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光野 梁 嘉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 北京 100070)
由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消費研究院主辦、阿里研究院新消費研究中心承辦的,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商品流通論壇(第12次)會議,于2021年5月25日在北京召開。本次論壇主題為“平臺經濟與流通發展”,出席論壇的專家有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會長馬龍龍、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消費研究院院長劉普合、中國政法大學法商學院教授孫選中、中商商業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姚力鳴、北京市商務局規劃建設處處長殷亮、億邦動力研究院副院長王姍、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消費研究院研究員李亞瓊、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洪濤、阿里研究院新消費研究中心主任呂志彬。會議由中國商業經濟學會消費研究院院長劉普合主持。
研討會上,9位專家就“平臺經濟與流通發展”問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和分析。綜合與會各位專家觀點,匯總如下:
1.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字技術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了加速應用的過程,主要是以逆向的貫穿牽引方式,沿著消費、流通、生產三大領域引起了更深層次的變革。
2.信息化技術和數字技術基于兩種不同的技術基礎,建議區分考量。2017年之前,是電子商務發展的階段,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網絡零售即渠道數字化;2017年至今,是平臺企業發展階段,以數字技術主導。商貿流通領域平臺企業的前身,主要是電子商務企業。
3.過去五年(2016-2020年)是平臺企業大規模發展時期,我國流通領域已經發展形成了一批擁有國際影響力的平臺企業,創新的零售模式引領全球。
4.平臺企業作為現代流通組織的載體,一般是由一家或者少數幾家公司構成。平臺企業是生態組織經濟活動的組織者和服務者,一般提供信息交易、物流基礎設施和服務等。海量的消費者和服務者是平臺上的主體,在平臺上進行聯接并且完成交換、需求匹配、資金交付、貨物交接等經濟活動,他們和平臺企業一起構成了平臺的生態組織,平臺的生態組織在現代流通體系里扮演著“任務導向”的角色。
5.數字技術為現代流通發展帶來了本質性的變化,主要是信息流升級為“數字流”, 與其他“三流”發生了化學反應。信息技術發展以來,實體與虛擬經濟形成兩大基本經濟形態,商流、物流、信息流、資本流“四流”分離,它們在流通過程中的某個環節上交叉重疊,直至商品流通全過程完成。電子商務發展后期,數字技術獨立于信息技術發展,信息流升級為數據流,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數據流與信息流最大的差異在于:信息流僅具備信息攜帶功能,通常作用于組織或行業內部的提效,是工業經濟的產物;而數據流除了顆粒度更細以外,由于數據要素的高流動性,額外增加了對低流動性要素的配置功能,是數字經濟的特征。
6.到目前為止,我國平臺企業已經走出了原來電子商務的渠道商業模式,轉向了一個技術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的企業專業服務領域,承擔企業服務商的角色。在互聯網發展的第一階段,即電子商務企業發展階段,根據各自稟賦,不同企業沉淀了為商品流通提供服務的基礎設施、人才和科技能力。
7.互聯網發展的過程,說明了當前經濟活動的商業模式在創新能力積累到一定“量”以后,逐漸發生了“質”的轉變,從而形成了一種具有現代流通能力的內生競爭力,這是一種重要的能力。
8.有史以來,大國之間的博弈一直都圍繞著全球的經濟利益爭奪,經濟利益的博弈核心實際上是現代流通能力的博弈,而流通能力又是和技術創新的擴散密不可分的。對比跨國公司和平臺企業的發展情況,跨國公司是應用信息技術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最具跨國性流通競爭力的組織形式。
9.2017年以后,平臺企業主要應用數字技術為平臺的生態組織提供了統一的數字基礎設施和服務。在跨國企業流通競爭力方面,平臺企業是生態組織的核心企業,主要負責的是經濟活動的組織工作,任務目標通常是在一定條件下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10.流通領域平臺企業所在的省市,其經濟發展的水平、基礎設施、人才、科技和開發等五大要素的綜合能力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規模經濟和技術外溢因素為所在地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球范圍內的商品流通幾乎是停擺的,但是平臺企業提供了數字產品和服務,仍然在全球范圍內發揮著信息先導和資源配置的作用。
