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玲
(廣東南華工商職業學院財務金融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0)
筆者采用電子問卷調查的形式,對高職院校學生發放電子問卷,以了解學生成本會計的學習情況。共發出問卷275份,回收有效226份,根據回收的問卷分析匯總得到有關結論:
第一,高職院校部分學生學習內生動力不足,學業上沒有目標沒有壓力,導致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問卷數據表明,49.9%的學生學習沒有目標,46.5%的學生課堂學習不記筆記;第二,高職院校學生閱讀欠缺,導致知識吸收能力不足,從而影響了學習、思考能力。數據表明僅有5.58%的高職學生在課余時間經常看書,課余有時看書的占54.87%,其余的學生基本不看書。會計學科有較多的專業用語,若不加強閱讀,學生理解起來便較為困難,這會影響學生對會計學科知識的掌握;第三,成本會計課堂教學中學生課堂參與度不高。雖然數據表明學生認真聽課率達到83.8%,但是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性不強,常常會出現課堂沉默。問卷數據表明42.92%的學生不愛回答教師的課堂提問,66.67%的學生認為成本會計課堂活躍度低;第四,成本會計實訓課程一種是頂崗實習,一種是在課堂的模擬實習。成本會計核算主要講述工業企業的成本核算,但能為學生提供的實習崗位的企業較少。雖然部分院校有自己的財務工作室,但工作室處理的業務主要是財務會計業務,其涉及生產成本核算較少。成本會計實踐課程一般就是在課堂模擬實習,其需要教師重組教學資源,實踐案例不僅要重視表格數值的計算,還要考慮設計完整的成本核算過程,即從原始憑證-匯總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完整的過程來實訓。成本會計的核算流程很重要,只有了解成本核算流程,才能掌握成本核算的數據銜接;第五,成本會計教學涉及會計職業判斷的內容較少。高職教育強調的是技能的培養,而較少著手于學生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通常成本教學方式是給出實驗資料,學生按照要求采用某種方法計算完工產品的成本,得到實驗數據后實驗結束。這樣的實驗只是達到驗證性的目的,而綜合性實驗能力無法體現。學生應該反思為什么要采用這種方法?可不可以采用別的方法?如果采用不同的成本計算方法產品成本會不會一樣?這又會對企業產生什么影響?這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思考。如何讓學生提高職業判斷能力,將所學的知識服務企業,選擇適合企業的成本核算方法以降低企業成本,這都是當前成本會計教學所面臨的問題;第六,高職院校學生缺乏自我反思、自我尋求解決問題的能力。會計學習強調工作過程的規范化,課程學習會有各種標準的流程要求,這導致學生學習過于考慮標準化,沒有形成自己的思維,從而缺乏對學習內容的自我反思。成本會計實訓教學一般在實訓前就已經設計好實驗步驟和實驗數值,學生在實訓中出現數值不一樣的情況是很常見的。課堂中教師如果只提供一種答案,學生便會放棄自己的答案選擇和教師給出的數值。數據表明,55.96%的學生在成本會計作業時喜歡追求和教師一樣的答案。在成本會計實驗中學生害怕自己獨立處理事情,學習者只是按照教師給定的步驟和數值對照進行,整個實訓過程具有盲目和被動性。
竹內弘高和野中郁次郎(2005)在《知識創造的螺旋》提出新知識是通過暗默知識與形式知識相互作用而創作出來的,二者在此基礎上建立了知識轉化過程模型的四個模式:共同化階段即暗默知識向暗默知識轉化;表出化階段即暗默知識向顯性形式轉化;聯結化階段即形式知識向形式知識轉化;內在化階段即形式知識向暗默知識轉化。在知識轉化的過程中需要知識轉化的場所,竹內弘高和野中郁次郎強調“場”的重要性。場被定義為創造、共享和活用知識情境,是為執行各種轉換及推動知識螺旋運動提供動力、質量的場所。知識轉化模型為高職院校教育模式提供了參考。
不少學者對智慧課堂進行了定義界定。祝智庭教授(2016)認為智慧課堂將課堂由課內延伸到課外,由物理環境延伸到網絡虛擬環境,形成了智慧學習空間,學習者可以獲取隨時隨地按需學習的機會,它還能夠感知學習情境,通過深入發掘與分析記錄學習者的學習歷史數據,給予學習者科學合理的評估,為其推送的優質學習資源和最適配的學習任務。劉邦奇等人(2019)提出智慧課堂是以建構主義、聯通主義等學習理論為指導,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宗旨, 利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智能技術打造智能、高效的課堂,其通過構建“云—臺—端”整體架構,創設網絡化、數據化、智能化學習環境,支持線上線下一體化、課內課外一體化、虛擬現實一體化的全場景教學應用,推動學科智慧教學模式創新,實現個性化學習和因材施教,促進學習者轉識為智、智慧發展。
鑒于上述成本會計教學存在各種問題,本文將移動互聯網技術帶進課堂,依托智慧課堂及知識轉化模型進行創新教學,構建獨具特色的“原始場-互動場-網絡場-實踐場”循環課程教學模式,以期實現以學生為學習主體,促進學生與學生、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最終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和知識轉化創新的過程。
