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利
(數字王國文霆〔北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 100024)
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背景下,上市公司想要突破宏觀經濟政策及社會因素帶來的不良影響,就必須對財務風險進行管理和把控,正確發揮財務管理的職能作用,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不難發現,我國許多上市公司,特別是ST 公司,在經營過程中為擴大業績往往會采用賒銷政策,而其嚴重的財務風險問題直接導致業務流程癱瘓,這些潛在的財務風險為企業長遠的可持續發展埋下了隱患。因此,無論是從市場宏觀的角度還是從企業微觀的角度,財務風險管控都是企業管理者應當重視并需要下苦功解決的問題。
無論從長期還是從短期來看,宏觀經濟政策和行業風向都是影響企業生存及長期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也從另一側面證明了企業財務風險的客觀性。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濟效益會隨著利率水平、物價水平、經濟運行周期等宏觀經濟因素的改變而改變,當國家采取征收利息稅等一系列調控措施時,企業資金持有成本同樣也會隨之變化,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會給企業經營帶來許多不確定性。
此外,行業發展動向也是影響企業財務狀況的重要外部因素之一。例如,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期間,全球經濟停滯不前,大部分行業和企業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沖擊,而以口罩生產為首的一系列原材料生產商、供應商卻賺得盆滿缽滿。這種風險對于企業來說幾乎是無法預測也無法抵抗的,而企業能做的就是將自身損失降到最低。
企業資本結構反映的是企業債務與股權的比例關系,是企業償債能力和再融資能力最直觀的表現,也反映了企業未來的盈利情況。但部分企業在進行舉債投資時,舉債規模過大,導致自有資金與借入資金比例不恰當,嚴重破壞了債權人、股東及經營者之間的長期平衡,此時企業不僅會因為需要支付巨額利息導致賬面資金空缺,還會被所有者權益受到侵害的股東問責。而如果企業不舉債,或舉債規模較小,則會導致企業現金流不足,無法支持企業正常運行。
上市公司應該從融資風險、投資風險、經營風險等方面著手考慮企業的財務風險問題,它們被統稱為企業的資本運營風險。融資、投資風險是指因外部環境及市場等要素變動而形成的、給企業融資及投資活動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經營風險是指由于產銷量等因素的變動而給企業收益帶來的不確定性風險。
有些企業雖設有財務風險預警系統,但卻沒有發揮實質性作用。對于千變萬化的市場動向來說,企業風險預警、識別方式太過于陳舊,并沒有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提高風險防控的能力。
面對變幻莫測的市場環境及行業風向,企業必須建立起完備的風險預警、識別系統,從而提高風險應對能力。而現代化信息技術恰好給了風險預警系統最好的發揮空間。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都能夠幫助企業解決風險預警工作量大、管理繁雜等問題,同時,在系統下通過網絡針對外部環境及企業營收情況進行實時監控,能夠保證管理者獲取風險信息的及時性和有效性。運行該系統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保證其算法、數據、模型的不斷升級,系統風險分析的內容則可以參考財務指標以及非財務指標進行。
企業可以通過定量分析法計算各類財務指標,包括流動比率、速動比率、資金周轉率、權益乘數等。為增強風險管理的可操作性,企業應當在系統內建立線性函數模型,將財務指標以圖表的模式直觀地反映出來,并設置比較周期及閾值,動態監控企業營收情況,最后將財務指標加權匯總起來,方便企業管理者針對財務風險進行綜合評級。
非財務指標的定性分析則可以起到輔助的作用,用來彌補定量分析的局限性。這里主要包括針對市場環境、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以及企業管理運營水平的綜合評估。企業可以在系統內建立智能搜索引擎,主動收集、匯總相關行業動態以及政策調整情況,并通過關鍵詞檢索簡單分配到相關職能部門,提高信息分揀的效率。
合理的負債經營能夠幫助企業調整資本結構,為企業提供必要的流動資金。因此,企業可以適當運用財務杠桿,賺取更多的利潤。但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必須合理評估自己的償債能力及盈利能力。企業可以通過計算銷售收入、盈利指標、目標資金收益率等數據,結合自身規模、現有流動資金等確定負債比例,同時要時刻作好隨著公司發展變化調整資本結構的準備。當上市公司經營情況良好,銷售收入帶來的流動資金可以得到保障時,企業可以選擇較高的負債資本;而當系統提示存在較高的經營風險時,企業則不能盲目地舉債經營。企業必須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通過多種組合方式進行籌資,以分散籌資風險,降低企業籌資成本。
針對投資管理,企業必須做到量力而為。投資選擇直接關系到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業在進行重大投資活動時必須做到事前合理預算、事中跟蹤調控、事后反饋評估,通過市場調研、風險模擬等技術手段不斷降低投資風險,努力增強投資決策的合理性與科學性。決策者在制定投資決策時必須努力做到收益性與穩健性并存,通過多元化對外投資分散投資風險,最終實現智慧投資。
內部審計作為企業內部查錯防弊、規避風險的重要管理板塊,必須正確發揮其相應職能。因此,企業應強化內部審計管理,通過及時發現問題、提高信息傳遞速度、加強溝通等方法增強企業風險管控決策的科學性和效率性。
針對內部控制體系,企業可以通過以下幾方面加強建設:首先,企業應當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增強資金使用效率和合理性,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其次,企業應幫助財務人員不斷更新內控知識,樹立全新的內部控制理念,通過開展內控培訓、考核、評級定薪等工作督促員工時刻保持學習的警覺性,能夠自覺針對企業發展情況以及行業風向作出基本的職業判斷;最后,企業應當建立多元化的內部控制體系,在進行投資、籌資活動時設計多種理財方案組合進行,以達到分散潛在財務風險的目的,從而保障企業的財產安全。
目前許多企業治理結構形式上是完整的,但在實際經營中,企業還是由內部董事以及大股東完全控制。部分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職能缺失,遠程參與甚至缺席重大議程。這在極大程度上減弱了獨立董事參與工作的有效性,無法與全體董事充分商討或直接發表質疑態度。
獨立董事應當充分發揮自身不受上市公司重要股東和控制人利益牽制的作用,承擔起監督公司戰略決策制定、經營運行的主要職責,保護中小股東合法權益,防止內部人員或大股東控制。還要針對企業的經營管理弊病提出相應的質疑和建議,維護公司整體的利益。因此,上市公司在完善內部治理結構時應當充分重視獨立董事的設立,建立多方牽制、多方制衡的管理模式,保障群體內部相互溝通、相互質疑的可行性。
上市公司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及資源配置的優勢方,從某種程度上講,其發展情況是我國現代企業制度先進性最直白的表現。企業在面臨全球經濟一體化等巨大環境沖擊時,必須具備完備的風險預測、識別、防控系統以武裝自己。無論是企業管理者還是員工,都應當樹立起風險意識,加深對財務風險客觀必然性、不確定性及兩面性等特點的認識,深入集團內部解決財務風險問題,保障企業理財活動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