11.現代流通領域的國際競爭已經從產業鏈競爭轉向了產業生態競爭。按照發達國家的發展經驗,我國的產業企業會經歷產品競爭和產業鏈競爭,正在向產業生態競爭的方式進行轉變。目前,我國的產業結構整體而言,大部分都還處于產品升級的關鍵階段,產業的集中度比較低,信息化的水平偏低。
12.我國流通領域的互聯網產業生態企業已經初步具有規模,新型的互聯網企業根據數據要素獲得市場洞察,創造新供給滿足新市場需求,團結大范圍內的生態企業參與彈性合作,是更為先進的協同共贏的新發展模式。
13.了解和把握數字要素的作用和特點,以平臺企業作為雙循環體系的重要建設者,參與自下而上的市場驅動,以及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制度安排,可以打通一二三產業和消費者堵點,立足國內市場,可以在最大范圍內實現信息互通和資源優化配置,以推動商品、資本、勞動力與信息、技術、服務等要素的快速流通,這是整體提升我國流通領域現代化水平、暢通國內大循環的發展契機。
14.理論發展是非常迫切的,我們要把握電子商務到平臺企業不同發展階段中的要素和技術作用的“質”的變化,正確認識引擎作用以及未來的產業生態競爭模式。把建設現代流通體系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來抓,跳出渠道利益之爭,推動流通領域的數字化轉型步伐,加快流通業態及模式的持續迭代升級,促進流通產業從傳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資本和高素質人力資源密集型的產業升級轉型。
15.現在的形勢總的來說,第一是新格局,第二是高質量發展,第三是底線思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面臨著幾個大的任務:第一是全面促進消費,第二是市場體系的轉型升級,第三是發揮消費對供給的牽引作用,第四是城市中心。
16.北京市的平臺經濟還是在持續壯大的發展過程中,是在全國擁有電商平臺數量最多的城市。
17.政府對于平臺經濟發展主要的中心思想:第一要加強平臺企業反壟斷監管,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第二是創新平臺經濟的監管方式,建立適應新業態特點的新型監管體系,以此來適應現在平臺經濟的快速發展;第三是清晰界定責任的邊界,加強平臺和市場主體的權益保護;第四是優化平臺企業的發展環境,服務平臺經濟,為經濟高質量、高品質發展服務。
18.經濟形勢背后其實是全社會價值分配的一種機制,不能只考慮經濟的效率目標,還得考慮社會發展的目標。
19.在現在年輕消費者“躺贏”心態的情況下,平臺經濟的發展是“扭曲”的發展。平臺經濟不能夠在我國實現跨越式的發展,經濟只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20.平臺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關系,是一種平臺運營的管理,對稀缺資源進行有效配置。
21.我國一些頭部平臺企業通過一種新的經濟活動方式,利用平臺經濟改變資源配置方式,降低交易成本和提高市場流通效率。
22.經濟管理的思維注重于效率,所以管理思維一定是追求效率的。法律的思維追求是公平,看任何事情是否公平。法商思維要結合起來,作為一個管理者,既要考慮提高效率的水平,還要有能力來實現一種公平,這樣的管理才是最高境界。
23.平臺實際上是典型的法商性質的活動。用法商思維管理的架構來解釋平臺:第一,平臺組織必須要做到效率與公平的均衡,既有效率又有公平,大家才愿意參與;第二,平臺的資源是多元化的,必須是有效和可控的;第三,平臺提供的目標和業務是可持續的,能夠實現價值不斷的增值。
24.傳統經濟講的是采購、生產、流通和消費。平臺的出現把這個過程全部打通,全部可以在平臺上實施。實施的過程就是把組織的管理成本和市場交易成本全部內化了,企業是一種組織成本,市場是交易成本,這兩者在平臺上全部內部化了,所以平臺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它解決了流通和交易的時間成本以及空間成本,這是最高層次的意義。
25.平臺是一個“富人”的體系,是給大家提供機會的,需要富人去均衡效率和公平的機制。平臺是需要管控的,所以需要建立價值與風險分類管控體系以及增值體系。增值體系既要符合一定的規則,又能創造最大的效益,它就是資源與規則結合的一種業務經營模式。
26.平臺有三種類別:第一種是撮合交易的平臺,即原來傳統的電子商務;第二種是整合資源的平臺;第三種是合作競爭的平臺,通過整合資源形成利益共同體,來形成和其他平臺的競爭,形成平臺與平臺的競爭。
27.平臺經濟把壟斷和競爭合二為一,兩者不是對立的。因為平臺經濟是權益規則制定之后,進出平臺是由參與者自己選擇的,所以平臺間的合作以及平臺間的競爭,最后有可能形成平臺和平臺的競爭。
28.實際上平臺早已經存在,之所以能夠把它列為一種經濟增長模式,或者說經濟運行模式,只是它脫離了之前受到的物理界限以后,變成了一種沒有邊界的模式,才成為現在我們所討論的平臺經濟。
29.平臺經濟的實質是一種資源配置方式,或者是一種新的經濟模式。
30.建立在平臺上的商業,實際上既是平臺經濟中收益最大的領域,同時現在也是受害最嚴重的領域。
