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偉 毛 毳
(遼寧大學 遼寧 遼陽 111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構筑“大思政”育人格局,就是要集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管理思政、服務思政等于一體,是一種從全局上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也是一種從根本上改進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高校只有做到“無時不思政、無處不思政、無人不思政”,才能真正落實“大思政”理念。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為根本,發揮思政課主渠道的根本作用;以課程思政、管理思政、服務思政為基本,發揮課程、管理和服務主陣地的基本作用,形成“一根本三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思政”格局。
思政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具有不可替代的根本作用。思政課要從中國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視野,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的高度,從新時代大學生個性特點的實際,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更新教學方法,注重理論聯系實際,打造精品課堂,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首先,要充分認識到黨管思政課,以及辦好思政課的重大意義。辦好思政課,關鍵在黨。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思政課建設,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來,黨中央先后召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和全國教育大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思政課建設并發表重要講話。思政課要在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新人這個關乎國家前途和命運的問題上發揮主渠道作用。其次,思政課要有一批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經師易求,人師難得。”“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1],要不斷提升思政課教師的水平,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下功夫:一是要有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這是思政課教師教書育人的不竭動力;二是要有良好的道德情操,真正熱愛教育事業和本職工作,“桃李無言下自成蹊”;三是要有扎實的知識,只有具備扎實的學識,才能在傳播知識時得心應手,達到“授之以漁”的目標;四是要有仁愛之心,有仁愛之心的教育才是有溫度的教育,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2]最后,要推動思政課教學守正創新,不斷增強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必須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提出的思政課長期以來形成的寶貴經驗:既要政治上的清醒又要理論上的堅定;既要價值上引導又要知識上傳授;既要講清楚正確觀點又要直面抨擊錯誤思潮;既要重視理論性又要重視實踐性;既要堅持同一性又要堅持個體性;既要教師“教好”又要學生“學好”;既要堅持理論灌輸又要堅持知識啟發;既要堅持主渠道作用又要堅持主陣地作業。[3]以上八個方面的寶貴經驗相互聯系,相輔相成,“只有打好組合拳,才能講好思政課。”[4]
“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是促使課程思政理念形成廣泛共識,協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的體制機制基本健全,高校立德樹人成效進一步提高。”[5]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既要做好思政課程的顯性教育,又要做好課程思政的隱性教育。
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像生活中的“鹽”,光吃鹽是難以下咽的,要做到把鹽融進菜里。要科學構建“大思政”教育教學體系,挖掘課堂教學中的思政元素,比如藝術類課程可以從中華美育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人文素養等方面來挖掘;醫學類課程可以從珍愛生命、救死扶傷、仁心仁術等方面來挖掘;理工類課程可以從科學思維、科技報國、工匠精神等方面來挖掘。實踐性課程是大學課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知識要取之于課堂,用之于社會實踐。認識的真理性最終要到實踐中去檢驗,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無論是專業課、實踐課,還是其他課程,都要圍繞“大思政”格局,實現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
實現課程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本作用,要重點要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首先,要解決好思政元素和專業知識在課堂教學中的時間分配。授課教師課堂教學任務較重,要合理規劃課程思政內容,結合時政熱點,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其次,要提高授課教師隊伍的思想素養。課程思政的成效取決于教師的傳道授業與學生的接納認同感。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通過言行舉止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為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課程思政要求授課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與社會、歷史、文化、時政熱點等思政元素對接。再次,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教師應用自己博大的愛去溫暖每一位學生。“愛”源于高尚的師德,“愛”意味著無私的奉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實現課程思政的關鍵。最后,要有課程思政的頂層設計與規劃。自課程思政提出到現在,教育工作者,特別是授課教師積極實踐課程思政模式,但對具體學科來說,還是缺乏課程思政的制度保障和規劃。
