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欣妍,黃梓龍,蘇弘戩
(1福建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2福建師范大學 光電與信息工程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目前世界正處于數字經濟崛起的黃金時代,云計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不斷成熟和廣泛應用為中國數字經濟提供了有力的支撐,也極大地鼓勵和推動了社會經濟的數字化變革。數字經濟的發展不僅滿足了消費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生產需求,提高了生產效率。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興起,數字貿易應運而生,改變了傳統的貿易方式,提高了國際貿易鏈條各環節的效率,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了新的發展模式。
然而,新的挑戰也隨之而來。對數字化發展下的經濟和貿易情況進行較為深入的研究,有利于我們充分認識數字經濟和貿易的發展進程,正視現階段跨境電商的不足,把握消費者需求情況,提升外貿行業的風險應對能力,從而提升我國在數字經濟領域占據有利地位的可能性。
隨著社會層面的經濟轉型和國際層面的技術轉型,知識和信息逐漸成為當前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因此提高信息傳播和獲取的效率極為重要。為了提升效率和適應網絡運輸的需要,在經濟運作中,知識和信息等生產要素逐漸數字化。數字經濟因此得到發展,并進一步推動知識經濟和信息經濟改造升級。
在數字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在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型的形勢下,數字貿易得以誕生和發展。數字貿易是數字經濟的延伸和拓展,也是傳統貿易的迭代和更新。同時,隨著數字化轉型洪流的持續推進,數字貿易的形態及其相關環境也在不斷發生改變。
Weber 于2010年正式提出數字貿易概念,他認為,數字貿易的核心是數字產品或服務,數字貿易是通過互聯網等電子化手段傳輸商品或服務的商業交易活動。而后國內學者也對數字貿易的概念進行了不同緯度的解析,馬述忠和潘鋼健提出,數字貿易以數字化平臺為載體,是一種有利于制造業轉型升值達到智能化效應的新型貿易活動。
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均是一種現代化生產性服務,而數字化的信息和知識使兩者成為生產性服務業的重要元素和重要推動力。同時,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強調利用互聯網迅速傳播這些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從而提升交易效率,進而優化資源配置,完善經濟結構。
當然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并不是一種獨立于傳統經濟的經濟活動,兩者均作用于傳統經濟活動,并以提升傳統經濟活動的效率為最終目的。若企業直接放棄傳統產業,僅重視互聯網產業的發展,將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作為企業發展的唯一要義,失去了為本的實體經濟,則可能出現企業空心化和服務過度化的情況。因此,在數字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仍要重視“互聯網+”,并將數字化作為補充和輔助。
過去,多數企業僅使用B2B、B2C、C2C 等貿易方式中的一種,參與主體為雙方,貿易鏈條只有一條,容易出現效能低、供需不匹配、反應慢等問題。隨著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的飛速發展,過去單一的貿易模式發生融合,如B2B2C模式即B2B 和B2C 模式的復合,實現了企業與企業、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較好配合和銜接,能在滿足當下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的同時,實現制造業、服務業的更新升級和創造。
貿易環節涉及貿易企業、供應商、批發商、中間商、消費者等多個環節,交易過程較為復雜,交易方式較為煩瑣,分銷體系的多極化導致貿易過程中常常存在交流不暢、溝通不足、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而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的發展使大量企業直接接觸最終客戶,去除了中間環節,實現了貿易環節的扁平化,有利于提升信息和知識在購買、物流、財稅等環節的流動速度,不僅降低了中間交易的成本,更提高了信息傳輸的準確性。在企業交流中,扁平化貿易使企業得以利用更加方便快捷的方式進行通信、競爭和合作,鼓勵企業進行技術革新和產品創新,能提升企業合作的便捷性和競爭的直接性。
貿易平臺作為貿易核心,通常具備較強的平臺國別屬性,局限于一國之內。隨著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的發展,在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廣泛覆蓋下,數字供應鏈開始跨國發展,而生產、流通、消費的貿易平臺的全球化也漸漸成為常態。貿易平臺以需求為導向,利用數字化技術準確匹配各國買家和賣家,以鏈條的形式整合全球資源,使消費者“全球買”、生產者“全球賣”的愿望得以實現。
為推動數字貿易順利進行,作為銷售鏈條中的重要一環,物流運輸的暢通相當重要。然而當前的配送網絡仍然不足以滿足智能化、數字化的相關要求,存在智能物流鏈、數字物流網的建設不足等問題。與此同時,數字化貿易帶來的交易種類更多、交易量更大、交易情況更復雜的訂單,也使海關監管的難度加大。面對數字化的新特點,物流監管較為過時,目前海關仍承受著監管方式亟待更新的壓力。
從勞動力就業結構性轉變來看,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的興起擴大了數字化服務的供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實體店經營困難甚至倒閉。盡管從就業總量上來說,部分實體店流失的勞動力被數字化相關行業吸納,但新型崗位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更高,勞動力的需求結構因此發生了改變。勞動力逐漸具備年輕化、高素質化、專業化的特點,傳統勞動力受“擠出效應”的影響,結構性失業問題產生。
從就業競爭壓力來看,人力逐漸被數字工具代替,數字技術和設備的高速更新縮短了固定資本的更新周期,加劇了數字勞動崗位的競爭壓力。數字崗位的短缺和人才供給的富余使供需矛盾產生,進一步加大了競爭壓力。
由于傳播和交易的便利性,傳統貿易方式中專利、軟件著作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存在一定難度,數字經濟和貿易在全世界的擴展則進一步加劇了知識和信息產權保護控制難的問題。由于傳播的方式多樣、速率高,相關產品的可復制性也相應提高,復制成本則因此降低。在此背景下,數字貿易的規則模板亟須建立,以在一定程度上規避知識產權受到侵犯等問題。
在數字貿易發展的重要時期,直面障礙,迎接挑戰,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有利于中國抓住數字化發展的新機遇,推動跨境電商發展。
在宏觀層面,我國政府可以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發揮先行者優勢,鼓勵跨境電商企業對沿線國家的相關數字化產業進行直接投資。同時,落實跨境電商產業園等跨境電商產業扶持政策,對必要企業落實“一企一策”,培育我國跨境電商競爭新優勢。
在中觀層面,推動線上會展模式發展,合理利用“互聯網+”,在銷售層面更準確地搭建數字化營銷場景。同時,完善物流模式,盤活物流資源,利用人工智能,使配送服務智能化,構建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體系。
在微觀層面,利用數字化優勢,利用大數據網絡精準預測消費者偏好,培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并持續增強用戶黏性。基于云計算等數字化技術,精準匹配相關服務,拉長和深化供應鏈服務,完善平臺建設。
在當前我國消費多樣化、個性化的背景下,傳統的貿易方式顯然無法完全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也無法滿足經濟發展的要求。跨境電商等數字貿易形式的新型貿易將取代傳統貿易,成為更重要的進出口方式。
在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快速崛起的當下,立足數字經濟時代背景,探索數字經濟和數字貿易兩者的關系、特點,研究其面臨的障礙與挑戰,并思考應當采取的措施,對我國乃至全球的數字化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利于推動數字強國與現代化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