眾平臺的“一對一”創建討論組交流學習的功能持肯定態度,策展人依托此項功能為法考學生指點迷津、保駕護航。基于上述反饋作出一定的反思,策展人應更加密切關注最新法考動態及熱門考點,以某一法考知識點為中心在書籍、網絡等媒介策展相關的優質法考資源,力爭資源的簡練、有效。綜上,通過線上移動學習助力法學生有一定的幫助,未來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并且會在法學教育中取得突破性進展。[1]
我國法學教育制度設計上存在與法律職業相對割裂的問題。一方面,法學教育機構與時俱進能力差,缺乏對實時更新的法考動態以及法學熱點的追蹤,而僅執拗于傳統的考試范疇,且教育機構的相關從教人員沒有一定的市場壓力,相反他們的薪資較高校法學教師高許多,他們缺乏前進的源動力,導致法學教育質量不高,與時代脫軌。另一方面,法考通過率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每年大約10%的法考通過率意味著只有少數的合格者才能進入法律執業,而少數中的少數能順利進入法務市場。可見,當前我國在傳統法學教育的影響下,培養出來的法律人才與市場之間的供求關系是失衡的。
目前我國的傳統法學教育往往僅考慮上位法課程,重視實體法教育,而較之缺乏對地方的法制教育。反觀我國幅員遼闊,各個行政區劃均存在各自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司法環境,而我國各地的法學院幾乎從未對學生進行與地方司法實踐相聯系的法學教育,這是法學教育中的一大缺陷。地方高校設置的課程忽視地方的法學文化,弱化高校法學教育與基層地方司法實踐的聯系,由此可見當下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相脫節的現實。目前各高校應關注基層司法實踐教育,加強與學生有最密切聯系的法律現象,進而推進我國的司法進程。
當今時代,信息量尤其龐大,互聯網的資源也尤其豐富,這為有關法律學習者提供了大量可以參考和利用的相關學習資源。國家在2019年2月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提出了教育領域要積極地與“互聯網+”、信息數字技術、大數據發展相適應的教學理念,提倡進行智慧型教學,培養智慧型人才。[1]依托微信公眾平臺的良好群眾基礎,利用平臺的先進技術手段,在此平臺上發布相關的法律知識與法學熱點,以此加強微信公眾平臺與法學教育的聯系。當下相關的建設處在初始階段,尚不成熟,理應借鑒其他行業微信公眾平臺成功案例,創立與完善面向法考生受眾如何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構建法考學習資源策展平臺。
通過建立以“法考每日一練”微信公眾號為中心的法考學習資源策展平臺,每日向法考生推送針對某一知識點的視頻講解、案例展示、真題回顧等優質法律學習資源,定期推出立法動態、典型案例等的實時師生討論,以此促進微信平臺線上學習的發展。內容策展是一種信息篩選、重組、分享的機制,是針對特定主題的信息進行搜集、整理和再利用的過程,它是社交化網絡時代的必然產物,是將替代搜索引擎的新的信息獲取途徑。未來的法學教育應彌補傳統法學教育的不足,融合新興的內容策展理論與微信平臺于一體,基于微信平臺的建設利用內容策展的相關優勢,可有效解決數字化學習資源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有助于實現優質法律教育資源的整合共享。內容策展有助于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共享,而微信平臺在高校領域良好的群眾基礎以及其易操作、交互性、即時性、私密性、精準性等優勢,有助于教育工作者以此為教育資源策展平臺。在當前教育信息資源大規模增長的背景下,使用微信平臺促進教育信息的有效整合,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優勢。[2]
線上法學教學的存在必然具有合理性與先進性,但囿于互聯網技術發展速度之快以及缺乏融合互聯網技術于傳統法學教育中的經驗,目前我們尚不能對其實現科學合理的應用。互聯網中的數據龐雜,針對法學的資訊亦是頗豐,目前存在的眾多互聯網平臺迷失于龐雜的數字叢林之中,對學生毫無意義的信息呼之欲出,其并未能有效推進法學教育的發展,相反對傳統法學教育造成了不少的沖擊。[2]所以,即使是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我們也應該注意信息化教學適度的問題,在傳統法學教育與嶄新的互聯網平臺中尋求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是重中之重。我們倡導建立體系性強的學習平臺,整合某項法律問題的相關知識,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強化學生的法律體系思維。在這種融合模式下,今后的法科學生會在傳統法學教育的指引下,以信息技術為強大的推動力,成長為真正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法律新青年。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我們傳統的法學教育帶來了新的突破點與可能性,帶給我們針對新時代法律人才的培育有了新的思索。傳統的法學教育有其可取之處,在此基礎之上,融合新興的互聯網平臺實現學習資源的有效整合無疑會使法學教育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