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悅
(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黑龍江 大慶 163318)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開始從對物質的不斷追求轉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關系和社會結構發生變化,公民道德建設問題也不斷凸顯出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產生了新期待、新要求。因此,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也提出了新要求。
2001年,黨中央第一次印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作為我國思想道德建設的行動指南,推動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公民道德建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9年10月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新綱要》),這是在新時代,黨和國家根據以往公民道德建設的經驗,提出新的綱領性文件?!缎戮V要》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道德水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任務,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迫切需要,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對我國公民道德體系的建設起著不容忽視的推動作用。因此,需要不斷地加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質的體現,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是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著力點。簡言之,公民道德就是指,作為公民所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的總和。公民道德是公民作為社會成員必須具備的普遍的共同的道德,既是公民基本道德素質的體現,又是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共同基礎。
公民道德教育的內涵,從字面上來看是對公民進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其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公民道德教育不僅能夠影響公民的思想意識,同樣也能影響公民的行為方式。公民道德教育有助于一個國家形成良好的道德風尚。
公民道德素質教育的培養主體范圍很廣,以大學生為主體進行道德素質教育,就是對大學生進行公民道德教育。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的中堅力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主要建設者。因此,對大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不僅有利于我國公民道德建設,也有助于大學生提升自身道德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一是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形式比較單一。如今,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形式還是以理論灌輸為主,缺乏師生雙向互動,很難達到預期教學目的和效果。大學生處于校園學習階段,還沒有真正接觸社會,只是接受理論知識,并沒有應用到相對的實踐活動上,很難提高大學生自身的道德素質。二是高校教師道德理論基礎不夠深厚。作為高校教師,需要在傳授相應專業課知識時,把道德理論貫穿其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大學生。目前,高校教師注重學生的專業課教育,缺乏以德施教、以德育教的行為。
新時代我國提出了《新綱要》,表明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意識在不斷向前發展,但現階段公民的道德行為卻沒有完全匹配上公民的道德意識。大學生雖然在學校中接受著相應的道德教育,但還是存在一些群體道德失范問題,例如拜金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大學生沒有明確地把公德和私德區分開來,缺乏社會公德的行為也大量存在,例如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為了追求個人利益損害他人利益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社會環境錯綜復雜,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人和現象。社會不良環境對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影響,必須引起學校的重視。學校是大學生邁入社會的最后一個教育場所,一定要在學生邁入社會之前,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高校作為大學生教育的主陣地,不論是在道德教育的內容上,還是道德教育的形式上,都會對大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從當前高校的教育情況來看,首先,大部分高校重視學生的智育、成績,忽視了大學生的德育教育,缺乏相應的道德實踐活動。學校對大學生的公民道德教育,不能只是簡單的理論灌輸,要幫助大學生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中華傳統美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公民道德建設的不竭源泉。我們要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充分運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豐富的道德資源。一些學校不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在教育過程中,沒有充分滲透中華傳統美德。最后,由于一些高校的規章制度還不夠完善,未能引起大學生的重視。大學生對違反社會公德造成的影響認識不足,還是會存在一些不道德的行為。高校是大學生公民道德建設的核心,高校教育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
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主流道德意識是良好的,但也有一些大學生擺脫了高中應試教育的束縛,一時間還沒有完全適應大學的生活,在沒有良好教育的引導下,容易產生社會公德的認知偏差。特別是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如在宿舍違規使用電器、飯堂插隊、浪費糧食、網絡意識較差等行為。雖說這只是部分大學生的行為,不能以偏概全,但加強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還是不可或缺的。
自古以來,家庭都是教育的起點,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陣地。在新時代背景下,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偏向孩子的智力教育,對孩子的道德教育缺乏關注。家長對孩子的溺愛程度不斷加深,缺乏對孩子正確的德育引導,長此以往會讓孩子產生以自我為中心、個人主義嚴重等問題。家長是孩子學習的榜樣,家長的思想、行為,會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產生影響。
良好的社會環境,是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因素。隨著我國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和全面深化改革,國外的各種思潮不斷涌入,不可避免地對大學生產生一定的影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發展,帶來的功利主義思想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使其逐漸功利化。同時,社會公德制度不完善,也限制著公民道德素質的提高。網絡日益發展,影響著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很多缺乏約束力的大學生沉迷于網絡,從而產生一些道德失范現象。
公民道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任務,高校是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必須不斷落實高校公民道德教育。高校教育要把立德樹人貫穿教育的全過程,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端枷氲赖滦摒B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等課程,是大學生必修的基礎理論課,也是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課程。大學階段是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發展和形成的重要時期,這些理論課能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還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自身素質。單純地學習理論知識,會使課堂枯燥無味,不能充分調動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高校教師要調整教學形式,改變教學方法,準確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道德觀念,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做到因材施教。一是課上采取師生雙向互動模式,不能只強調理論知識的灌輸,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盡量鼓勵、引導讓學生發言,教師對其回答進行點評,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二是可以采取小組研討,鼓勵學生一起參與課堂教學,在互相交流中不斷提升學生自身道德修養。
加強高校公民道德教育,要提高教師的道德水平,教職工的道德水平對一個學校的發展至關重要。首先,教師通過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言傳身教、以身作則,用自己的言語、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其次,教師要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進行相應的道德知識教育,把隱性教育與顯性教育結合起來。最后,高校應該給大學生提供相應的道德實踐活動,豐富校園文化活動。例如,大學生三下鄉活動、志愿者活動等,強化大學生的道德教育,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養,幫助大學生把理論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家庭教育是公民道德教育的起點。現代家庭社會中,父母不僅是學生的監護人,也是學生的老師。因此,父母需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作為家長,要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營造愛祖國、愛社會、嚴于律己的家庭氛圍,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產生影響。家庭教育是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要用正確的道德觀念塑造孩子的心靈,做到家庭成員之間相互影響、共同提高,用良好的家教家風涵育大學生的道德品行。
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大環境,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的落實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社會環境的改善,需要黨政機關、城市社區、鄉村基層組織落實公民道德教育。黨政機關及時落實國家關于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城市社區和鄉村基層組織大力宣傳有關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運用多種傳播手段、方式,宣傳相關道德理論知識和基本道德禮儀,使之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不能只局限于高校的課堂理論,同時要發揮各類教育陣地的道德教育作用,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到我國紅色旅游文化基地,切身體會紅色文化、革命精神,學習歷史人物的愛國主義精神、無私奉獻的精神。通過教育基地的社會實踐學習,可以把愛國主義精神深化到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使其成為品德高尚的人。充分發揮網絡教育平臺的作用,把公民思想道德教育滲透在網絡之中,引導大學生提升自身道德素質,共同建設清朗的網絡空間。
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要把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學校不能只重視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還要將道德教育與實踐活動結合。大學生在校園中接受教師傳授的道德理論知識,在家庭中受到父母言傳身教的影響,缺乏的是參加相應的道德實踐活動。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因此,需要以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利用大學校園中的各種團體組織,組織大學生參與道德實踐活動。政府、社區也可以舉辦相關道德教育活動,讓更多的大學生有機會參與其中,在道德實踐活動中實踐理論知識,不斷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
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至關重要,《新綱要》要求高校要抓好重點群體的教育引導。大學生是國家未來建設的重要力量,需要重點加強大學生的公民道德教育。大學生公民道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我們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積極辦好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引導大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發揮各類教育陣地的作用,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落實道德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公民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