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媛媛
(吉林省社會科學院 吉林 長春 130033)
當前,世界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東北亞區域內各國的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形勢嚴峻。人口老齡化帶來一系列相對應的社會問題,如勞動人口比例不斷降低、社會負擔不斷加重,社會發展受到制約。目前,東北亞地區各國老齡化進程所帶來的影響已經凸顯。在此社會背景下,積極的老齡化對策可以減少由于進入老齡社會所帶來的更多影響。東北亞各國目前都面臨如何建立完善的老齡化政策問題。
日韓老齡化進程發生較早,人口老齡化程度更具有代表性。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日韓兩國已經根據具體情況,制定了相對完善的老齡化政策,針對老齡人口的社會保障體系也相應建立,在老齡人口服務領域積累了比較豐富的經驗。
人口老齡化指的是在一個人口總數當中,達到老齡標準的人口總數不斷增多,在人口總數當中占有的比例不斷上升的過程。[1]據1956年聯合國發布的相關文件,劃定了老齡化的標準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占一個國家或地區人口總數的7%,就認定該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階段。20世紀90年代,東北亞各國的生育率都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各國開始相繼進入老齡化階段。
在東北亞各國中,日本已經步入發達國家的行列,經濟經歷了高速發展的時期,成為東北亞各國中經濟發展的佼佼者。進入90年代,日本經濟受到美國廣場協定的影響,經濟泡沫開始在日本蔓延,經濟發展陷入停滯。從90年代開始,日本人口老齡化進程開始逐漸提速。據2018年人口調查數據,日本70歲以上的人口總數已經達到了2618萬人,在人口總數中所占的比重為20.7%,而65歲以上的人口總數已達到3557萬人,占到人口總數的28.1%。這一數據已經創下了歷史新高。[2]目前,老齡化問題已經成為困擾日本社會發展的影響因素。[3]老齡化問題已經嚴重影響日本社會的發展,不但導致經濟陷入停滯,而且對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非常明顯且深遠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
老年人口增多,相對應的處于勞動年齡的人口比例就在下降,僅2017年一年時間內,日本勞動年齡人口減少400萬人,且呈現出繼續下跌的明顯趨勢。日本勞動年齡人口的持續減少,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制約因素,勞動力人口不斷減少,投資與消費都相應減弱,個人消費陷入低迷以后,日本的經濟發展就受到嚴重的制約。
2.社會保障的負擔加重
隨著老齡化進程的深入,進入老齡階段的人口養老問題也凸顯出來,養老比迅速增加,保障體系與財政支出成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在開展人口研究的過程中,通常把年齡超過65歲的老人與年齡在15—65歲的勞動人口比例稱為老年撫養系數。老年人口越多,意味著這個撫養系數越大,也就意味著勞動年齡人口需要承擔的社會負擔就越重。
韓國的老齡化進程同樣比西方發達國家要快,對韓國社會的影響也在近些年逐漸顯現出來。據韓國公布的權威數據顯示,2000年時,韓國65歲以上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就已經達到7.3%,且呈現出上升趨勢。這一人口發展趨勢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是非常明顯的。據韓國統計部門的報告及預測,到2026年,超過65歲人口的總數將超過人口總數的20%。韓國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這是毋庸置疑的。韓國以超快的速度進入老齡化,意味著整個國家的生產力將出現嚴重不足。依據現有的老年人福利政策,社會福利支出將不斷增多,財政必然承擔巨大的壓力,這對韓國社會的經濟發展無疑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中國是人口大國,勞動力資源充裕,近幾年來,勞動人口也同樣呈現出明顯減少的趨勢。中國人口老齡化有著非常復雜的成因,其一,在70年代實施了計劃生育政策,這導致了中國人口的出生率迅速下降;其二,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均壽命不斷延長,高齡人口不斷增多;其三,第一批獨生子女長大,家庭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導致青年夫婦贍養老人與撫養孩子的負擔不斷增加。第七次人口普查調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為18.7%,其中65歲以上人口所占比例為13.5%。對比之前的人口數據,中國的老齡化進程在不斷加深。數據顯示,我國在2002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與此同時,人口出生情況是斷崖式下跌的。即便國家推出了二孩、三孩政策,出生率依然持續走低??傮w上說,我國人口老齡化呈現出以下四個基本特征。
1.人口老齡化在不同省份之間的差異巨大
我國的老齡化程度是逐漸上升的,由于中國地理區位以及人口分布不同,各省份間還存在較大的差異。不同省份,老齡化面臨的壓力也不同。其一,東北三省養老保障體系面臨的壓力比較大,按照60歲計算,我國老齡化率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別是遼寧、黑龍江、吉林。東北三省整體人口數在全國人口總數中的占比不斷下降,遼寧、黑龍江、吉林三省的60歲以上人口在全國人口總數中所占比例分別為25.72%、23.22%、23.06%,與上次人口普查相比,這一數據分別下降了0.25%、23.22%、0.34%。東北三省人口增長乏力趨勢已經非常明顯,老齡人口占比高,養老保障體系需要承擔的壓力就大。其二,經濟發達省份(含直轄市)老齡化程度總體較高。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后,由于高考升學、工業化進程等原因,我國的人口大量向著經濟發達地區遷移,當這些人口進入退休年齡,就導致經濟發達地區的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我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GDP)排名前十的省份當中,以60歲為標準計算,達到或者超過老齡化平均水平的省份超過8個,上海23.38%;重慶21.87%;江蘇21.84%;天津21.66%;山東20.9%;湖北20.42%;北京19.63%;浙江18.7%。
