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琪
(吉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吉林 長春 130062)
法律是保障社會健康發展的主要約束力。當下的社會經濟發展迅速,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消費能力都在逐漸提升,想要保障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并且保護各交易活動的順利進行,就必須要保障交易雙方的合法權益,尤其是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因此,就必須要不斷挖掘現行法律中針對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中存在的問題,并且加以完善,這樣才能夠保障消費者在交易活動中的合法權益。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過于迅速,現行的法律法規很難時刻維持與社會經濟的共同發展進步,也就導致了現行的法律法規很難對所有的交易情況進行明文規定,影響著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并且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這就使得我國針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立法加以創新完善,不斷修補現行法律中存在的漏洞或者不足,解決市場經濟發展迅速帶來的各種消費糾紛,管控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1]。
任何國家以及任何法律體系,都存在一定的漏洞以及問題,這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國的現行法律中,也存在著部分條款規定不清晰的情況,影響著消費者的合法權益[2]。比如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就對反悔權條款進行了規定。但是,在法條中,雖然有明文規定消費者擁有反悔權,但是卻并沒有明文規定在何種情況下,何種原因消費者能夠行使反悔權,嚴重影響了該條法規的落實。例如在行使反悔權時,必須要保障商品的“完好”,但是商品的“完好”,并沒有明確的界定,商品是否“完好”,存在較強的主觀思維,極易在消費者行使“反悔權”時,產生爭議,引發消費糾紛。甚至部分經營者,會在商品“完好”上做文章,嚴重影響了消費者行使自身的合法權益。
再比如我國現行法律中關于“不宜退貨”方面的說明,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將舊法中第二十五條第一款列出的不適用反悔權的商品進行了移除,但是在第二款以“不宜退貨”作為兜底條款,但是其中并未明確規定,何種商品“不宜退貨”,沒有對“不宜退貨”立法給出明確的解釋,導致這一部分的法律法規過于模糊。
在我國的現行法律中,消費者被定位于弱勢的一方,也就是說,在交易活動中,消費者往往會具備更多的合法權益,需要承擔的法律義務也更少[3]。《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保護我國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為主要觀點進行擬定。但是,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提高,交易活動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消費水平更高,并且具備更多的消費選擇,也就不能排除部分消費者可能掌控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以及發展情況,甚至比經營者掌握更多關于教育活動的相關信息以及相關資源,導致經營者成為消費活動中的“弱勢群體”。部分消費者則會通過自身掌握的信息以及資源,進行惡意消費,直接影響著經營方的合法權益以及經濟效益。但是,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并沒有對消費者做出的惡意消費行為進行明文規定,部分消費者為了個人的經濟利益,便會鉆法律的空白,不但嚴重影響了經營者的合法權益,還嚴重攪亂了我國市場經濟的和諧發展。雖然我國的民法中有明文規定要求在民事行為中,行為人需要遵守“誠實信用”,但是該法規過于原則化,很難將其落實到切實產生的交易活動中,并不具備落實到交易活動中的可操作性,很難制約消費者的消費行為。
筆者認為,在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部分立法不嚴謹的原因主要受到傳統思維模式的影響以及我國當下的社會環境影響[4]。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較為迅速,法律修訂過于繁雜,想要完全跟進我國的經濟發展腳步,顯然是極為困難的。
目前,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仍然具備一定的進步空間[5]。尤其是在當下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國民消費能力日益提升的今天,想要進一步保障交易活動中消費者以及經營者雙方的合法權益,就必須要不斷挖掘當下的社會形勢,根據我國的立法現狀,對我國現行的法律進行完善。想要讓我國的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就不得不考慮到交易活動雙方的合法權益,只有確保了交易活動雙方的經濟效益,才能構建一個和諧的市場經濟體系,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無論是何種法律體系,都會存在律法不明確的問題,這些問題并非我國獨有,而是世界法律的通病。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要明確當下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經濟的發展規律,根據國民經濟水平以及國民對交易活動的需求,制定切實能夠落實于交易活動中的法律法規。想要真正意義上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應用于消費者的交易活動之中,就必須要通過修訂法條的方式,對法條中規定不明確的部分進行補充,或者通過頒布司法解釋的方式,來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的各項法規,為消費者提供更加明確的保護依據,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例如,對于商品“完好”的界定,就需要考慮到消費者以及經營者的真正需求,并且根據商品的價值所在,制定相應的“完好”概念,在消費者行使“后悔權”時,就能夠充分利用“完好”的界定,說明自身具備的相應合法權益。在明確相應的法律法規時,其完善的主體不應只以消費者為主,還要深入考慮到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以及經濟效益,確保在消費者行使自身的合法權益時,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不會受到損害,方能保障交易活動的正常進行,并且為我國的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保障。
在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中,對交易活動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相關法律規定主要集中在我國現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文規定了交易活動中的消費者以及經營者需要履行的義務以及所享受的合法權益,這也是當下消費者在交易活動中,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主要法律武器。經過數十年的修訂,我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已經能夠基本滿足當下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交易活動中的消費者以及經營者提供更為明確的合法權益以及需要在交易中履行的法律義務。消費權益保護法主要針對了交易活動以及經濟市場中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進行保護,對于消費者在交易活動中的制約較少。想要通過法律以及國家的宏觀調控維系市場經濟的正常發展,就必須要做到“一碗水端平”。在維系消費者在交易活動以及經濟市場合法權益的同時,也要保障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考慮到經營者在交易活動與經營活動中能夠獲得的經濟利益以及需要承擔的法律義務。平衡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的權利義務,避免由消費者引發的濫用合法權益的行為導致經營者的合法權益以及經濟效益受損。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求從民法誠信原則出發,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對消費者濫用權力的情況注明相應的處置措施,真正意義上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綜上所述,受到我國傳統思維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保護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進步空間與完善可能。想要推進我國的法制建設以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就不能在法律的修訂上顧此失彼,明確各項條例,方能形成“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良好法律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