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佳春 張衛平
(遼寧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錦州 121001)
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是實現國家富強、社會和諧的需要。大學生擁有健康的人格不僅有助于自身成長成材,對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有著更為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培養大學生成長成材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的艱巨的任務。
“人格”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西方,后被日本引入。中國在與日本的學習交流中,把“人格”概念引進國內。但不同人格學者對人格概念界定不同,總的來說“人格”是指人的性格、能力、氣質等方面的總和,是人的思想、道德、行為、態度及社會責任等各方面的統一。
健康人格是一種在結構上和動力上向崇高人性發展的人格狀態,它是多種人格特征的完備結合與有機統一。[1]不同心理學者對健康人格的理解各有側重,如有學者認為,健康人格是一種正常發揮的心理機能特性,其基本屬性為和諧性、適應性、自主性和發展性。[2]還有學者認為,人格健康的人能與現實環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環境能做正確、客觀的觀察,能有效適應,對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能以切實的方法加以處理,而不是企圖逃避。[3]從不同學者對健康人格的不同理解可以得出,健康人格是指人格的全面、健康、和諧的發展,通過內在的平衡機制調節與外界的關系,實現與社會相適應、不斷提升個人潛能、滿足社會的需要。
關于大學生健康人格的標準,要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指導,并結合我國目前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當代高校教育培養目標及大學生自身成長現狀來界定。因此,根據目前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現狀,認為大學生擁有健康人格應具備以下幾點基本特征:
大學生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不僅承載著祖國的希望,更代表著民族的未來。大學生擁有遠大的理想信念,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前提,擁有崇高的社會主義信仰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內容。要不斷投身于實踐,用理想和信念做指導,為祖國的發展建設貢獻出自己的一分力量。
擁有健康人格,大學生才能夠正確面對不同階段的自己,接受自身的長處與短處;勇敢地面對生活,不懼怕困難與挑戰,在生活的磨煉中找到方向,不迷失自己。
積極進取、樂觀向上是人們在生活中獲得力量的表現。樂觀向上的人往往擁有積極健康的心態,對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充滿熱情,并能努力實現自身最大的價值,即使遇到困難也會勇敢地面對,從而獲得成功。
人際關系是人與社會最普遍、最直接的聯系。人與人在交往中體現出人格健全的程度。擁有健康的人際交往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交流,增強社會責任感。因此,新時代大學生不僅要在學習和工作中實現自身的價值,更要在人際交往中實現社會價值。
優秀的道德品質是健康人格的組成要素,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應具備較高道德水準,擁有道德選擇和整合事務的能力。學會辨析各種復雜信息,并用正確的價值觀指導行動。
情緒調控不僅是人自制力的表現方式,同樣也是健全人格的表現方式。擁有健全人格的大學生,往往會保持適度的情緒反應,當積極的情緒出現時,會保持開朗、愉悅的心境;當消極情緒出現時,能夠自我調節,從而實現人和人的正常交往。
創新是當今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推動力,人類通過創新來實現思維的改變與科技的進步。實踐是當今社會發展進步的重要方法,人們通過實踐檢驗對事物的認識。創新和實踐二者相輔相成,不斷推進社會前進的腳步。因此,大學生要勤于思考,不斷創新,注重實踐,成為不斷推動社會前進的新生力量。
目前,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已成為高校人才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大學生要不斷完善自身人格,提升整體素養,承擔起社會主義建設的使命。目前,高校大學生健康人格培養還存在一些問題。
在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上,高校多采用傳統的方法教育和引導,方法比較單一。如運用榜樣教育的方法,向學生展示身邊的道德模范和優秀人物事例,用他們的事跡感染和鼓勵學生;運用說理教育的方法,通過講解思想政治理論知識、日常生活教導以及個別說服等來完成對學生的引導。高校應在運用傳統方法基礎上,不斷探索新方法,如實踐教育、心理咨詢等。目前,很多高校提高了實踐在教育中的比例,采用建立實踐基地、增加社團活動等方式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也受到關注,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增設心理課程,完善心理咨詢體系。因此,高校對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應該全方面、多角度進行。
各高校都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方向上不斷努力,不斷探索。優化課程結構,完善教學方式,改進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思維,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加強社會實踐能力的培養,注重大學生綜合能力的養成。但仍存在問題,如在思想方面,高校對大學生知識能力培養較多,健康人格培養重視度不夠,未認識到大學生擁有健康的人格是更好地開展社會活動的前提。在教育內容方面,高校更注重對書本知識的傳授,其他方面的培養重視不夠,如道德方面、心理健康方面、誠信方面、身體素質方面等。
