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澤
[長春市政協機關服務中心(信息中心) 吉林 長春 130062]
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也是我國推行依法治國方針的核心。[1]維護憲法尊嚴,幫助人民樹立憲法信仰,強化全民族憲法意識,是我國政府在法治建設工作中的重要使命和任務。近年來,我國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工作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取得了許多階段性的成績,全民憲法意識得到了普遍提高。作為國家發展后備力量的青年群體,其憲法意識的培養工作至關重要。
首先,青年人群法律意識普遍淡薄,對憲法缺少關注。憲法文本是憲法精神理念的重要載體,只有熟悉憲法文本,才能對憲法有深入的認知和理解,而多數青年人沒有完整地讀過憲法文本,這是導致其憲法意識不足的重要原因。[2]其次,青年人群對憲法歷史沒有足夠了解,無法理解憲法在我國發展的歷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也從另一個層面說明了青年對憲法關注度不高、憲法意識淡薄。最后,青年人群對憲法相關的時事消息缺乏足夠的了解。在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上,通過了將12月4日設定為我國國家憲法日的重要提議。這一提議說明了我國政府對憲法的重視程度,也從另一個角度再次強調了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但很多青年人并不知道憲法日的具體日期,甚至不知道存在國家憲法日,說明了部分青年人對憲法漠不關心,也說明我國在憲法宣傳工作上還存在不足,宣傳的方式及力度有待改善。[3]
青年人對憲法缺少關注,也缺乏憲法信仰。憲法是我國的根本大法,是我國一切法律的基礎。憲法與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共同構建了我國的現行司法制度。[4]但由于青年人對憲法缺乏應有的認知與信仰,致使憲法在青年人群體中缺乏足夠的威信,上述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其一,青年人處于人生的起步階段,面臨學習壓力、升學壓力、就業壓力,更關注與學業、就業相關的知識和信息,沒有更多的精力關注憲法意識;其二,青年人對憲法缺乏學習和了解的興趣,缺少主觀能動性;其三,青年人對政治不關心,較為冷漠。[5]
在我國的發展歷史中,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統治時期,在封建政權下,皇權具有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臣民思想十分嚴重。雖然在漫長的封建統治時期也爆發了許多農民起義反抗政權的實踐,但起義者最終還是建立了一個封建王朝。封建皇權制度下,群眾難有平等、民主的社會意識。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特殊國情決定,我國以《共同綱領》為臨時憲法建立起初步的司法制度,雖然不完全具備憲法功能和地位,但逐步向著社會主義憲法不斷升級和完善。其后,尚未完全成熟的1954年憲法受到十年動亂特殊時期的影響,以憲法為核心的法治體系遭到破壞,也是現今青年人憲法意識淡薄的歷史原因。[6]
憲法是我國根本大法,是我國現行最高級別的法律,有著至高無上的法律地位,但在現實生活中地位與威信并沒有充分外顯。[7]憲法與公民生活存在一定的距離,無法建立直接聯系,青年人無法在生活中對憲法有直接的體會,與憲法距離過大,對憲法的認知僅僅停留在名稱上,導致沒有主動學習憲法知識、提高憲法意識的興趣及動力。
因受應試教育影響,我國的小學及初中尚未設置憲法相關學科,教育內容受應試教育影響;雖然近年來不斷進行課改及教育教學理念的完善,有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趨勢,但仍無法改變應試的特點。在憲法教育方面,我國與英法美等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強中小學階段的憲法教育和憲法意識培養。
青年人是未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的中堅力量,對青年人憲法意識的培養是我國法治建設的重要工作。
1.以憲法意識的培養為重心
憲法意識的本質是一種思想形式,隸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范疇,思想意識的變現形式主要體現在動機、理想、品質三個方面。[8]人們的行為由思想支配,思想也是一切行為的主要動機和維持的動力,思想使行為向著特定目標努力。這也說明了憲法意識的重要性,青年人只有具備了完備的憲法意識,才能支配其產生與憲法一致的行為,達成與憲法一致的目標。只有強化青年的憲法意識,才能讓青年人了解在這個社會中可以享有權利,也必須履行義務,主動遵守法律規定,捍衛自身合法權益,正確履行公民義務。
2.以憲法知識沉淀為基礎