在GDP排名前十的省份當中,只有福建與廣東的老齡化水平略低于全國的平均值。在這些省份當中,上海、江蘇、天津、重慶、湖北、山東6個省(含直轄市)65歲以上人口占比已經超過14%,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目前,在這十個省份當中,廣東的老齡化水平最低,65歲以上人口的占比為8.58%。
2.未來五年我國將加速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
綜合我國的所有人口數據,人口總數當中65歲以上人口占比為13.5%,據國際標準衡量,這一數據暫時尚未達到深度老齡化。老齡化的進程與特定時期的人口出生率密切相關,由于特定歷史時期我國的人口出生率波動較大,在未來的5—10年內,我國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加深。[4]我國近些年來的嬰兒出生潮發生在60年代后,那時中國的人口出生率進入高峰。1962—1966年,我國累計出生人口13793萬人,而從1967—1971年,我國累計出生人口13526萬人,當這一年齡段的人口進入退休階段,退出勞動力市場,養老保險、養老設施等支出就會相應增加,養老系統將承受巨大的壓力。從1962—1971年出生的人口在進入生育年齡后,正好趕上我國實施計劃生育政策,問題疊加,子女贍養老人的壓力就會加劇,我國經濟的發展由此受到影響。
3.與發達國家相比“未富先老”特征較為明顯
對比世界上的發達經濟體,雖然一些發達國家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時間較早,但由于其經濟水平較高,保障體系也比較健全。而我國老齡化社會開始時,經濟發展尚處于薄弱狀態,呈現出“未富先老”的特征。并且我國的養老體系并不完善,相對薄弱,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在公共支出體系中,既要面臨經濟發展的問題,又要保障老齡人口的養老問題,無論是中央財政還是地方財政,都將面臨很大的挑戰。
中國、日本、韓國等東北亞國家甚至整個亞洲地區,目前都在面臨老齡化危機,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
勞動力是經濟增長的不竭動力之一。日本與韓國在人口紅利期,完成了財富積累,面對老齡化進程,還有一定的承受能力,而中國正處于“人口紅利期”,還沒有形成足夠的資本積累,“未富先老”,需要解決的老齡化問題就更多,問題就更加嚴峻。
勞動人口面臨老齡人口與未成年人口的雙重撫養壓力,經濟負擔沉重。從撫養比的數據來看,中國的老年撫養比約為19.7%,最新的是數據顯示,老齡人口數據正在不斷增長。日本的報告數據也同樣顯示出撫養比突出的問題。同樣,韓國的數據也在逐年增長。
東北亞地區的中國、日本與韓國的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對整個東北亞勞動力市場帶來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各國都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中國雖然目前還處于人口紅利期,但在老齡人口不斷增加的情況下,未來的勞動力也必然短缺,如何未雨綢繆,減少老齡化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是目前我們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老齡化社會與其他社會形態有著明顯的區別,對社會發展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速發展的經濟模式已經不適合老齡化這個大背景。老齡化意味著勞動年齡人口所占比例小,人力資源不足;勞動力成本的逐漸上升,養老負擔在不斷增大。在這種情況下,要想保持中國經濟在未來持續增長,需要通過不同的方法促進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本的積累,提高勞動生產率,轉變經濟增長模式。
需要轉變傳統的社會觀念,認識到老齡人口對社會的貢獻,充分發揮老齡人口的“余熱”,使之成為社會經濟增長的資源。在“科學發展觀”中,強調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同樣也包括老齡人口的發展。為實現經濟增長,需要解決社會發展滯后的問題,完善保障制度、福利制度、服務體系以及公共管理體系。保障人的終身發展、權力及價值。
其一,老年人保障與發展優先,關注保障與發展間的相互關系。其二,關注老年人的身體健康與福利政策,要以人為本,提高生活質量與生命質量;其三,保障支持環境優先,以全社會的力量關心、支持和幫助老年人,通過不同性質的組織對老齡人人口實現全方位關懷,營造“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環境。
老年人口還存在很大的發展潛力,充分發揮老齡人口的資源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發揮老齡人口的勞動力作用,會使整體勞動力成本降低。日本在更早的時候就開始探索延遲退休這一方式,甚至一度將企業繼續雇傭年齡延長至70歲,就是為了發揮高齡勞動者的作用,減少社會壓力。在2019年5月,韓國也提出了延遲退休的計劃,目的是平衡出生率低帶來的勞動力減少問題。
為保障老齡事業的發展,需要加強立法,保障高齡勞動者在社會生活中的參與性及權益保障。合理的老齡人口政策可以保障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彈性退休制度、延長退休制度、勞動年齡上限制度,都是經濟與保障協調發展的保障。
解放雙手,人工智能的開發與利用就尤為重要。人工智能的發展被認為是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的一個重要途徑。中國的人工智能目前正在社會生活與發展的各個領域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日本也在多所大學發展了人工智能專業。韓國在人工智能開發領域也投入了大量的資源,主要用于人才開發、技術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人工智能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在老齡化社會,人工智能將是彌補勞動力不足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