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磊
(南陽市財政局,河南 南陽 473000)
隨著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地方政府的職能隨著經濟發展發生變化。財政部門作為主要參與經濟建設的政府部門,其職能轉變正值關鍵時期,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在地方財政部門的財務管理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地方財政部門構建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對規范財務行為、強化財政管理、提升預算編制和公費支出的質量有重要意義。所以,完善地方財政部門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是當下政府深化改革、轉變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的必然選擇。
注重地方財政部門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對于提升地方政府的預算編制有積極作用。通過財務內部控制,規范預算編制活動,科學開展預算編制,開展合理預算,對經濟活動進行事先規劃和預算,降低政府工作的支出成本,保證財務管理工作正常運行,提高財務管理的成效。利用預算控制,單位能夠合理安排財務活動,提高財務活動的工作質量和效益,推動地方發展,提升地方政府的管理和建設水平。
注重財務內部控制,能夠科學合理地規劃地方政府的公用經費,制定公用經費的限額標準,有效地監督公費使用的過程。對公用經費進行科學管理和嚴格監督審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防止公款被挪用,提高公用經費的使用效率。同時,加強財務內部管理,有助于在地方財政部門形成勤儉節約的工作作風和工作氛圍,最大限度降低公用經費支出,這和中國共產黨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是無縫銜接的。
采購是政府開展活動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財政部門控制采購預算,能夠有效減少政府重復采購,提高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率。進行財務內控,財政部門能夠根據政府采購的實際現狀進行采購預算,加強對政府采購預算的管理和監督,規范政府的采購過程,較好地解決采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高政府的采購水平和采購效率。
構建內部財務控制體系,首先要重視財務內控制度的建設。地方財政部門要對財務活動進行科學化和精細化的管理,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1]。對財務活動的業務流程,地方財政部門要進行嚴格的規范、有力的監督。嚴格的規范能讓財政資金有效地運行和流通,有力的監督能保證財政人員奉公守法。通過對流程的規范和財政人員的監督,提高財政資金使用的透明度。財務內控制度的構建和落實,有助于對財政部門工作人員進行人格塑造,提高財政部門工作人員的道德素養,防止貪污,提升地方政府的治理水平。
其次,財務活動的落實、構建財務內部控制體系還需要落實崗位責任制,明確崗位分工,對崗位分工進行精細化管理,加大崗位分工的管控力度,明確主管干部的職責和職能,規定其業務范圍,規范其業務流程和步驟,減少財務工作的失誤,提高財務工作質量。在職位設置以及人員分工管理上,要使整個單位之間相互交叉、相互約束、相互監督,形成天然的內部制衡。在開展財務活動時,根據財務工作者的能力,地方財政部門對人員崗位職責進行精細化劃分,保證職責落實到個人。落實崗位責任制,能夠在內部有效落實和監督財務活動。另外,內部控制意識影響著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構建和完善。內部控制意識主要體現在地方財政部門是否能夠及時推進或改革內部控制體系和實施崗位責任制。地方財政部門應組織學習財務內部控制理念、內容等,構建一個人人懂內控的環境,推進單位財務內控體系的構建。
地方財政部門在編制預算時,應當堅持零基礎預算的原則,定額核定人員和部門的經費支出,按照輕重緩急對事業項目進行妥善安排。同時,還要關注地方財政部門的現狀,權衡上一年或者季度預算的執行情況,預算時要量入為出、實事求是。地方政府的財務活動是一個需要綜合考慮的問題,預算編制也要堅持綜合預算的原則,對于財政資金要內外統籌安排。預算在落實時,容易受到主客觀因素的影響,使預算出現誤差。所以,要保證預算的準確性,在預算編制選擇上,要堅持一般不予調整預算的原則,臨時預算變動必須經過上級部門的審批,沒有通過上級政府審批的預算改變,一律不予納入當前預算。
收支是預算工作實際落實的一個過程,是本輪預算的最終實現成果,也是進行下一輪預算的參考。地方財政部門強化收支管控,將財政撥款和地方政府收入進行一致性管控。在實際開展財務活動時,將財政支出和收入與預算管控相結合,明確財政撥款的支出方向,監督財政撥款的使用過程,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地方財政部門還應當遵照國家法律,結合自身實際,健全管理體制和績效考評,對財政收支進行高效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公用經費支出是地方政府預算的一部分,主要是“三公”支出,具體包括因公出國支出、汽車添購、運轉費用和公務接待費[2]。公用經費支出是政府預算中不能避免的一項支出。地方財政部門要重視對公共經費的預算和監督,加大對公用經費支出的管控力度,推動公用經費的合理使用。同公費支出一樣,采購支出也是地方政府開展活動時不能避免的一項財政支出。因此,地方財政部門要強化采購預算,有效規避無預算采購情況,提高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率。
地方財政部門可以結合固定資產實際管理情況,制定基本的管理流程,為資產管理部門和資產使用部門提供制度依據。固定資產核算要實事求是,杜絕隨意改動行為,科學劃分固定資產。在日常管理中,要對固定資產進行實時監管,精準把握固定資產的使用狀況和效率,合理配置固定資產。根據國家法律,地方財政部門要對固定資產進行登記歸檔,明確固定資產的產權所有,加強對固定資產的維護,防范資產遺失[3]。地方財政部門還應該定期對固定資產進行清理盤查和評估管理,向上級部門反映固定資產的相關信息,加大對固定資產的管控力度。
內部監督是地方財政部門為了保證財政資金的有效使用,在內部建立的監督機制,即內部審計制度。地方財政部門成立專門的內部審計團隊,對地方財政部門的相關財政單位和財務人員進行年度或者季度、月度的內部審計,審計地方財政部門下屬的財政部門以及財務人員的工作是否達到預算目標。審計內容包括財會管控、財會收支、專項資金收支管控、財務信息質量、預算落實情況等。經過內部審計,可以有效地對財務內部控制工作落實狀況進行監督和評估,提升財務內部控制的效率。
外部監督即地方財政部門接受來自外部的監督,主要的外部監督方式有政黨監督、國家權力機關監督、國家司法機關監督、社會團體監督、新聞媒體監督、公民監督等六個方面。地方財政部門落實外部監督,要積極和審計局、監察局合作,對財政情況進行實時監控和定期審計[4]。還可以定時召開新聞發布會,向社會公布財政收支情況和財政資金的使用情況。或者,在地方政府的政府網站和公眾號上發布相關財政信息,自覺接受公民監督。落實外部監督,有助于提高地方財政部門工作的透明度,保證公民的知情權,增強政府的公信力。構建財務內部管理體系,進行內外部監督是必不可少的。
地方財政部門的財務內部控制體系構建任重道遠,財務內部控制體系的建成和落實對于加強地方政府預算、公費管控、采購預算、固定資產管理等方面都有重要意義。通過不斷完善與探索,財務內部控制管理體系已經應用到了實際工作中,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為地方財政部門的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環境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