31.平臺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我們整個國家對基礎設施的建設,尤其是信息網絡的建設。
32.目前數據已經變成了一種重要的戰略資源,它的地位跟勞動力、土地和資本是一樣的,甚至比它們更加重要。掌握這些數據的平臺企業,由于公開性和公益性的需要,對平臺企業的經營有了更加高的要求。但是,現在應該關注和強調數據的權力歸屬問題。
33.平臺本身無所謂好與壞,它是一個新的模式,而且是一種能夠更有效的更精準的配置資源的模式。
34.平臺經濟發展越好,消費者主權應該越高,因為大家都可以獲得公開的信息,選擇的范圍更大。現在消費者表面上看起來選擇范圍更大了,但是實際情況卻是選擇的范圍越來越小。
35.由于存在商品廣告投放問題,在平臺上做生意的企業利潤沒有得到提高,消費者獲得的優惠力度也不大,實際變成平臺企業獲得高利潤。扁平化以及少渠道本應該把中間商的利潤回饋給消費者,同時企業也不損失利潤,消費者可以以更低的價格買到東西,而現在平臺企業從中抽掉利潤,這就是造成平臺企業發展越快、貧富兩極分化越加劇的原因。
36.我國的平臺企業要有自己的創新,目前還停留在美國技術在中國的運用階段。平臺經濟模式實際上在發達國家早就已經出現,只是由于其他國家的市場小,故而沒有得到發展。我國應該有自己的技術,有自己的模式,頭部平臺企業應該在創新方面進行更多研究,尋找適合中國市場特點的、適合中國法律的、適合中國監管習慣和監管能力的健康商業模式,這樣才能讓平臺經濟對流通現代化產生更大的影響,發揮更大的積極作用。
37.平臺是流通的重要內容。從產業角度來講,平臺經濟屬于流通產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環節或者從業態角度來講,它們都是一種新的環節、新的渠道、新的業態和新的方式。
38.平臺經濟和流通應該在數字化轉型當中實現深度融合。兩者之間的關系分為幾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你就是你,我就是我;第二個階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第三個階段,是它未來的發展趨勢,你就是我,說明兩者要相互的深度融合,不可分割。現在我們處于初級階段。
39.平臺自律監管是監管體系的重要內容,而不只是政府的監管。平臺經濟的治理體系應該是政府監管、行業監管、平臺監管、企業監管、媒體監管以及消費者監管的多元化監管模式。在整個監管體系當中,現階段是以政府監管為主的,今后的發展方向應該是平臺自主監管為主。
40.在數字化轉型過程當中,平臺經濟應充分發揮賦能作用和引領作用。2020年開始,進入到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特別是數字鄉村建設。在此過程當中,最能夠發揮作用的不僅僅是實體經濟,而應加上網絡的平臺經濟。
41.平臺經濟或者數字化轉型平臺,應該有集中性人工智能。
42.平臺經濟仍然是當前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現在大力提倡政府主體對平臺經濟進行監管,但這不代表進入到嚴格監管階段以后平臺經濟就不繼續發展了。數字農產品電子商務將引領數字鄉村建設,數字跨境電子商務將繼續發揮非接觸交易的優勢。
43.平臺經濟與流通的數字化轉型將率先實現現代化。我們正在開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征程,流通產業具有先導性和基礎性的地位和作用,平臺經濟也將率先引領現代化的進程。我們要充分發揮流通的先導性、基礎性和戰略性的功能,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品質生活目標的需要。
44.平臺經濟就是市場經濟的一種形式,平臺經濟的機制就是市場機制。但是這種市場機制跟傳統的區別在于,它有了數據和數據的組織者,讓數據和數據的組織者進入到這個市場模型中變得可見,由此帶來很多新的問題。
45.必須承認平臺經濟是一種高效的經濟模式,顯然促進了競爭,提高了效率,打通了流通的渠道,擴大了市場的規模。但是確實也有很多亂象,我們要正視平臺經濟存在的問題,要看到它比較混亂的現象。
46.市場機制的最終目標是有效進行全社會的價值分配。如果任由平臺經濟的發展,那么平臺經濟會造成貧富分化,加大貧富差距。從社會發展目標來看,不可能任由平臺經濟無限擴張。
47.從消費者的角度上來說,壟斷未必是壞事,壟斷增添了我們的福利。反壟斷不是反對數據產品,而是反對沒有規則限制的數據權利。
48.平臺經濟的高效是一種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監管層要心懷善意,要促進平臺經濟健康發展;平臺企業自身要跟監管層更加緊密配合,去完善平臺的競爭規則和市場規則,完成自我凈化。
49.平臺經濟消費的主流人群是95后、00后,他們是現在乃至未來的消費主力人群,未來的實體商業應該向滿足這些人的消費需求方向去發展。
50.從2019年開始,整個全球的網絡零售額的增速已經高于中國網絡零售額的增速,所以全球平臺經濟的發展速度已經高于中國的速度。平臺經濟在整個消費中占比越來越高,標志著平臺經濟已經在全球范圍內成為了一種新的消費方式。
51.平臺企業之間不應再無序競爭,我們應該往更遠處看,去參與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