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夏 陳少烽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 廣州 510815)
育人為教育之本,是高等職業院校的主要任務,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之關鍵,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育人路徑是新時代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育人要素[1],也是高職院校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及教育理念的更新,使高校的育人理念、教育方法及人才培養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2016年召開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特別強調,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基礎性研究,扎實做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工作,要進一步規范心理咨詢、治療等心理健康服務,促進全民身心健康。2017年教育部發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要求各高校加快構建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十個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即“十大”育人體系,而心理就是其中一項;因此,把握大學生心理,全方位育人,構建心理育人工作新格局,十分重要而緊迫。高校學生培養越來越強調“育人”與“育心”結合,心理育人便應運而生。
為落實立德樹根本任務,高職院校心理育人的內涵具體表現在目標、內容、載體三個方面,即以實現學生心理、人格健康發展,培養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目標,以培養新時代新的良好品質為主要內容,主要指通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導等“心理”載體,為高職院校“如何培養人”提供重要的視角。[2]86育人與育心結合,是培養新時代人才的重要途徑,可體現高校育人工作的實效,為國家、民族培養出有理想、有擔當、有作為的時代新人。心理育人是指高職院校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輔導員、教師充分利用心理學知識,有計劃、有目的地指導、引領大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狀態,激發其潛能,保護心理健全,進一步提高心理素質,使其更好地投入學習與未來工作生活。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革,就業市場對于人才的需求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能型人才,而更加關注是否具有可持續發展性。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以就業為導向,課程更貼近市場的需求,但也存在著發展后勁不足的缺陷,導致高職畢業生在求職初期有適應力強、技能性好的優勢,卻不能在長久的職業生涯中發展提升,不能滿足畢業生的可持續發展需求,影響畢業生的生涯發展與就業質量。
在競爭激烈的現今社會,具有較好的心理素質,可將最大限度地發揮個人的能力與特長,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都可以從容應對。對于畢業生來說,從學校到社會轉變的過程中,環境的變化、角色的轉變及在工作過程中人際關系的適應是每個人都必經的階段。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學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更快、更好地適應并融入大環境。良好的心理素養可讓學生受益終生,也能影響畢業生對母校的滿意度,維護高校校園的和諧穩定。
高職院校的專業多數為技術技能型,少有與心理學相關的專業。而且,提倡雙師型教師,教師大都有較好的技術實戰經驗,也關注學生技能的培訓,忽略育德與育心的結合。沒有心理學相關的專業支撐,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需要設置專門的心理工作部門,更加需要下功夫。
2018年,教育部印發了《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該綱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要具有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學歷與專業資質,同時各高校要按照師生比不低于1∶4000配備,每校至少配備2名專職心理教師。各高校多數在人員配備上達到要求,但目前面臨工作量超負荷的情況,僅僅靠專職心理教師做好做細全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工作,還是非常吃力。
受周圍環境與他人對高職院校認知定位的影響,高職學生入學時多數認為到高職學習就是掌握一門技能,只要技能學好了,今后就能就業。這就導致學生重視專業課的學習,而忽視人文課程,對于心理課的認識則更加落后。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也是如此。上專業課時,學生較為積極,缺課較少,而上公共基礎課程時逃課、上課睡覺、玩手機等情況較多。學生對心理課的認識更多地停留在讀心術、看穿別人想法、心理不健康的人才需要學習等層面。由于心理課設置為必修課,學生只是為了拿到學分才按部就班,從而降低了學習的主動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多數為必修課,每位高職學生必須完成的課程。[3]但多數學生只是以完成任務的態度對待,并未真正積極地、主動地學習。在學習中缺乏主動思考、自覺練習,加上心理課課時較少,課堂講授內容、實操練習不足,使學生不能真正體會心理課的重要性,因而不能真正重視心理課程的學習。
