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富
(廣西明園飯店管理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22)
當今企業的生存與發展離不開資源,而現代企業往往處于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狀態。企業的所有權人不親自經營企業,必須關注企業的財產安全。對國有企業的財產均為國有財產,企業管理人員均為經營者,而非財產的所有者,代理問題更加突出,保護國有財產安全是重中之重。國有企業財務總監委派制度的建立與優化有利于所有者加強對企業國有財產的管控,保證國有財產的安全,進而保護所有者的合法權益。
根據《公司法》,財務負責人由總經理向董事會提名,由董事會任免,可見,總經理對財務負責人的任免具有提名權。財務負責人對企業財務具有監督管理職責,如完全受制于總經理,則其財務監管職責難以履行。為加強對國有資產的財務管控,各地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部門普遍建立了國有企業財務總監委派制度,規定國有企業財務總監不再由總經理提名,改由出資人委派,對出資人負責,由出資人考核。
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屬于國家,由國務院或者地方人民政府代表國家行使所有權,國務院及地方人民政府設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具體行使國有企業的所有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作為特色行政機構,不可能直接經營企業,只能聘請或者委派一批企業管理人員對國有企業進行經營管理。因此,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為加強對經營者的監督和保護國有資產的安全,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建立了國有企業財務總監委派制度,派出財務總監對國有企業進行財務監督管理。
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國有企業,委派財務總監制度建立與實施的目的,是要解決公司治理中的“內部人控制”問題。在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中,黨委會成員、董事會成員、監事會成員、經理層成員均不是企業的所有者,而是經營者,為防止經營者建構“個人帝國”,形成共同利益,出現“內部人控制”問題,國有企業財務總監委派制度應運而生,同時誕生的還有外部董事制度。以上制度的建立,有利于加大國有企業治理力度,優化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
完善且有效運行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是財務總監依法執業的必備環境。但國有企業依然存在企業治理結構不健全和運行失效的問題,主要體現如下:一是黨組織、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成員交叉任職,身份重疊;二是黨組織、董事會、經理層職責權限邊界不清,黨委會本是前置研究,但卻代替董事會作決策,導致董事無法有效履行職責,也導致財務總監特別是未進入黨委會的財務總監的監督管理職能無法發揮。
各地國有企業財務總監委派制度規定,符合條件的財務總監進入黨組織、董事會,這對加大財務總監的監管力度是有正向作用的,但在實際操作中,不少國有企業也將財務總監視為經理層成員,導致財務總監既是監督者又是經營者,監督與被監督的身份重疊。從監督者的身份來說,任何人不應自己監督自己;從經營者的身份來說,財務總監被當成經理層副職對待,接受總經理的領導,就無法履行對經營者(包括企業總經理和副總經理)的監督。另一方面,財務總監既負有財務監督管理職責,又負有為經營者服務的職能,同時為被監督對象提供服務,顯然存在沖突。
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包括黨組織、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不用設置股東會,股東會的職權由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行使。要明確劃清黨組織、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職責權限邊界。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不能用前置研究代替董事會作決策,把董事會完全架空;董事會專職于企業決策,遵守《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必要時,要建立提名與薪酬、戰略與投資、預算與審計、法律與風控等專業委員會,未經專門委員會審議的議題,原則上不得進入黨組織研究,不得進入董事會決策;監事會要立足監督主業主責,所有黨組織前置研究、董事會決策會議,必須邀請監事列席會議,確保會議依法依規召開、討論、表決,黨組織書記、董事長必須末位表態,且只占一票,堅決杜絕“一言堂”;經理層專注于生產經營,在董事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受董事會的監督與考核,董事不得干預經理層行使生產經營管理職權,甚至直接指揮生產經營。只有建立和完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財務總監才能擁有良好的執業環境,財務監督的作用才能發揮出來。如果一個國有企業陷入“內部人控制”局面,黨組織、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成員嚴重重疊,黨組織書記或者董事長形成“人治”思維,那么內部控制將失效,再優秀的財務總監也將陷入孤軍奮戰的局面,或者為了生存與其同流合污,或者被排擠走人。
現行的各地國有企業財務總監委派制度,一般規定符合條件的財務總監進入黨組織、董事會,對出資人負責,主要履行財務監督管理職責,但同時也要求財務總監為生產經營決策服務,這就導致財務總監具有雙重身份,既是監督者又是經營者的助手,角色沖突,試想一個助手如何監督他的主官?國有企業財務總監委派制度建立的目的是通過財務總監對經營者事前、事中的生產經營決策進行財務監督,保障國有資產的安全。財務總監如果是經營者的助手,如何監督經營者和自己呢?要真正發揮財務總監的財務監督作用,必須明確財務總監只需對出資者負責,向出資者匯報工作,無須對經營者負責,不受經營者領導,但有配合和指導經營者開展生產經營的義務。出資者應當建立健全委派財務總監履職保障機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規定其只接受上一級財務總監的領導。
明確了財務總監與經營者之間的關系是監督與被監督的關系之后,還要進一步明確財務總監的職責權限。財務總監的財務監督,本質上是事前、事中的監督,這與紀委、審計偏重于事后監督不同,更加專業。要達到事前、事中監督的效果,財務總監必須躬身入局,嵌入企業生產經營,領導企業財務部門,掌握會計監督權;參與企業所有重大決策并獨立發表意見;與總經理聯合簽署重大經濟合同、重大款項撥付、重大決策報告。財務總監對重大決策發表否定意見或者拒絕簽署重大合同、重大款項撥付事項時,企業應立即停止執行并向出資人匯報,由出資人進行裁決。
不少國有企業將財務總監視為所任職企業的經營層副職,將其與經營層副職一同考核。這樣做有兩大不利之處:一是給人留下財務總監就是經營層副職甚至受經營層副職領導的印象,使財務總監的形象大打折扣,影響其威信;二是財務總監依法代表出資人履行財務監督管理職責,容易得罪人,由被監督對象(經營者及其他員工)對其進行投票打分,結果可想而知,這將使財務總監為了考核過關,不得不在平時放松要求,不敢得罪經營者和員工,以免其在考核時投出反對票。因此,建議將對財務總監的考核分為兩個部分,即上級財務總監的考核和任職單位的考核,且以上級財務總監的考核為主。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變革的不斷深化,市場上的企業數量逐漸增多,經營規模也逐漸擴大,國有企業面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環境,需要加強財務資金管理,實現財務資金的合理、充分利用,并針對存在的所有者、經營者分離問題,積極實施和完善財務總監委派制度,讓財務總監對企業子公司進行財務監督管理。為確保財務總監財務監督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企業需要明確其職責,建立考核制度和提拔制度,從而提升經濟效益,增強市場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