高校是學生向社會過渡的橋梁,高校教師可以幫助和引導學生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意識,從而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擁有健全人格的教師會對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大學輔導員是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監督者和管理者,其專業水平、人格素養、職業道德等對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產生重要的影響。高校教師是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的主要力量,因此,要不斷完善高校教師隊伍建設。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需要通過后天的學習和教育。而高校是大學生生理、心理成熟的重要階段,這就凸顯出高校在大學生健康人格形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4]目前,高校的培養體系并不是很完善,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加強。
高校應不斷創新和完善教育教學方法,綜合運用各種資源,為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創造條件。首先,要加強校內和校外社會實踐,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校內實踐環境,提供豐富的校外社會實踐機會。高校應根據大學生自身發展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舉辦大學生感興趣的各類社團活動,提高大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與人際關系交往能力。同時,高校應為大學生爭取更多的社會實踐機會,拓寬大學生與社會接觸的空間,為培養敢于迎接挑戰、敢于面對生活的大學生創造條件。其次,建構合理的心理咨詢體系。高校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講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加強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了解。舉辦關于大學生成長、交友、戀愛、學習、擇業等方面的專項講座,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同時,加強有針對性的心理咨詢和輔導。強化高校心理教師隊伍建設,優化資源配置,提高心理健康咨詢技巧與方法,及時采取心理輔導的方式,發現并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
人的發展,不僅是指知識技能的獲取,還包括人的情感、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通過學校專業課的學習,可以增長知識與技能,通過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進大學生健康人格的發展和養成。首先,在教育目標方面,應該把大學生健康人格教育放在首位。樹立“人格本位”觀念。要培養出真正意義上的“人”,就不能只將分數、學歷設為唯一標準,而是要將一個人的品德、品性作為人才衡量的重要標準。其次,在教育內容方面,重視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與社會意識的教育和培養,在課程中提高誠信教育、挫折教育、道德教育、感恩教育等方面內容的比例,為培養出知識、能力、人格全面發展的健康人才創造條件。
教師人格的表現、言行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心靈,影響著學生的內心世界,對學生人格的形成有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5]教師是實施教育的主體,教師是與學生接觸時間最久、對學生產生的影響最深的人,教師的行為態度對學生產生直接影響。教書育人本就是一項光榮且艱巨的任務,教師要不斷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順應時代的需要,調整對學生的教育理念、方法和目標,為自身的修養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提升人格魅力,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社會意識,起到榜樣示范作用,引導和幫助學生塑造健康人格。高校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橋梁,大學時期是塑造大學生健康人格的重要時期,更需要教師的引導和幫助。因此,要不斷完善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為祖國培養出擁有健康人格的高標準、高素質人才。
大學時期是大學生健康人格養成的關鍵時期,要優化基礎設施建設,為大學生健康人格養成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首先,要加強校園的物質文化建設。校園的物質文化包括一系列學校教學科研設施、學校的場館建設,以及學校的衛生環境等。應構造符合大學校園文化氛圍的建筑群,提高學校教學科研設施質量,加強校園衛生環境的把控。其次,要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校園的制度文化包括學校的規章制度、教育教學的規章制度、大學生的行為規范等。要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擁有健康的人格,就要建立完善的校園準則,規范教育教學的規章制度,約束大學生的行為,為大學生人格養成創建良好的氛圍。最后,要加強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包括學校的校訓、學術氛圍、教學氛圍等。精神文化對人產生的影響作用是巨大的。學校要大力弘揚校園文化精神,提升教學理念,營造積極良好的環境氛圍,為培養大學生健康人格提供動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