從頂層設計出發,一是加強“三全育人”制度建設,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體系,將心理育人工作貫穿于高校工作的各層面。二是強化制度執行工作,育人工作與績效、職稱、崗位聘任等結合,提升全校各部門、各教職員工的心理育人意識,增強心理育人的水平,使心理育人工作融于各項工作之中,體現在各項教育教學工作之中,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
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包括大學心理健康課程的開設、校園心理活動的開展、心理咨詢及校園危機干預等相關工作。僅僅依靠專職心理教師去完成還是非常吃力的,畢竟心理工作中存在著許多不可預見的、突發的、多樣的問題;因此,建設一支專業性突出、能力強、穩定的隊伍就顯得非常重要。
1.鼓勵輔導員以心理工作為專業發展方向
輔導員是一線學生工作者,與學生接觸時間多且次數頻繁,年齡又與學生相近,更加貼近大學生心理,能夠在心理育人方面起到良好的作用。發揮基層隊伍的作用,將心理育人的理念貫穿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可以在輔導員隊伍中培養熱愛心理工作,愿意將心理工作作為專業化發展方向的教師,作為心理育人師資隊伍的有益補充。輔導員在學生工作的一線崗位,在學生心理問題的發現、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與普及方面有優勢和影響力,也有利于輔導員的專業化發展。再者,學習心理學知識對輔導員自身的成長、心理素質的提高及自我的完善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可謂一舉多得。
2.建立并完善培訓機制
要求專業教師每年參加專業培訓,應有專項資金,培訓課程要有方向性,形成體系,讓教師專業水平有真實的提升。[4]
3.督導需要較高的資金支持
行業內專業督導的資源較為緊缺。發展同輩督導體系,發揮校內心理工作者內部資源,使校內的心理工作隊伍形成緊密的聯系與合作,在相互學習成長中提升團隊的整體實力;因此,發展內部的同輩督導可在一定程度上較好地解決心理從業人員的自身成長問題,促使心理工作的有效開展。
4.重視心理工作隊伍的學習、培訓、督導
重視心理工作隊伍的學習、培訓、督導,加強倫理理念、相關法律的學習,確保從業人員遵守職業倫理,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以保證心理工作的合理性、合法性,保障學生享受安全、合理、合法的權益,以避免不必要的糾紛。
目前,大多數院校均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以宣傳普及為主要目的,是必修課,以講授的形式教學。但由于課堂人數多,場地限制等原因,課堂缺乏必要的體驗與練習,導致理論性太強,缺乏趣味性,學生不能得到深層的感悟。因此,應豐富心理課程形式,增加以練習、體驗為主要內容的課程,如團體行為訓練、團體心理沙盤體驗、團體心理繪畫等,以選修課形式加以補充,使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心理學的魅力,提高對自身的認識,在學習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在心理活動方面,定期進行心理活動效果反饋。面向參與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及時了解教學、校園活動的效果及學生反饋的問題,去粗取精,提煉升華。樹立大學生校園文化品牌活動,豐富心理育人的內容和形式,有利于經驗的推廣和普及,切實使大學生受益。
1.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主體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以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教師為主,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為了提高心理健康實效性,我們需要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進一步培養學生關注自我的心理健康,維護自己心理健康,達到助人自助。學生若缺乏自我保健意識,就會排斥外界的干預;缺乏自我保健能力,出現心理困擾,就會束手無策,久而久之就會加重心理問題。因此,培養大學生的自我心理保健意識和能力非常重要。[2]87學生只有樹立自助意識,才能主動學習心理健康知識,關注自身心理健康狀況,對自身和身邊的心理危機狀況有一定的認識和判斷,在緊急情況下發揮重大作用。
2.注重學習、體驗和實踐的結合,發揮朋輩心理輔導的優勢
《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支持學生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社團,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增長心理健康知識,提升心理調適能力,積極進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5]。發揮朋輩心理互助體系,開展“以老帶新”的朋輩心理輔導員活動。根據不同類型學生,如創業初期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學習困難等學生培養其傳授經驗、交流感想的能力,開展朋輩心理演講等活動,使學生發揮其引導性和主體性,在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中發揮作用,在學習中成長,在實踐中獲得感悟和提升。
家庭對個體成長有重大的影響。雖然大學生的主要活動場所在校園,但是僅僅依靠高校教育、幫助學生遠遠不夠。高校應聯合家庭的力量,共同開展心理育人工作,聯合地方醫院、當地社會工作部門共同開展心理工作。拓寬心理工作的范圍和渠道,以保障學生無論是在校還是在家中,都可以得到有效的、專業的幫助。
心理育人工作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思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是十大育人體系之一[6],也是加強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發點、落腳點。通過強化頂層設計,夯實隊伍建設,提升課程建設等路徑,高職院校針對大學生以實現培育有理想、有能力、有擔當的時代新人的教育活動,穩步推進心理疏導、緩解心理壓力、激發心理潛能、提升心理品質、促進人格健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使大學生更好地面對未來的工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