1.原始場——精準了解學生的情況,分析學生能力,建立以宿舍為單位的原始學習場所,加強學生間交流。小集體內面對面的學習探討對隱性知識的移轉與轉化十分重要。實施成本會計教學前,教師先通過電子問卷的方式了解學生的專業基礎知識水平、數學計算能力、閱讀理解能力、實習經歷、學習動力等相關信息,之后參考這些信息對學生進行分層,大致分為3-4層。在分層的基礎上,教師根據課程單元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難點制作預習資料,對于同樣的知識點設計出3-4個不同難度的任務,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性完成。此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以宿舍為單位加強同學之間的交流,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而教師利用學習平臺發布課前作業能夠很好掌控學生的預習情況。在原始場環節中,一方面,智慧課堂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資源,如微課、在線軟件平臺等。成本會計課程涉及的表格特別多,教師可以將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EXCEL表格模板打包發給學生。為了改變學生學習態度,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推送鼓勵性的文章讓學生閱讀。
2.互動場——基于智慧課堂,豐富教學資源,重組課堂教學,加強教師與學生交流式討論互動。教師通過重組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方法,以學科的課程組合、大單元教學、跨學科學習幫助學生建立自己的知識網絡。如成本會計課程與EXCEL在財務中的應用課程可以組合在一起教學,讓學生的學習內容基于教材但超于教材。
互動場課堂教學時,教師要精心準備學習內容并精準安排學習內容的傳遞。雖然人工智能可以替代教師做很多工作,但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人工智能無法實現的。知識接收者的主觀意愿對知識的吸收效率有很大關聯,這需要師生之間加強情感交流,建立互信關系。教師在課堂教學前根據學生預習反饋信息,對課堂講授的知識進行再次整理加工,并制作課堂使用的課件。制作課件時要考慮到各種情況:把握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分析學生實際情況;設計課堂教學實施步驟,對于不同的學習內容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課堂提問、小組討論、刻意練習、測驗等等)來吸引學生對課程內容持續關注。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輔助課堂教學,智慧學習平臺發布課件、布置作業、課堂測驗、投稿、彈屏、主題討論、簽到、評分等功能,能夠滿足教師授課需求。
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更加關注學生。由于學生性格不同,存在部分同學不愛回答教師的口頭提問,導致課堂狀態比較沉悶,使得教師無法了解學生真實的知識接受程度。通過調查問卷可知,高職院校課堂教師的口頭提問有35%的學生懂卻不愿意回答,但在網絡技術支持下手機端、電腦端口的學生都會進行作答。教師利用網絡技術能夠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能夠了解學生對自己所講知識點的理解程度。比如“超星”“雨課堂”教學平臺可以實現實時測試,教師課堂上發布練習,學生通過手機終端提交答案,學生個體的答題情況與班級的整體情況教師馬上便能知曉。這有利于教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做到了真正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點。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相互作用的,不僅教師啟迪學生,同時學生也會啟迪教師。學生新奇的想法與疑惑是對教師教學的一種啟發,即使學生提出的觀點是錯誤,教師也要思考學生為什么會存在這樣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個性還是共性?這樣教師的教學會有更廣闊的空間。師生通過共同參與、觀察、共同學習將隱性知識轉變為顯性知識,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3.網絡場-學生的學習空間、區域沒有邊界。網絡場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利用智慧課堂將課堂教學與課后輔導的連接。如超星就有學生與教師私聊功能,學生有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在線咨詢教師。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學生在復習互動場里學習新知識,然后又在小集體內部、在師生之間產生思想的碰撞、知識的組合,這就更新了知識,并使之系統化。網絡學習場中,教師能夠挖掘到更好、更豐富的教育資源,并將其引向學生,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空間。教師與學生利用網絡資源視頻學習,通過在線學習軟件、在線精品課程、微課等多種途徑獲取知識,將網絡資源與課堂教學相融合,從而有利于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實踐場—課程實踐是將形式知識內化為暗默知識,決定學生能力是否能夠真正形成的關鍵階段。校外實踐課程需要教師與符合本次教學內容的實踐基地進行對接,通過安排相應的崗位,讓學生進行實踐學習。實踐期間,學生將課程中學到的形式知識運用到真實的工作環境中,如參與企業的成本會計核算,參與企業的工資標準制作,從而完成形式知識向暗默知識的轉換。