憲法知識是公民形成憲法意識的重要基礎,只有對憲法知識有了足夠了解,才能真正理解憲法的功能及其在法律體系中的根本地位,遇到與憲法相關的問題才能引起注意,主動從憲法角度分析、判斷及評價問題。提高青年人憲法知識水平的可以讓青年人做到有法可依;因此,憲法知識的沉淀是青年人憲法意識培養的重要方面。我國政府相關部門應加強憲法知識的宣傳,積極開展公益性憲法知識講座,并在大專院校建立憲法知識的專門學科,發行憲法宣傳教育文本,降低青年人對憲法知識的獲取難度。同時,相關書籍、課程應符合青年人的特點,避免枯燥、死板,應與實際生活結合,提高青年人對憲法知識的學習興趣,實現宣傳手段多元化,為青年人提供喜聞樂見的憲法知識宣傳品。
3.以憲法應用能力為重點
任何理論知識學習的最終目的都是服務于實踐,理論與實踐一旦脫離,那么理論學習將毫無意義。青年人的年齡特點決定其對知識學習的選擇極具個性,在學業、就業雙重壓力下,青年人對沒有實踐價值的理論知識難有興趣。因此,憲法意識及憲法知識的培育,應采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模式,憲法條款內容與現實案例結合講授,從而提高青年人對憲法學習的興趣。同時,應注重憲法與青年人自身權利義務、人生理想目標的充分結合,幫助青年人更好地理解憲法,并有能力應用憲法。
1.加強和完善立法
加強法治建設、維護憲法的權威,可以提高憲法在青年人心中的地位,從而提高其學習憲法、掌握憲法、應用憲法的主動性,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憲法學習、憲法意識培養的熱情。中華人民共和國自成立以來,走過了七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的發展日新月異[9]。法律制度應適應社會各個方面的發展;因此,對現行法律制度應不斷升級完善,以適應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滿足我國法治社會建設的基本需求,讓青年人認同、維護憲法權威。
2.完善司法救濟
司法救濟體系是我國法律維護公民合法權利的重要功能及途徑之一。完善司法救濟體系可以讓現行法律更好地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提高憲法的權威性及社會公信度,從而讓青年人更加認可憲法地位。首先,需要建立專門的違憲審查機構并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嚴厲打擊違法行為,更好地保護公民利益,提高憲法威信。其次,我國應全面推動憲法進入司法訴訟程序,讓憲法成為法院判案的直接依據,更為貼近公民生活與公民切身利益,以進一步完善司法保障體系。最后,我國雖然倡導權利救濟要依靠司法救濟,但仍需要進一步加強司法環境建設,降低公民享受司法救濟權益的各項成本,積極落實政府司法救濟的途徑,提高救濟時效性和可行性。
近年來,我國互聯網技術發展十分迅猛,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新媒體迅速發展,以新媒體為基礎的快餐式信息文化傳播的興起,導致信息傳播碎片化、標簽化。一些群眾逐漸喪失對網絡信息的判斷能力,甚至斷章取義,對事物認知變得簡單化、情感化,缺少全面上升到理性的認知,這也造成了青年人關注焦點去中心化和非官方化的取向十分明顯。[10]青年人容易受不同的價值觀影響,這使青年人在學習憲法知識、形成憲法觀念、憲法文化和樹立憲法信仰方面難以集中精力。
青年人群面對巨大的學業與就業壓力,人生觀價值觀逐步發展成熟。這一階段,青年人群十分感性,容易受到信息影響,除非有強制性的學習要求,否則不會自主學習憲法知識,許多學習是淺嘗輒止,憲法知識積累不足,難以形成憲法意識。
在互聯網時代,教育觀念、教學方法不斷更新,多媒體教學技術的出現,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耐心,這一點在法治教學中體現得極為明顯。相比枯燥的文本,學生更容易接受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模式,更容易接受快餐式的拷貝信息,也滿足了個性化學習及多元化學習模式的需求。因此,青年人的憲法意識教育工作,應根據學生的個體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因材施教,提高學習的趣味性、主動性及耐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生動活潑地開展憲法教育教學工作。
目前,我國在青年人群的憲法意識培養教育研究還在起步階段,與西方國家相比,無論在培育理念還是經驗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年來,我國逐漸重視對青年人群的憲法意識培育工作研究,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但基礎原因決定,我國青年人群的憲法意識仍相對淡薄,對憲法的基本常識、歷史及地位缺乏必要的了解。本文分析闡述了青年人憲法意識淡薄及其成因,多個層面、角度提出了完善建議。但課題研究也存在薄弱點;課題研究以發達城市為研究樣本,對經濟欠發達及偏遠地區的憲法意識培育方法的研究有所欠缺,需要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