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相芝
(中共深圳市南山區委黨校,深圳 518052)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會講故事、講好故事十分重要,要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共產黨的故事。”廣大黨員、干部要不斷檢視初心、滋養初心,不斷錘煉忠誠、擔當的政治品格,要把那些彰顯中國共產黨獨特氣質的紅色故事講述好,在為外界打開了解中國共產黨的一扇窗口的同時,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同心共筑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本文從延安時期的幾個歷史故事來詮釋延安精神的內涵和時代意義。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延安精神培育了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延安時期是中國革命事業從低谷走向高潮、實現歷史性轉折的關鍵時期,老一輩革命家和老一代中國共產黨人在延安時期留下的優良傳統和作風,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以“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為核心內容的延安精神,是貫穿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近百年歷史的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不竭精神動力。
延安精神的豐富內涵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需要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其中,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靈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精髓,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是核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是本色。延安精神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政黨與時俱進的性質、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底色和中國共產黨人一往無前的奮斗精神,是我們黨不斷前行、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堅強精神支柱,也是我們黨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延安時期雖然已過去70余年,但仍具有穿越時空的時代價值。
延安時期的抗戰最為艱苦,但無論條件如何艱難,都沒有嚇倒黨和群眾,反而吸引了包括上海在內的全國各地青年學生、知識分子爭相奔赴。“打斷骨頭連著筋,扒了皮肉還有心,只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僅1937年至1938年,經各種途徑奔赴解放區的就有6萬多人(4萬人到了延安),遠超過1937年初中共黨員的人數(4萬多)。同時,黃炎培等大批愛國民主人士,以及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亨利·諾爾曼·白求恩(Henry Norman Bethune)等4 200多位外國友人也被吸引來到延安,甚至國民黨高官的親屬,如楊虎城的兒子楊拯民都來到了延安。重慶豪門大小姐康岱沙,平日有10多個仆傭伺候,卻毅然奔赴延安,在重慶轟動一時。
當時去延安要經過重重關卡,甚至要冒生命危險,到延安后的條件也非常艱苦,為什么他們還要爭相奔向寶塔山呢?很大一個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高舉抗日救國的大旗,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代表了民族解放與社會進步的正確方向,煥發出了蓬勃生機和磅礴力量,成為進步人士心中的革命圣地和民族希望。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第四軍浴血奮戰,成為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
1940年春,南洋首富、“南洋華僑總會”主席陳嘉庚,帶著募集的錢款率團慰問抗日軍民,回國第一站就到了重慶,蔣介石列支了大筆接待資金,光宴請費用就超過8萬元,一頓飯就花了800銀圓。6月1日,毛澤東在延安楊家嶺的窯洞外,用自己親手種的西紅柿、豆角、辣椒等農家菜招待他們。最貴的一鍋雞湯,還是鄰居老大娘聽說他有貴客特地送來的,整頓飯算下來花費不到兩元。陳嘉庚為重慶的奢靡享受痛心疾首,為延安的艱難抗日潸然淚下,兩種截然不同的宴請形成鮮明對比,讓他迅速在國共之間做出了選擇。從延安歸來,陳嘉庚在記者見面會時直言:“中國的希望在延安。”
黨群關系,好比魚和水,毛澤東同志說:“水里可以沒有魚,但魚兒卻永遠離不開水。”毛澤東與周圍的農民交朋友、常談心,關心群眾吃糧、用水、看病等小事,細致了解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情況。1944年,毛澤東聽說侯家溝有兩個村的婦女不生孩子,就找來延安市委書記詢問,并鄭重指出人民的疾苦絕非小事。他親自指示中央醫院到村子把水化驗一下,結果發現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質,醫院很快幫助治療,一年后村子里便有了嬰兒的哭聲。當地群眾舉著“中國共產黨萬歲”“祝毛主席朱總司令身體健康”的條幅,表達對領袖真誠質樸的擁戴。