實踐課程階段是學生學習職業判斷的階段。由于校外實習基地提供的成本會計崗位較少,成本會計的實踐教學仍是以校內課程實踐為主。校內課程實踐設計對教師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會計職業判斷。這要求學生不僅要知道流程,還要知道為什么這么做?可不可以不這么做?這么做的好處是什么?不這么做的弊端是什么?如成本會計核算前,會計人員一定要了解當前進行核算企業的生產工藝,并選擇合適的成本核算方法。成本會計核算有三種基本方法,即品種法、分批法、分步法。但成本會計課程實訓時學生根據實習資料規定使用特定的成本核算方法,不需要學生自己進行判斷,學生沒有自己的主觀判斷,便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實訓教材案例最好做到同一個案例采用多種成本核算方法,然后要求學生進行比較,判斷這個企業在什么情況下用哪一種方法更好。
實踐課程階段是學生自我反思的階段。成本會計課堂實訓的數據往往是一定的,分配方法也是一定的,不涉及多種選擇。但是實際工作涉及費用分配時,待分配費用是一定的,分配標準會看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與選擇。比如,有一項任務需要20人來完成,總費用100000元,如何把費用分配到二十人身上,是以人數為標準分配?還是勞動時間為標準?或以小時工資率與勞動時間之積為標準?這就涉及到選擇與判斷的問題。不同情況下,會計人員選擇分配標準不一樣。一般來說,選小時工資率與勞動時間之積最為準確,但進行成本核算時不僅要考慮數據的準確,還要考慮核算成本與效率。比如小時工資率與人數的獲取數值方面,人數數據獲取要簡單快捷,成本核算時分析20人勞動時間差不多,勞動效率也差不多,就應選擇以人數為標準。因此在涉及實訓時教師可以給出多種標準要學生自己選擇,這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
1.智慧課堂,按四個循環場“原始場-互動場-網絡場-實踐場”布置學生任務,采用闖關模式,使學生遵循知識的循序漸進,前面的知識不學習是不能進入下一關的。這有利于避免學生漏掉某知識環節而聽不懂教師后續課程的內容。會計專業課程是系統化知識的銜接緊密,在傳統的教育方式中,學生一旦缺課便不能理解教師后續的講課內容,將導致學生學習存在困難。智慧平臺采用闖關模式,一方面學生可以重復學習,另一方面如果學生某一次沒有上課只要按照教師課程設置按順序學習,便能掌握相應知識。
2.有利加強師生的交流。智慧教學的四個循環場“原始場-互動場-網絡場-實踐場”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設計教學活動、開展教學。在原始場階段,教師通過學習平臺發布課前預習作業和各種學習資源,學生在學習平臺與教師進行互動交流;互動場階段,課堂設計要求強化師生交流,不僅僅是通過口頭提問判斷學生課堂掌握情況,教師要在課堂上發布練習,使學生通過手機終端提交答案,這樣一來教師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就更強了。學生有哪個知識點不懂,可馬上使用彈屏,教師進行實時解答。也可以在學習平臺私聊教師進行一對一提問,這不會打斷教師的講課;在網絡場,課后學生在智慧平臺完成課后作業,教師線上及時對學生的作業評閱,學生遇到問題也可以隨時隨地咨詢教師。
3.創新知識管理機制,構建特色教學模型和實踐體系,增加學生閱讀,重塑造學生性格,建立學生自信,培養學生自我反思能力。周賀來(2008)認為知識轉移過程中受很多因素影響,知識接收者的學習能力與知識理解力會影響知識轉移。改變學習者的學習方式,增加學生的閱讀,有利于增強學習者的學習能力與知識的理解能力。因此,在培養學生時要分析教學對象,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教師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還要從人格的完善、重塑自信等方面引領學生。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在就業面試時一般表現的比較膽怯,不能展現充分的自信與職業素養。教師在課程學習與實踐訓練時,應注重加強職業判斷的訓練,并重造學生性格,建立自信,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
4.全面客觀的評價學生的課程學習、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職教育中,教師面臨的學生眾多,傳統的課堂無法客觀全面的評價全部學生。智慧課堂的考核覆蓋課前預習-課堂教學-課后復習-實踐教學四個階段,能夠多維度地對學生學習活動進行考查。有了每個環節的精準的考核,教師就更能提供更好教學服務,這有利于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存在的知識盲點提供數據支持。智慧課堂上學生考核設計分為線上評價和線下評價兩大模塊。線上評價獲取數據主要有課前網上作業、簽到、課堂互動、討論、測驗、小組任務簽到、課程音視頻、章節測驗、閱讀等方面。線下評價主要考核學生的課堂狀態、口頭提問和期末考試情況。基于“智慧課堂+知識轉化模型”創新教學模式的考核更側重從學生閱讀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
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智慧課堂是新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的產物。基于智慧課堂及知識轉化過程模型的“原始場-互動場-網絡場-實踐場”循環課程教學模式,是利用網絡技術手段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轉變教師教學方式的有效嘗試。循環課程教學模式不僅改善了師生雙方的教學體驗與學習體驗,提高了課程教學效果,還全面提高了學生的職業能力與創造性學習能力,其促進了知識的共享、交流、轉化、創新,有利于學生超越創新,實現智慧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