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林峰
(吉首大學師范學院,吉首 416000)
紅色歌謠是紅色文化的呈現形式,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易于傳播,群眾易產生價值共鳴。由于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可選擇的文化繁多,對紅色歌謠的傳播和推廣產生了巨大沖擊。紅色歌謠自帶的紅色文化屬性具有強烈的主觀抒情色彩,其所蘊含的時代價值意義又與政治生活緊密相連,在傳播和保護過程中強調群眾的自覺性,因此在傳播過程中遇到困難。為了強化公眾對時代文化創造的參與效果,需加強對紅色文化的保護力度,著力探索教育傳承的路徑,改變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完善主體的知識結構,發揮其獨有的氣質。
湘西是革命老區、紅色根據地,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紅色歌謠就是最為典型的。紅色歌謠激揚澎湃,令人奮發向上,鮮明的節奏是歌謠韻律的最大特點。諸如《暴動歌》《工農革命歌》等紅色歌謠,無不反映了革命時期群眾對紅軍由衷的擁護和愛戴,因而在歌詞上富有時代氣息,刻畫了當時真實的環境和面貌。要真正傳承紅色歌謠,就必須理解紅色歌謠背后的時代意義,真正貼近革命時代人民階級的真實生活。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受主流文化的沖擊,群眾對于革命時代的生活認知極少,無法感受到其真正含義。大多數人對于紅色文化的認知都停留在書本上,很難感同身受。
湘西紅色歌謠所體現的是共產黨艱苦奮斗的價值內涵,尊重人民的訴求。因而,步入新時代,紅色歌謠的傳播取決于群眾的自覺。但群眾缺乏紅色文化傳承的重要性意識,年輕人難以理解革命的精髓,僅僅是碎片化、跳躍地記憶紅色片段,對于紅色文化都存在理解淺顯的現象。因此,在接觸紅色歌謠時會按照主觀臆斷評判紅色歌謠的價值,不能真正感受其中的意義,自然不會在社會實踐中應用和推廣,更難創新紅色歌謠。部分年輕人以流行歌曲的標準評判紅色歌謠,認為紅色歌謠不符合主流文化的發展趨勢,淺顯地認為紅色歌謠“過時了”,沒有根本性理解紅色文化的根基和內涵,這是紅色歌謠傳承困境產生的根本原因。
認知結構是主體認識外在事物的窗口,對事物的認識過程是主體自覺地運用知識結構對事物的要素進行把握的過程。知識結構的形成,一方面是主體自覺的行動的結果,另一方面是受到外界事物刺激和影響的結果。因此,需要主體自覺地采取行動,同時有效地運用外部刺激,對紅色文化進行全面的認識。首先,在大數據時代,群眾應該形成自覺、自律意識,主動、有意識地對大量碎片化的信息進行識別、處理和深度思考。引導大眾主動獲取需要的信息,深入文化實踐,通過真實的體驗獲得關于湘西紅色歌謠的完整認知,逐漸形成完整的思維認識結構,真切體悟文化的精神內涵。
要積極渲染正向價值觀的社會氛圍。碎片化信息的傳播容易污染社會環境,對于大眾的社會選擇產生思維上的驅動,要幫助大眾構建紅色歌謠與個人生活的聯系,讓大眾主動在生活各個片段借助紅色歌謠的精神內涵反思自我、塑造本性,進而能夠將紅色歌謠的創作標準作為評價個人生活方式的基礎。例如,《翻身謠》這一首湘西紅色歌謠表達了追逐自由的本性,而這種本性能幫助主體克服重重苦難帶來的現實難題。不同主體在不同區域可以結合個人與客體的差異,歌謠給當時封閉的湘西山區帶來了光明,改變了群眾思想,提高了認識,使廣大群眾都醒悟過來了,紛紛用熟悉的歌謠表達對黨的擁護和愛戴,推動了湘西地區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和建設。
紅色歌謠的精神內涵不僅僅停留在大眾對紅色歌謠的記憶上、懷揣為對革命時期精神信仰上,更關鍵的是要進一步弘揚和創新,引導社會動態傳承。這意味著群眾所承載的政治責任是巨大的,只有具備參與政治和踐行時代職責的能力,才能將紅色歌謠中所蘊含的經驗哲理融會貫通,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前進道路上延伸和拓展。例如,紅色歌謠《忠告白軍士兵歌》反映的是老百姓用生活化的口語表達他們對紅軍的擁護,反對反動派的惡行,體現群眾的愛憎分明。諸如《馬桑樹兒搭燈臺》《十送紅軍》一類的歌謠,因為其帶有的地域風格與浪漫色彩,更容易被當代人認同,年輕人基本上能理解這些歌謠的文化內涵,這些歌謠也通過《紅色湘西》等電影在民間廣泛傳播。
如今,紅色歌謠缺乏系統采集和整理,并沒有廣泛傳播,受眾面相對狹窄。走出迷失的一個必要的環節就是轉換思維方式。要強調直覺思維的價值,只有充分發揮直覺思維的作用和價值,通過用直覺思維來彌補當前的數據邏輯的缺失,才能使主體從數據信息的迷宮中走出。直覺思維的重要價值在于其強調體驗,“而體驗則意味著,是置身于主體能夠想到的所有現存體驗要素所構成的背景網絡上考察其與相關事物之間的有機聯系,辨認其關系結構的特征,形成關于其意義的判斷”。
教育是最好的保護和傳承文化的路徑。首先,可以通過數字化對其進行檔案式保護,通過現代信息手段,將文字、樂譜、音頻、影像、圖片等資料進行數字化處理,建立紅色歌謠數據庫,永久地保存起來;其次,編撰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教材,將紅色歌謠進行加工和創編,引入本土教材或校本教材中;再次,可開設相關的課程,如在中小學可開設《紅色歌謠傳唱》課程,在高校開設《紅色歌謠創編》等課程;最后,將紅色歌謠與主流音樂融合,搬上舞臺,讓群眾樂于接受和廣泛傳唱,比如,可以用現代曲目的曲調和紅色歌謠歌詞相結合,也可以改編曲調,采用現代作曲手法創編新紅色歌謠,以實現教育傳承的可行性路徑。
綜上所述,隨著時代的發展,弘揚紅色文化蘊含的精神內涵,是穩固當代社會大眾信仰力量的源泉。紅色歌謠作為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需要進行傳播路徑的改革和創新,以便能被廣泛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