管理思政是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條重要途徑,也是解決高校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鍵所在。管理思政是指通過高校的行政管理、教學與科研管理、后勤服務管理等各項管理活動,利用教職員工、規章制度、校園環境等資源,建立和完善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專兼職隊伍結合、全校緊密配合、學生自律自強的管理體制和機制,從而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可持續性的深遠影響,使學生成為高素質的綜合性人才。科學的管理能夠對廣大師生進行積極引導,讓管理更好體現關懷溫度、德育深度和育人高度,持續調動廣大師生員工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第一,管理是一種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目前,由于一些高校對管理育人內涵認識不清,導致高校在開展管理育人工作的過程中,對“管理思政”在立德樹人方面的作用認識不到位。管理對高校的穩定、發展及人才培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高校的管理要想達到思政的目的,真正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甚至個別管理部門和一些管理人員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自己關系不大,是思政課教師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責任,他們只要履行崗位職責就可以了,而沒有考慮到管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一些管理部門和管理者不恰當的管理方式及管理行為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消極影響。“育有德之才”是學校管理思政的根本,要充分利用管理這個重要資源,促進高校管理思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好地發揮其基本作用。
第二,管理思政對課程思政和服務思政有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課程思政、管理思政、服務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課程和服務是在科學管理的基礎上完成的,對課程思政和服務思政有重要的引導和推動作用,推動二者與思政課形成合力,引導二者向縱深和可持續化方向發展,做到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統一。管理不僅包括學生的自我管理,而且還包括教學管理、科研管理、后勤管理等學校的一切管理。因此,管理思政通過管理自身、管理環境、規章制度對學生產生間接影響,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是不可忽視的。
第三,完善管理思政的實踐路徑。首先,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在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愛學生的基礎上,把嚴格管理和對學生的愛結合起來,強化科學管理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功能,發揮管理環境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影響作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管理育人全過程。其次,要形成管理思政的合力。管理思政是一項系統工程。這就要求高校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大學制度,構建以大學章程為統領的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形成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逐步形成教授治學,師生員工民主管理的治理體系框架,不斷提升高等學校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把管理工作的重心切實落到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上來。
在“大思政”的格局下,高校各服務部門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視。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始終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將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貫穿全員全過程全方位中,完善構建協同育人的“三全育人”體制機制。服務思政則是通過挖掘高校服務部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提供服務產品、服務環境與服務過程中與大學生交往互動,并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培養大學生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學校服務部門(其實管理也是服務)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意味著服務思政和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管理思政具有同樣重要且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要從服務思政的主體、時間及過程等方面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完善“大思政”格局。
第一,完善協同育人的“三全育人”機制。“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6]由此可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多元主體從全過程展開全方位的協同育人。首先,從服務主體上分析,高校的服務部門人數眾多而且部門齊全,服務于學生的各個方面,且各個服務部門與教學部門、科研部門、管理部門等協同配合,與學生的聯系較為密切,能夠時刻關注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現實存在的各方面問題,能在與學生的日常互動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其次,從服務過程上分析,高校服務部門的服務不是存在于某一時刻或某一階段,而是從新生入學到畢業的整個過程,甚至會對畢業生的工作、思想狀況進行追蹤訪查,時刻關注學生的各方面發展進程。最后,從服務內容上分析,服務思政配合教學、管理等環節,從多個方面、多個層次滲透到大學生生活、學習、成長的方方面面,因此能夠真正實現“三全育人”的體制機制的完善。
第二,構建和諧完善的“大思政”格局。高校后勤等服務部門通過密切的配合,積極為學生辦實事、解難事,服務于學生,為學校開展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物質保證、服務支持,有效推進協同育人機制的開展和實施,推動“大思政”局面更好地發展。大學生課余時間大都于餐飲、宿舍、校園活動及圖書館等后勤服務領域中度過,因此完善服務部門的育人環境和能力,可有效避免由于節假日或課余時間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而出現“5+0=0”的現象,使服務思政與課程思政、管理思政及思政課程密切銜接,完善“大思政”格局。
第三,強化服務思政的有效途徑。服務思政協同管理、教學等環節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引導教育及服務學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但當前仍存在許多問題,如服務者的立德樹人的目標導向不明確,思想政治素質有待提高,對于本部門工作的勝任力不足,對于服務思政的育人功能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因此,需要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首先,要強化服務思政的頂層設計。高校黨委要以培養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目標,加強領導,對后勤等服務部門為什么服務、為誰服務,怎么服務等服務理念有明確認識,并切實落到服務的行動中,彰顯服務部門的育人功能。其次,在人員的招聘上要考察服務者的思想政治素養及勝任工作的能力,提高工作人員對于服務育人的內心認同。最后,對服務部門的工作人員進行相應的崗前培訓。俗話說“教育者應先受教育”,因此要開展有針對性的崗前培訓,組織文化素質、服務技能及職業素養的培訓,建立一支具有較高素養、言傳能力強、立德樹人意識好的服務思政從業人員,以更有針對性地為學生開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