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南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00)
“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為國際交流和貿易往來提供了契機,極大地促進了各國的經濟、文化、教育的發展,不同國家的文化逐漸融合。外語作為一門重要的語言交流工具,其在“一帶一路”倡議落實具有重要地位,為了滿足“一帶一路”倡議落實的需要,高校應該順勢而為,加強公共外語教學。
“一帶一路”的全稱是“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9月與10月分別提出的合作倡議。[1]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發展。[2]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國際經濟交流和文化交流,對國家間的合作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已經成為現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之一。
高校公共外語教學就是指在高校教學過程中所有學生都要學習相應的外語課程。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國家對除英語之外的外語教育的重視程度逐步加深,如俄語、日語、法語等。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國際交流需要外語人才的推動,高校外語文化建設是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要條件,對于高校國際化辦學具有重要的推動意義[3];各國之間文化交流不斷深化,需要各高校廣泛開設各種外語類課程。外語文化建設是實現高校國際化辦學的重要保障,高校應聚全校之力,共同謀劃,深入開展全面的綜合性教育工作,不斷探索外語文化建設的內容和路徑,助力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為高校國際化發展戰略的實現保駕護航。
自“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我國與很多國家、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包含亞歐大陸大多數的國家,這些國家在民族文化和語言方面各有不同,并非都以英語為主,在往來合作中,需要相關專業的語言學習者充當“語言媒介”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作為我國教育的高級階段,培養相關外語人才是高校重要職責之一。[4]但是在現階段高校公共外語教學中,還存在對英語過于重視,忽視其他語種的現象,導致公共外語教學難以滿足現階段社會發展需求。因此,高校應加強對公共外語教學的研究,保證現階段公共外語教學能夠和“一帶一路”倡議的落實需求保持一致。
語言是各國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的橋梁與保障。在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濟、文化交流逐漸加深的進程中,需要外語人才充當“語言先行官”,保障商務溝通的順利進行。“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各種外語人才,我國高校公共外語教學的發展要順應“一帶一路”發展的需要,明確公共外語教學發展目標。首先,“一帶一路”為高校英語教學提供了契機。公共外語教學要為我國與沿線國家的交流、互通提供外語人才支持,英語作為國際通行語言,應該首當其沖肩負起這一重任,抓住機遇,明確自身人才培養目標;其次,推動了其他小語種的發展。我國與沿線區域經濟的發展為我國外語教育提供了發展空間與環境,截至2021年,我國已與140多個國家、30多個組織建立了合作關系[5],除英語外,高校為了適應國際發展需要,逐漸開設了各類小語種的課程。
“一帶一路”促進了經濟與文化的發展,隨著國際交往的增多,對外語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步增大,為順應國際發展需要,我國對公共外語教學的資金與技術投入也在逐漸增加,公共外語教學環境日新月異,師資水平逐步優化,教材逐步與世界接軌。公共外語教學的宗旨是服務對外經貿、文化、政治交流,國家對公共外語教學的投入與支持會推動公共外語教學更好地發展。[6]
語言是重要的文化載體,也是重要的交流工具,經貿往來需要外語人才為彼此間的交流合作提供語言支持。“一帶一路”建設中沿線國家比較多,各個國家的民族、歷史、文化等各具特色,外語人才不僅需要深厚的語言功底,更需要豐富的他國文化積累,但現階段我國高校在外語人才培養中仍有很多問題。
各高校對公共外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不同,導致公共外語教學在各高校呈現出差異化發展。一部分高校增設了很多門外語課程,促進了公共外語教學的發展。但是尚有部分高校忽視小語種的設置,只注重英語教學,且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這使得公共外語教學無法實現均衡發展。此外,教學內容不完善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公共外語教學的發展。現階段的公共外語教學將學生培養成單純的語言人才,每一門語言都有它的文化,僅從學科角度開展教學難以發揮出語言的文化功能。外語人才作為促進經濟發展、方便國際之間交流的重要紐帶,需要對他國的文化、風俗及法律等都有了解。但現階段公共外語教學目標單一,缺乏學科學習以外的文化滲透,嚴重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英語是世界上使用最為廣泛的一門語言,大多數發達國家都將英語作為交流工具,高校在外語課程設置方面,也多將英語作為必修科目納入學分統計中,而其他外語課程則被設置為選修課。學生從就業角度考慮,多選擇法語、日語等較為流行且較為大眾化的語種,一些小語種則無人問津,使得高校語種類型單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都有自己的語言,如東南亞的部分國家,單一化的語種發展無法滿足多樣化的語言需求,英語之外還需要其他小語種的參與、支持,而現階段高校公共外語教學則難以滿足“一帶一路”發展的需要。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高校在外語教學內容設置上仍以詞匯和語法為主,忽視外語聽力、翻譯、文化及交流方面的教學,教學目標是幫助學生考取相關外語證書。這種功利性的教育方式限制了外語教育的語言使用功能,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外語學習質量。高校公共外語是指與專業外語教育相對應的、面向非外語專業的學生開設的外語教育和外語技能培養課程,旨在使學生在掌握語法和詞匯的基礎上進一步擁有外語交際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發展需要。[7]“一帶一路”倡議提出的背景下,要求外語人才不僅要擁有良好的口語能力和交際能力,還需要具備專業的經濟、政治及他國文化等相關學科的知識儲備,單一的詞匯和語法學習無法適應國際發展需要,更無法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出外語應有的功能。
綜合當前高校公共外語教學發展存在的短板,高校應從自身發展情況出發,加深對公共外語的重視程度,結合“一帶一路”發展的需要,合理地安排教學課程。
正視應試教育的影響,高校公共外語教學中要轉變教學方式,拓展外語教學的深度。調整公共外語各部分教學內容的課時比例,除了語法、詞匯學習外,增加外語交際能力培養方面課時,重在培養學生的外語表達與應用能力;強化學生的交流能力,提升學生的口語水平,通過設置不同情景來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強化其實踐能力,豐富其專業知識;結合現有教材,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介紹外國語國家的風俗,填充學生在他國文化認知上的空白,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學生的學習與接受情況逐步增加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使學生對語言學習有更加深層的了解。
“一帶一路”作為沿線國家大型經濟交流的重要渠道,涉及的國家十分廣泛,需要不同語種的外語人才,單一的語種發展難以滿足“一帶一路”多元化的外語人才需求,高校要從外語類別入手,增添新型的外語教學課程。隨時關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中不斷參與合作的新國家,結合高校自身的發展情況與條件,將必要語種加入高校公共外語教學課程中,改善高校公共外語教學,推動外語教學的全面發展;也可以將外語教學新增的科目納入學分系統,讓學生主動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語種。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而后將其轉變為自身的能力并加以運用,因此運用是教學的高級階段。在公共外語教學中,高校教師也要積極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讓學生能夠自如應用所學外語。“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需要專業和能夠無障礙交流的翻譯人才,而不是紙上談兵的應試型人才。現階段高校公共外語教學要增加實踐和交流的比重。可以積極組織學生進行校外實踐,增加學生的鍛煉機會;在課下給學生提供翻譯素材,讓學生翻譯,以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建立外語角,為學生的外語口語練習創造環境;在課堂上播放外語音頻、視頻等,培養學生的聽力水平。通過聽力、口語及交際環節對學生進行培養和提升,能有效強化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促進其綜合能力的提高。
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現階段高校外語人才培養仍無法滿足現代化國家發展的需要。高校公共外語教學應從增加外語教學的深度、擴大外語教學的廣度、培養學生的外語實踐應用能力等方面提升公共外語教學水平,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優秀外語人才,助力我國與沿線國家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