1947年3月,中共中央戰略撤離延安,胡宗南開進延安后也搞了一個“為人民服務處”,發救濟金、給米給布,熱鬧了幾天,百姓領取了物資后,依舊不說國民黨半句好話。中外記者團參觀一結束,這個“服務處”就悄無聲息地關門了,空留一個傳世的笑柄。都是“為人民服務”,為何老百姓對國共兩黨的態度差別如此之大呢?從本質上來看,中國共產黨的“為人民服務”,是全心全意俯下身子,為人民的利益工作,因此深得人心。而國民黨的呢?只搞表面形式,用短暫的物質利益收買人心,當然是無法持續的,最后必然不得人心。
“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傳遍中華大地,也跟一位普通戰士密切相關。1944年9月5日,爬過雪山草地、作戰機智勇敢的張思德在執行燒炭任務時,奮力把戰友推出窯口,自己29歲的生命卻在坍塌的炭窯里定格。毛澤東悲痛地在追悼會上發表了著名的“為人民服務”講話:“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從延安時期至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終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更是黨的事業興旺發達的力量源泉。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本侵略者的瘋狂掃蕩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封鎖包圍,使邊區生活非常困難。為了堅持抗日,大生產運動在陜甘寧邊區轟轟烈烈地開展。1941年3月,三五九旅唱著“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救保衛黨中央”,開進了延安的“南大門”——荊棘叢生的“爛泥灣”。沒有房,就挖窯洞、搭帳篷;不夠吃,就挖野菜、采野果,扎上褲腿當口袋,幾百里外去背糧;沒有農具,就千方百計找破銅爛鐵,自制鋤頭鏟子;缺衣少穿,就光著膀子墾荒。經過頑強拼搏,到1944年,三五九旅將士開荒26萬多畝,每人生產糧食6石,“一人一只羊,二人一頭豬,十人一頭牛”,全旅吃穿用完全自給自足,每年還向政府交納公糧一萬石,成為軍隊建設史上的奇跡。
大生產運動中,上至毛主席,下至小戰士,人人開荒種地。彭德懷、王震是著名的勞動模范,周恩來、任弼時是紡紗能手。軍民在農業生產、經濟發展中互相幫助,不僅改善了解放區的困難生活,更是鍛造了中國共產黨人吃苦耐勞、善于克服困難的本領,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奠定了最堅實的物質基礎。
毛澤東同志尊重客觀實際,堅持實事求是,以共產黨人的胸懷正確對待別人對他的批評。1941年6月3日,雷電擊死了延川縣代縣長李彩云,同天一位農民飼養的一頭驢也被雷電擊死,老鄉咒罵毛澤東,保衛部門要把他當作反革命來處理。毛澤東知道后馬上制止,并實事求是地調查研究,原來是因為當地征糧任務過重,這位農民心有怨氣。毛澤東說:“20萬石公糧,30萬馱運鹽,搞得是‘天怒人怨,怨聲載道’。”于是,他一方面接受黨外人士李鼎銘的建議,精兵簡政,解決“魚大水小”的問題,另一方面號召官兵“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大批領導干部率先垂范,戰士也都自覺地為人民謀利益、辦好事,陜北地區從最初有人咒罵毛澤東,到人民發自內心地唱出《東方紅》《咱們的領袖毛澤東》,形成“只見公仆不見官”的良好政治生態。
延安時期,毛澤東深刻總結中國革命的經驗教訓,在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45年4月23日,中共七大在楊家嶺大禮堂召開。七大與六大相隔17年,會議準備長達6年,會議開了50天,其間舉行了21次全體會議,在歷次大會中都是絕無僅有的。朱德同志還風趣地指出,這是我們黨第一次在自己修建的房子里召開代表大會。中共七大通過了新黨章,確定毛澤東思想為“全黨一切工作的指針”,總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大法寶”(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三大優良作風,使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達到空前的團結和統一,為抗日戰爭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也成為奪取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制勝關鍵。
延安時期,我們黨堅持真理、修正錯誤,開展整風運動,使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成為全黨的思想路線和自覺行動,體現了延安時期“堅持真理、堅守理想”的精神。延安時期的抗戰最為艱苦,但無論條件如何艱難,都沒有嚇倒黨和群眾。中國共產黨堅持踐行初心使命,堅定抗日救國信念,不怕犧牲、英勇斗爭,通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實現了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
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全面回顧了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光輝歷程和偉大成就,深刻總結了我們黨100年來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成功經驗,并從包括延安精神在內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中,概括出“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充分說明延安精神具有穿越時空的時代價值。
中華文明有幾千年的歷史,沒有哪個百年有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這一百年發生的氣吞山河的滄桑巨變。戰爭年代與和平時期、窯洞與高樓、革命與發展,不同的時空背景,共產黨人卻有著相同的初心使命,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站穩人民立場,傳承紅色精神,頑強拼搏,不懈奮斗,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努力奮進。